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生長教育視域下的“行走筆記”從學生的視角出發,積極為學生開闊生活視野,創設積極愉悅的情境,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讓學生有話想說,有話可說,激活思維,形成個性表達,寫出別樣的精彩。“行走筆記”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寫作自信,增強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和理解,促使其真正掌握語言文字運用的技能,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關鍵詞] 生長教育;行走筆記;習作教學
一、學生習作現狀引起的思考
提到習作,學生往往“無話可說,無事可寫”或“千篇一律,內容雷同”。筆者分析,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學生對寫作缺乏興趣,甚至有很強的畏懼心理。第二,寫作素材匱乏,思維模式固化,所寫的內容、表達的形式一味地模仿,缺乏真情實感,缺少個性化的表達。第三,作文形式與結構單一,框架化現象嚴重。
二、生長教育視域下高年段“行走筆記”的解讀
“行走筆記”是習作的一種呈現形式,可歸為“小習作”的范疇,是聯通“小習作”與大作文的紐帶。“行走筆記”自由靈活,有大作文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是作文教學中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的有效手段。
生長教育視域下的小學高年段習作教學,以杜威的“教育即生長”理論為基石,以語文課程標準為準繩,結合小學語文習作教學實踐和學生發展的規律,以“行走筆記”為突破口。學生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通過親身參與、主動觀察、閱讀討論、大膽想象等多形式的體驗活動,激活內心的情感,形成自然、自我、生活、社會等多個領域的體悟和共鳴,從而產生對事物獨特、鮮明的體驗,并選擇自己喜歡的形式表達出來。
三、生長教育視域下“行走筆記”的內涵
(一)行為的外在行走,豐富寫作素材
葉圣陶說:“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自己的獨特感受,積累寫作素材。要解決學生無話可寫、素材匱乏的問題,就要讓他們充分地去觀察生活,參與生活,體驗生活。由于受年齡等限制,小學生的觀察體驗大多是蜻蜓點水式的,因此教師要創設情境讓學生帶著目的進行體驗。學生只有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走進生活,內心才能有情感的醞釀,筆端才會有真情實感呈現。
(二)知識的內在行走,豐富語言表達
僅有外部的輸入,沒有內在的生成,是寫不出好文章的。“行走筆記”不僅重視體察生活,也十分重視大量的閱讀,課內課外相結合。教師要強化讀寫結合,利用文本特點,創設教學情境,開展多形式的言語實踐活動。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積累豐富的詞匯,習得多種文本范式,掌握常見表達方式,從而潛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個性表達。
(三)精神的內化行走,豐富情感立意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科學的思維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那么,如何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滲透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呢?從“行走”中尋求答案,“視野+眼界+見識”,延伸學習的時空,以“行走筆記”的形式來建立生活與所學知識的聯系,讓學生在行走中深化所學知識,在生活實踐中感悟與體驗所學知識,讓“行走筆記”成為學生自由表達和個性表達的一個平臺,從而落實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的“說真話,寫真話,抒發真情實感”這一要求。
四、生長教育視域下“行走筆記”的教學策略
“閱讀+行走+表達”是“行走筆記”常見的表現路徑。閱讀,要讀書看報,了解身邊事,關注熱點新聞,了解國事、天下事;行走,不是“一日看盡長安花”的走馬觀花式行走,而是“一步一個腳印”的腳踏實地式行走,要關注過程,關注體驗,要有所發現,有所感悟。基于閱讀與行走,才能寫得具體細膩,才能寫出真情實感,才能寫出個性創新。
(一)情境創設要新穎
“行走筆記”的關鍵是什么?是情境創設或者活動設計。教師要提供菜單或任務清單,由家長配合帶著孩子去閱讀、行走、寫作。“行走筆記”順應兒童天性,以學生為教學主體,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便于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活動情境創設要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校園生活是學生寫作素材的主要來源之一,開展豐富的校園活動,引導學生觀察校園、參與校園建設、感悟校園成長顯得尤為重要。各種很有儀式感的禮儀教育和節日活動因主題鮮明、內容豐富而深受學生的喜愛。“歡歡喜喜過大年、提盞花燈鬧元宵、端午情緣、中秋話團圓”等傳統節日活動,“校園童話節、校園運動會、我是小雷鋒、校園讀書節、校園科技節、校園藝術節、畢業課程周、冬鍛節、社團展演迎新年、校園英語節”等有特色的校園節日活動,“元旦、婦女節、母親節、勞動節、教師節、國慶節”等節日活動,打破學科間的壁壘,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
(二)文字表達重體驗
文字表達要注重真實體驗,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個性表達。學生在“閱讀+行走”中形成獨特體驗,在接下來的習作中可以隨時喚醒,并真實地通過文字表達出來。文字表達要注重差異性體驗,從而避免筆下文字千篇一律。以學生個體差異為切入點,珍視每個學生的不同體驗,“行走筆記”才會精彩紛呈。
1.體驗過程寫具體。“內容具體”是寫作最基本的要求。根據學生的日常生活,可將“行走筆記”分為讀書筆記、活動筆記、節日筆記、話題筆記、假日筆記、觀察筆記(大自然筆記)等,形成“我”與書籍、“我”與歷史、“我”與自然、“我”與生活、“我”與社會、“我”與他人、“我”與自我等的對話。其實,無論是哪種類型,都可以涵蓋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生通過“行走筆記”的方式,記錄童年的生活,記錄他們的成長之路。
親自參與是形成直接體驗的重要途徑,是積累寫作素材的有效手段,也是“寫具體”的基礎條件。學生參與各類體驗活動時,進入情境,體驗過程,獲取感性材料。由于有了親身體驗,又有了會話的基礎,即使寫話基礎不太好的同學,也能較為具體地寫出一段話。
2.情感體驗寫細膩。“真情實感”是評判學生寫作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寫作中,學生缺乏的往往不是把故事敘述完整的能力,而是捕捉細節、描寫細節的能力。只有親身參與活動,真切體會自己的內心變化,才能寫出真實且細膩的文字。作家福樓拜曾說:“對你所要寫的東西,光仔細觀察還不夠,還要能發現別人沒有發現和沒有寫過的特點……”這就告訴我們,要用獨特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發現生活中的人、物、事,形成自己的不同于旁人的感受。
學生有了親身體驗,他們的語言才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那么“真情實感”這一習作目標也就在不知不覺中落到了實處。學生的體驗有時是豐富而清晰深刻的,有時是淺顯而轉瞬即逝的,他們的言語表達可能是連貫的,可能是跳躍的,可能是隨性的,可能是細膩的,可能是幽默的……因此他們的語言是多元的,表達是富有個性的,獨特的體驗在文字中不經意地流淌出來。如此,“行走筆記”也正見證了學生各方面的成長。
參考文獻
[1]李英.體驗:一種教育學的話語——初探教育學的體驗范疇[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12):1-5.
[2]談永康.習作的本質與“生態作文”教學探索[J].語文教學通訊,2020(15):15-19.
[3]方繼章.生活教育理論下小學習作教學的實踐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20(1):39-40.
[4]顧娟.關注生活體驗 優化習作教學——“生活教育”理念下活動體驗式習作教學探究[J].全國優秀作文選(寫作與閱讀教學研究),2019(6):31-33.
[作者簡介]劉薇(1983—? ? ),女,江蘇南京人,南京市建鄴實驗小學分校,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高年級習作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