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進入新時代,國家確定并傾力推進“制造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已經成為我國的國家戰略。
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
從2010年開始,我國制造業的增加值已經成為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制造大國。但是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存在著突出的問題,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主要體現在產業結構不優、產業基礎不牢、產業質量問題突出、資源環境挑戰嚴峻、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
立足國情、立足現實,我國確定了“三步走”的制造強國戰略部署:
第一步,到2025年,中國制造業進入制造強國第二方陣,邁入制造強國行列;
第二步,到2035年,中國制造業將位居第二方陣前列,成為名副其實的制造強國;
第三步,到2045年,中國制造業進入第一方陣,成為世界領先的制造強國。
2015年,國務院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制訂的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中明確指出,要加快制造強國,實施《中國制造2025》,這是中央政府站在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保障國家安全和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接著2017年就爆發了中美貿易摩擦,這次中美之爭,美方矛頭直指中國制造強國戰略,其意圖就是將中國制造業摁在世界產業鏈的中低端。中國制造業要由大變強,要走向世界產業鏈的中高端,擊中了西方敵對勢力的要害,這場斗爭勢不可免。
另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歷史的必然。時代潮流浩浩蕩蕩,中國制造業一定能由大變強,中國人民一定能取得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制訂“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中長期規劃的決議中明確指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到2035年,未來13年,我國建設制造強國的基本方針應該是創新驅動、體系優化、基礎強韌、綠色發展、質量為先、人才為本。
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建設制造強國,必須堅持6個重點發展方向:
第一,產業體系的優化。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產業體系現代化。
第二,產業基礎強韌。推進工業強基,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夯實制造業的發展基礎。
第三,創新驅動。以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抓住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歷史機遇,以高水平工程科技創新推動制造業開道超車、跨越發展。
第四,綠色發展。
第五,質量為先。
第六,以人為本。
智能制造是推進制造強國戰略的主攻方向
推進制造強國戰略,我國要走一條什么樣的技術路線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智能制造,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要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廣義而論,智能制造是一個大概念、大系統,是先進制造技術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
首先,智能制造貫穿于產品、生產、服務等制造全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及相應系統的優化集成。
其次,智能制造是實現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
再次,智能制造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制造業的優化,要不斷提升企業的產業質量、效益、服務水平,推動制造業的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發展。
最后,智能制造的賦能技術、主導技術是智能,智能制造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是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技術路線。
中國制造業有著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強烈需求,同時也恰逢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巨大歷史機遇。這個歷史機遇就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第四次工業革命。
當前,世界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變局的一個主要方面就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了歷史性的交匯。交匯點在哪里?智能制造就是最重要的一個交匯點。今后15年,正是智能制造這個新一輪工業革命核心技術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國制造工業完全可以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集中優勢力量打一場戰略決戰,實現戰略性的重點突破、重點跨越,實現中國制造工業的開道超車、跨越發展。
智能制造與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
智能制造是一個不斷演進的大系統。在其演進的過程中形成了智能制造的3種基本范式——第一代智能制造,即數字化制造;第二代智能制造即“互聯網+制造”,也就是數字化、網絡化制造;即將到來的新一代智能制造,實際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
縱觀歷史,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是共性賦能技術與本體技術——制造技術的融合創新,都有一種革命性的共性賦能技術對制造技術“賦能”,并且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形成創新的工業技術,成為這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
前三次工業革命的共性賦能工業技術,分別是蒸汽機技術、電機技術和數字化技術,這些共性賦能技術與本體技術——制造技術的融合創新,形成了前三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共性賦能技術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與制造技術即本體技術的深度融合,形成智能制造技術,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它將像前三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一樣,推動各行各業各種各類制造技術的創新升級,引領和推動制造業革命性的轉型升級。這也是為什么這么多新技術在新世紀以來都是群體性的突破,為什么這次強調智能制造,就是因為它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
當前我們已經開始進入了第四次工業革命,如果說當前“互聯網+制造”,就是數字化、網聯化制造正在推進、正在普及,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開始,那么新一代智能制造的突破和廣泛應用將推動形成這次工業革命的高潮,重塑制造業的技術體系、生產模式、產業形態,并將引領真正意義上的“工業4.0”,實現第四次工業革命。
西方智能制造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西方順序發展智能制造的3個階段。我國必須充分發揮后發優勢,采取“并聯式”的發展方式,也就是要采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并行推進、融合發展”的技術方針。因此,我國制定了智能制造發展的戰略部署,從現在到2035年,我國智能制造發展總體將分為兩個階段來實現:
第一個階段,數字化轉型,要深入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到2028年,“互聯網+制造”也就是數字化、網絡化制造,將在全國得到大規模的推廣應用,在發達地區和重點領域實現普及,而汽車領域當前處在初級化轉型的階段。
第二個階段,智能化升級,深入推進“制造業智能化升級工程”。到2035年,新一代智能制造在全國制造業大規模推廣應用,我國智能制造技術和應用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實現中國制造業的智能升級。
智能制造是實現制造業創新發展的主要技術路線
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是實現制造業創新發展的主要技術路徑,是一個集成的大系統,包含智能產品、智能生產、智能服務三大功能系統,以及智能制造云和工業互聯網兩大支撐系統集合而成。所以,制造業創新的內涵包含4個層次,實際汽車工業的創新內涵也是這4個層次:一是產品創新;二是生產技術創新;三是產業模式創新;四是制造系統集成創新。在這4個層次上,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都是制造業創新的主要途徑。
首先,我們看智能產品,產品主要是指裝備類產品,是制造的主要載體和價值創造的核心。智能網聯電動汽車就是典型的智能產品。回顧智能網聯電動汽車的發展歷程,近期智能汽車的快速發展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想。汽車正在經歷從燃油汽車即傳統汽車向電動汽車的轉型。實質上電動汽車除了是新能源汽車以外,更重要的還是一個數字化汽車,在此基礎上正在快速向網絡化,即網聯汽車的方向快速發展,同時進一步將會朝著無人駕駛汽車、智能化汽車的方向急速前進。當然,因為倫理和社會的原因,無人駕駛汽車要真正實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這是一個必然的發展過程。
其次,隨著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入發展,未來汽車將會進入無人駕駛時代,將會成為一個智能移動終端,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更加美好的移動空間。從智能網聯電動汽車來看,實際上我國智能網聯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給全國智能產品的發展、智能制造的發展樹立了一個標桿,建立了信心。作為一種共性賦能技術,新一代的智能制造技術其實可以廣泛用于國民經濟的各行業和國防軍工的各種產品和裝備。上面列的這些產品都可以走數控一代、網聯一代、智能一代的發展道路。
可以預見,新一代智能制造技術將為產品和裝備的創新插上騰飛的翅膀、開辟更為廣闊的天地。到2035年,我國各種產品和裝備都將從“數字一代”發展成為“智能一代”,升級成為智能產品和裝備。一方面會涌現出一大批智能產品,另一方面,裝備將會全面智能升級,“大國重器”將使裝備工業更加先進、更加強大。
最后,智能生產。智能生產是智能產品的物化過程,狹義而言也可以說是智能制造。智能工廠是智能生產的主要載體,智能工廠、智能生產力的提高實際上是智能制造的一個主戰場。一般來說,智能工廠包含4個層級——智能裝備、智能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主要有兩條主線來實現智能工廠的轉移升級:一條是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另外一條是生產管理的信息化,兩條主線在網絡連接和數據集成的支持下深度融合,推動智能工廠發生革命性的大變革。像汽車工業、汽車制造在這方面做得最好,將來的需求也是最強烈的。
多年來,在推進制造強國戰略的過程中,我國已經涌現出一大批數字化、網絡化工廠建設的示范工廠、標桿工廠、燈塔工廠,這些企業都已經成為本行業世界級的先進制造企業,同時在數字化、網絡化轉型升級方面,也為中國制造業樹立了示范和榜樣。
汽車工業在生產自動化方面始終走在整個制造業的前面,但是這還遠遠不夠,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以上這些還只是數字化、網絡化階段的智能工廠,也就是第二代智能制造的智能工廠,更先進的技術升級還在后面,特別是智能網聯電動汽車的發展,對生產、制造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智能工廠將運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加工質量的升級、加工工藝的優化、加工裝備的健康保障、生產的智能調度和管理,建成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工廠。
以智能服務為核心的制造業的新模式、新業態
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引發了產品和生產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樣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也引發了制造服務翻天覆地的變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正在深刻地改變著產品、服務的方方面面。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將推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從根本上推進第四次工業革命,催生制造業產業模式和業態實現從以產品為中心向以用戶為中心的根本轉變,完成深刻的供給側結構性改變。
這種產業模式和業態的轉變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
第一,制造業的生產模式從大規模流水線生產轉向定制化規模生產。
第二,制造業組織模式從競爭與壟斷走向競爭與協同共享。
第三,制造業的產業模式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智能制造價值創造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通過工業互聯網絡和智能制造云平臺兩大支撐系統,把智能產品、智能生產和智能服務三大功能系統集成起來,通過系統的集成優化實現新的價值創造。
一方面是制造系統內部的大集成。包含3個方面:一是智能制造的縱向集成,就是企業內部的信息系統集成。二是智能制造的橫向集成,就是企業與外部的信息系統集成。三是智能制造的端到端集成,在縱向集成和橫向集成的基礎上,圍繞著某一個特定產品組成動態的系統集成,為實現特定產品的客戶需求而組織一個特殊的端到端集成,來實現特定產品的系統集成。
另一方面是制造系統外部的大集成。制造業與金融業、上下游產業的深度融合,汽車業將體現得非常深刻,將形成服務型制造業與生產型服務業共同發展的新業態。同時,智能制造與智能交通、智能城市、智能農業、智能醫療等交融集成,共同形成智能生態大系統——智能社會。
智能網聯電動汽車的發展,智能制造是非常典型的,應該說是最為集中的典型,當然最終要集成起來。舉一個華為的例子,實際上從智能產品到智能生產,到以服務為核心的制造業新模式、新業態,最終將它們集成在一起,華為樹立了這樣的榜樣,智能網聯電動汽車企業將來也要走到這條路上去。
中國制造業的同志們有一個共同的奮斗目標:堅定不移地推進制造強國戰略,再經過25年奮斗,我們偉大的祖國成為全球領先的制造強國,我們的汽車業也要成為全球領先的汽車強國,以制造業的繁榮和強大,支撐國家的繁榮和強大,托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內容源自2022年9月在武漢召開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高層論壇上周濟院士的演講。責編:楊思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