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其坤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說,人的基本類型有三:愛智者、愛勝者和愛利者 。三種人在我們今天的理解中就是熱愛學識及熱愛思考的人、珍惜榮譽的人、追求物質利益的人。成語“鶴立雞群”中的那只“鶴”,就其外在來說,“愛勝”是滿足的——在別人眼中,它獲得了榮譽,贊嘆和羨慕也幾乎和它形影不離。然而,“鶴”內在的也就是柏拉圖所說的“愛智者”的哲思、見解,“雞”們焉知“鶴”之志哉?這就是“鶴立雞群”背后的那種孤獨意味。
創生就是一個準備享受或正在享受孤獨的過程,因為創生的過程乃是對傳統規則的背離與挑戰。“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獨特又漫長的孤獨旅程的開始,不“獨上高樓”,何以能望見“天涯路”?“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是孤獨至極之后的一種怡然自得,在寒雪飄飛的天地之間,尚有清高的蓑翁。
孤獨難,沉潛至心如止水,若“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的蚯蚓,苦心孤詣。難孤獨,世間的誘惑諸多,金錢、名望、地位。“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誘惑間穿梭,即便不正視它,余光也難免掃視到,于是乎“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
泰戈爾說:“如果鳥兒的翅膀系上了黃金,它就飛不起來了。”落入誘惑的囹圄,陷入金錢、名望、地位的糾纏,涉入魚龍混雜之地,“愛智者”也成了“愛利者”,孤獨也就不再孤獨。蕓蕓眾生,燈紅酒綠,霓虹燈閃著誘惑的光,讓人難以拒絕。然而,“小隱隱于野,大隱隱于市”,真正“孤獨”的人就在“霓虹燈”下:面對誘惑不為所動,如柳下惠坐懷不亂,是心中的信仰給予他們抗爭的力量,從而保持了“愛智者”內心寧靜的灑脫狀態。
追求這種“孤獨”的教師,心中充斥著逃離的渴望,就像能量十足的水分子,不安分的本性促使它掙脫液體的強大引力跳脫出去,沖向天空獲取更大的自由。
除了追求“愛智者”的孤獨外,教師還需要忍受一種“痛失自我”的孤獨。愛因斯坦說:“不必深思,只要從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首先是為那樣一些人,他們的喜悅和健康關系著我們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為許多我們所不認識的人,他們的命運通過同情的紐帶同我們密切結合在一起。”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是能夠產生并培養起真摯感情的。兩年、三年或更多年一個輪回,一茬一茬的學生就這樣走出了我們的視線,這就是我們教師“望盡天涯路”的體現。
教育故事的產生,無論時間、地點、內容是怎樣不同,關聯它的人物都可以概括為教師和學生。故事中的我們和他們,可以因“喜劇”共同歡笑,也可以為“悲劇”一起哭泣:勇敢者的眼淚不為膽怯,只為一些曾經感動的靈魂。我們還可以相互為對方慶賀,慶賀一種新的解題方法的發現,慶賀一種生活智慧的頓悟,甚至慶賀微乎其微的點滴進步!
這就產生了師生之間“綿綿無絕期”的牽掛。7月,代表著一段學業的結束,也是一段黯然神傷的日子的開始;8月,只留下形單影只的教師在校園內踽踽獨行。錢理群在《我的教師夢:錢理群教育講演錄》中說:“我就是一個當教師的料,我一天也不能離開學生,離開教育事業。一直到今天,我退休了,走在街上,只要一看見背著書包、穿著校服的小學生、中學生,我都有一種莫名的興奮。”一個暑假漫長的煎熬之后,9月那么令人激動。劉可欽在《劉可欽與主體教育》中說:“(9月1日)這一天,我一大早就動身到學校,我是那么喜歡孩子們的嘰嘰喳喳,我期待著回到孩子們中間,渴望著每一次見面的怦然心動……讓孩子們在親切、自然的問候中,感受到愉快、激情、滿足和幸福,使他們成為樂于接受教育的人。”
與學生在一起,甚至能為教師“療傷”。竇桂梅在《聽竇桂梅老師講課》中說道:“我呀,只要一上臺,一見學生,立刻來精神,跟服了興奮劑一樣。”老師最大的“職業病”,莫過于如此的孤獨與期盼:因為愛,所以多情;因為多情,所以牽掛。“這就是生活的真實,教師生活的真實。我們正視它,又永遠擺脫不了它,形成了生命的一種纏繞,而生命的真實意義正實現在這種纏繞之中。”錢理群這樣形容。“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循著如此深厚的情感,所以能想象為什么李鎮西老師曾經放棄市教科所的“美差”再次回到學校,是因為他的“孤獨”與依戀啊!
師者之愛,還有一門學問叫等待。“教育是慢的藝術”,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一切企圖追求“快”的教育都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教育不像牧場里快速追肥的家畜家禽,可用短期的出欄率予以評價。于學生而言,教育應該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理念。等待就是安靜地守候、期待,不能越俎代庖,剝奪生命的自我生長。哪怕再艱難,也只能靠它自己成長,因為一旦我們伸出“援助”之手,對生命獨立自主的扼殺也就開始了。生命需要錘煉,錘煉需要出錯,錯了才知道如何做,而且能“不貳過”。給生命以“出錯”的機會,寬容失敗就是等候成功的到來。
等待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漫長到我們可能都看不到開花和結果。等待生命覺醒的時刻,就像等待一粒沉睡多年的種子。蘇霍姆林斯基說:“請你記住:人的力量和可能性是不可窮盡的。一個學生可能在一整年里都沒有把某個東西弄懂學會,可是終于有那么一天,他懂了,會了。這種‘恍然大悟(我想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思維的覺醒)的內在的精神力量,是在兒童的意識里逐漸積累起來的,而我們教師,是在用自己的信心幫助他們積累。任何時候都不要急于灰心失望……”生命覺醒的鑰匙是恰切的教育時機,不是隨便的一根棍子就可以把鎖撬開。當學生心門緊閉的時候,我們除非準備好了“精確”的鑰匙,否則也無法插進“心鎖”,打開“心門”,而強行“開啟”的結果只能搗碎一顆心。
“孤獨者”即幸福著的人,等待者即等待幸福的人。無論是孤獨還是等待,不應單是作為一種精神狀態而存在,重要的是作為一種生命的狀態而存在;不是稍縱即逝的心血來潮,而是生命被點亮之后的永恒的熠熠生輝。這就是我那些敬愛的人和他們澤耀教壇的精神。
(作者單位:云南省云縣第一完全中學)
(插圖:勝 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