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鄭州市中牟縣百花路幼兒園 劉喜梅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我國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獨特符號來表現其文化,或看得見、或看不見,表達對美好理想、智慧與倫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揚民族文化、傳承傳統美德的重要載體。這些傳統節日存在于幼兒的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是幼兒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我園立足實際、開發資源,把“傳統節日文化教育主題課程”作為園本課程,讓幼兒接受傳統文化的浸潤。
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認為:符號是一種二元關系,包括能指和所指:能指是符號形式,即符號的形體;所指為符號的內容,即思想,是符形所表示的意義。如:說到春節,人們會想到紅紅的燈籠、餃子、鞭炮、紅包、對聯、魚等;說到清明節,人們會想到祭祖、放風箏、踏青等;說到端午節,人們會想到粽子、香包、艾草等;說到中秋節,人們會想到月餅、月亮等;說到重陽節,人們會想到菊花、黃酒、老人等。由此可見,每個傳統節日特定的一些看得見的有形資源就是它們能指層面上的符號。
同時,每個傳統節日符號也發揮著它所指層面的功能,傳遞著節日思想內涵,如:中秋節通過“月餅”“月亮”等符號傳遞“團圓”的情感;清明節通過“踏春”“風箏”等符號傳遞希望、美好的期盼;端午節通過“粽子”“龍舟”等符號傳遞團結、積極向上的品質;春節通過“對聯”“餃子”等符號傳遞新生、希望等觀念。每個傳統節日所傳遞出來的思想內涵就是每個節日的所指層面上的符號,但對于幼兒來講,思想“符號”不是直觀、形象的,而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我們的活動就圍繞著這些“符號”進行。

圖1.“中秋節”做月餅
要想讓幼兒建立起對某一事物的整體認知或立體經驗,并在頭腦中形成經驗網絡圖,我們需要讓幼兒從不同角度來獲取關于它的信息。立足每個傳統節日的特定文化符號,我們把某一文化符號通過不同形式的活動來“大做”,即放大這些符號對幼兒生活的影響,讓幼兒從不同角度了解、認識、理解它。
在“中秋節”主題教育活動中,為了讓幼兒獲取“月餅”的立體經驗,我們通過集體教育活動讓幼兒欣賞月餅的形狀及裝飾花紋、品嘗各種口味月餅、設計平面“月餅”、用陶泥制作立體“月餅”;準備好月餅餡、月餅模具,讓幼兒做月餅、烤月餅、吃自己做的月餅,調查記錄自己家月餅的口味、形狀等。
這些活動“大做”中秋節的文化符號“月餅”,使“月餅”在幼兒的大腦皮層上“固定”下來,并與幼兒神經建立起聯系形成條件反射,從而使幼兒把中秋節和“月餅”牢牢對接。
我們把每個傳統節日中的獨特文化符號“大做”,“大做”到與幼兒的生活聯系起來,使幼兒能零距離地親密接觸文化符號;“大做”到讓文化符號走進幼兒的內心,讓幼兒感受、體驗傳統節日帶來的愉悅。
《綱要》中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空間。”每逢傳統節日,一些特定的節日文化“符號”就會裝點我們的大街小巷,營造出濃厚的節日氛圍。這些都是我們對幼兒進行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理想資源。所以,我們讓家長帶領幼兒走進大街小巷,使幼兒了解“節日的街道”以及人們的節日活動。
端午節期間會出現大量賣艾草、粽葉、江米等食材的攤點;也有一些巧手媽媽將小車停在路邊,車上掛滿了自己杰作——香包、五彩繩手環等,紅彤彤的,吸引著過往路人的眼球;更有裝滿新鮮艾葉的三輪車停在路邊,等著大家去挑選。走進街道、小巷,有的家長會和幼兒一起挑選香包,通過看一看了解香包的款式,通過說一說了解圖案及圖案所代表的意義,通過聞一聞了解制作所需材料等;有的家長會和幼兒一起買艾葉,拿回家插在門口祛除毒蟲;有的家長會和幼兒一起購買粽葉、紅棗、江米等,回家一起包粽子,清洗、浸泡、包、煮、品嘗;有的家長還會帶幼兒去觀看令人振奮的龍舟賽。這些活動都表現著節日習俗與文化,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通過這些活動,幼兒走進了節日,也理解了節日文化。
走進這些生活場景、氛圍,幼兒發現、了解節日的文化符號,感受、體驗生活的和諧與美好,在良好的社會環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學會遵守規則,形成基本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圖2.端午的街道
我們將傳統節日與季節相結合,以“月主題教育活動”的形式引導家長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讓幼兒發現季節特征并感受、體驗、了解每個傳統節日不同的文化符號。
在“清明節”主題教育活動中,家長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踏青、放風箏,讓幼兒發現、記錄春天的季節變化,并感受、體驗、了解清明節除祭祖外的習俗與文化符號——“踏青”“放風箏”“蕩秋千”等;在“中秋節”主題教育活動中,家長帶領幼兒走進田間、果園進行勞作、采摘,讓幼兒感受中秋節“豐收”的文化符號;在“重陽節”主題教育活動中,幼兒和老人一起賞菊、登高,感受秋天的魅力,體驗重陽節“登高”“賞菊”的節日習俗。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提出:“要珍視幼兒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每次傳統節日活動中,我們都會剩下很多看似無用的節日材料,如中秋節的月餅盒、新年的各式點心盒等。我們充分發揮這些材料的價值,利用它們繼續開展活動。

圖3.孩子們走進田間

圖4.角色游戲“月餅一條街”
在“中秋節”主題教育活動中,我們利用月餅盒開展角色游戲“月餅一條街”——有的幼兒和同伴一起在這家看看、那家看看,挑選自己喜歡的月餅;有的幼兒在忙著進貨;有的幼兒在整理放在柜臺上的商品。有的幼兒扮演著店主在推銷自己的月餅——“請問你要給誰買月餅?”“我要給媽媽買。”“我們這有水果月餅,可好吃了,一元一個,很便宜。”顧客遲疑了一下說:“那好吧,買2個。”“謝謝,歡迎再次光臨。”我們把社會中的場景搬到幼兒園、讓幼兒模仿成人的活動、在游戲中再現幼兒生活中的情景,讓幼兒在游戲中體驗快樂、體驗節日魅力。
在“春節”主題教育活動中,我們利用各式點心盒開展角色游戲“走親戚”等。
這些游戲都是幼兒節日生活的再現,也是幼兒對節日生活的表現,更是幼兒對節日習俗的再認知。
每個傳統節日的獨特文化除了需要“能指”層面上的有形符號呈現之外,還需要“所指”層面上的無形思想來支撐,如:春節的喜慶、團圓、年年有余;中秋節的團圓;重陽節的孝道等。我們嘗試把這些無形思想具象化,讓幼兒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感受、體驗。
朱細文在《新<綱要>與幼兒園的社會教育》中指出:“一個良好、積極的環境意味著一個能夠誘發、維持、鞏固和強化幼兒積極社會行為的環境。”
⑴用環境呈現節日文化:為把抽象的傳統節日文化形象地呈現在幼兒的視野和生活里,我們把抽象元素通過物化的環境展現出來,讓幼兒與環境產生心理共鳴,讓傳統節日文化滋潤幼兒心靈。為了讓幼兒感受中秋節的“團圓”,我們和幼兒共同物化出來的環境是這樣的:幼兒做的各式月餅擺在桌子上,而桌子周圍則是幼兒的全家福,營造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月餅的情景,展現團圓的寓意。
⑵營造家庭氛圍:《指南》在社會領域指出:“家庭、幼兒園、社會應共同努力,為幼兒創設溫暖、關愛、平等的家庭和集體生活氛圍。”我們利用家長資源,讓家長在家庭中為幼兒營造與節日相應的節日氛圍。如:在“春節”主題教育活動中,家長和幼兒一起貼春聯、放鞭炮、包餃子、吃年夜飯、看春節晚會、給親朋好友拜年等,幼兒感受、體驗到的節日文化是“關愛、依賴及對家庭的歸屬感”。在“中秋節”主題教育活動中,家長和幼兒圍坐在一起吃月餅、水果、賞月,幼兒感受、體驗到的節日文化是“團圓”。

圖5.班級環境創設——團圓中秋

圖6.幼兒記錄的重陽節實踐行為
《綱要》在社會領域中指出:“幼兒與成人、同伴之間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戲等,是其社會學習的重要途徑。”每個主題的思想僅僅讓幼兒通過環境感知還不夠,還要通過一些活動來讓幼兒用具體行為把主題思想外化出來。
在“重陽節”主題教育活動中,我們通過集體教育活動讓幼兒知道重陽節是老年人的節日,我們應該要尊敬老人。在此基礎上,我們用親子實踐活動把這一思想落實到幼兒的實際行動中。我們讓幼兒在家先觀察爺爺奶奶怎樣關心家人,然后讓幼兒為家中的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把自己“在家是怎樣關心、照顧老人”記錄在“親子實踐活動記錄表”中,如:為爺爺奶奶端水、捶背、拿拖鞋、拿水果等。這里有對節日習俗的詮釋,也有對傳統節日“貴人倫、重親情(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尊老愛幼(重陽節)、重孝道(中秋節、清明節、春節)”等文化的行為外化,讓幼兒在實踐活動中傳承優秀的傳統節日文化。
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中有許多優秀的文化資源,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每個傳統節日的文化特點,充分利用家長資源、社會資源開展活動,讓幼兒接受傳統節日文化的浸潤、傳承優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