戶志強

兩廂小車里,能夠讓三四個大老爺們圍在一起交口稱贊的并不多,而大眾ID.3顯然是其中之一。
即使電動潮之下發動機和變速箱的讓位普遍給了汽車設計師更無拘無束的發揮空間,但你依然很難看到像ID.3這般驚艷的作品。幾個月前,我“00后”的同事在首試這款車時,曾經將其形容為“又香又甜的水果湯圓”,雖然我無論如何也想不出如此怪誕又奇妙的文字組合,但不得不承認,這句對ID.3的描寫可謂形象生動。

此刻我試駕的這款車型,車漆顏色是明亮的“極光綠”,造型如湯圓般胖墩墩,氣質則像是一個手持仙女棒的精靈仙子。該車全身洋溢著濃濃的未來感,不管是那斑斕奪目的配色、動感潮趣的造型,還是那寬達20英寸的“幻影風火輪”,都有一種將未來科幻電影里的交通工具放進現實的錯覺。毫不夸張地講,如果不是開動起來時那窗外飛速后退的草木街景,我真會懷疑自己此刻置身的是某車展上的概念車展臺。
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世間大部分的美好都無法面面俱到。大眾ID.3的缺憾,我想就在車廂內部。或許是大眾汽車的設計師們將過多的靈感都傾注在了外觀設計上,抑或是成本控制使然,總之當你移步車內,便會發現ID.3的座艙風格依然展現出傳統廠商的保守。即使這塊觸控屏幕在UI界面、菜單邏輯以及使用體驗上來說不落同級,但當你把審視的目光放得更近時,除了這個盈盈寸許的小巧屏幕外,整個中控區域空空如也,毫無科技感可言。那為數不多的能夠讓你眼前一亮的設計細節,大概只剩下了“極光綠”顏色本身,以及阿拉丁神燈狀的新奇換擋裝置了。

好在,對汽車內飾的失望很快便被其不俗的駕控質感所挽回。相較于新勢力汽車品牌,傳統豪強或許在科技感、新鮮感的營造上稍遜一籌,但是在機械素質和底盤質感上,傳統老廠的底蘊與積淀遠非前者可比。在開動ID.3的瞬間,你會明顯感覺到電門的相對緊澀,踏板行程過半車輛方有反應,由此帶來的便是起步之初的不竄動與誤觸時的安全性,這與大眾燃油車型如出一轍。隨著車輛的開動,緊致之感由電門踏板傳至底盤。



如果非要將其在運動性與舒適性之間做出一個區分,那么ID.3顯然是偏向運動性的。底盤扎實不松散,坑洼駛過,“嘣嘣”清脆,回彈利落,路感清晰且明確。同時,這種運動性還明顯體現在極速過彎時的優異支撐性上,即使看著時速表上的數字心中已有慌張之感,但腰際仿佛時刻被一只渾厚有力的大手穩穩托住。
和同級競品不同的是,ID.3并不僅靠可愛與賣萌引流,而是更憑活力與動感出彩。沒錯,這是一款可玩性極高的車。上市以來,總有人將ID.3比作是電動版高爾夫,但這種觀點并不準確,因為在最根本的驅動結構上,高爾夫是前驅,而ID.3是后驅,即使是高爾夫GTI,除了在燃擎聲浪的聽覺上過把癮外,在其他感覺器官的刺激上依然不如ID.3。且看實際試駕的這款ID.3極智PRO版,雖然最大170馬力帶來的零百加速時間在賬面參數上可能不及高爾夫GTI,但電機在初段迅猛的加速優勢絲毫不落人后,再加上它與生俱來的小巧身姿,起步時只要停車處空間足夠大,方向盤打死,一腳“電”門踩到底,一個瀟灑的漂移起步并非難事。
因此,在我看來ID.3的最大成功之處,也是最能夠助其決勝未來的優勢,并非它的顏值,而在于,它無疑是15萬-20萬級電動車里的后驅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