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偉

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道路,我的人生道路是從一個山里娃變成一名傳道授業的教書先生。流金歲月,沐春風、潤細雨,給了我許多成風化人的故事;歲月流金,求真知、育新人,讓我走向生命的更深處。教育,除了要用愛做底料,熬出教育的“真味”,還需要激情、耐心和智慧作為輔料。
激情,點亮課堂
“鐵匠沒樣,邊打邊像”,我是一個“半途出家”的中學英語教師。1982年,我高中畢業,在“英語教師奇缺”的情況下登上中學講臺,成為一名英語代課教師。
然而,一學期后我就后悔了,迷茫、不知所措。代課教師,萍飄如絮,處處無家處處家。坐在學校河邊的石頭上,我望著粼粼波光,將手中的石子用力扔向遠方,仿佛看著夢想漸行漸遠。
誠然,當才華不足以撐起夢想的時候,必須默默努力,積蓄能量。于是,我沉下心來讀書、教書,敞開心扉,讓學生進來。
師者都知道,一節課的第一句話或第一個活動意義非凡。富有個性的導入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引其思考,產生共鳴。
我愛用音像、實物等直觀導入,讓學生對語言學習有清晰的感受。上Hometown Feelings(故鄉情)一課前,我請學生欣賞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讓他們感受故鄉情是一種“往事不可追”的特殊情感。這首歌清新、優美的旋律,醇厚、沉郁的中音,能跨越山河、融化歲月,喚起人們心中的情愫。在導入Scientists(科學家)一課時,我在黑板上畫出一棵樹,樹上掉下一個蘋果,學生們很快聯想到牛頓。簡筆畫只需寥寥幾筆,便能勾畫出不同的人、動植物及大千世界。
當然,導入激趣僅是開始,培養學生語言能力才是英語教學的目的。文段閱讀環節,我變換提問的角度,選擇最佳切入點,力圖讓學生發散思維。閱讀材料The Beggar(乞丐)源于莫泊桑小說《羊脂球》,基于九年級學生的閱讀水平,我講解時對文本略做改編。首先,我呈現一幅乞丐的照片,然后根據照片提問:“你對乞丐最初的認知是什么?”推動學生的淺層思維,激活學生的實際體驗,讓課堂互動生成。然后我又拋出問題:“你想知道乞丐的內心世界嗎?”促成學生的深層思維,拓展他們思維的廣度與深度,使其產生強烈的閱讀動機。接著,我要求他們精讀閱讀材料,完成句子填空,注意關鍵詞句。通過追問學生填這個詞或短語的理由,將其思維由概括引向具體;同時使學生關注細節和重點詞句,提升他們思維的邏輯性和嚴密性。繼而我巧留空白,推波助瀾,讓學生對“主人公打死母雞”是否為意外事件進行辯論,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豐富想象力。最后我讓學生聯系實際,回答“生活中你遇到乞丐如何面對”這個問題,挖掘文章內在的思想性,升華主題:我們應該拒絕冷漠,善待他人。隨著教學環節的逐步推進,孩子們的情緒一波三折,課堂高潮迭起,進入了一個新境界。
激情是教育的“動力源”。課堂之于老師,猶如舞臺之于演員。作為教師,我們對課堂應有一種展示的激情和欲望,有此激情,教學才會給人以美感和幸福感。我盡量把無限的世界帶進課堂,雖然一段《跟我學》或一篇時文選粹讓一節課縮短了五分鐘,但枯燥的課堂里出現了一個韻味悠長的支點。
舟循川則游速,人順路則不迷。班級環境是班級文化的縮影,也最能體現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富有激情的班主任善于突破自我,把煩瑣的事做出情懷,把細微的事做出深度,把平凡的事做出新意。每接手一個班,我著力培育班級發展的“土壤”,“土壤”肥沃了,方能以文化潤澤生命。我先抓習慣,次激興趣,再重勵志,帶領學生設計獨具特色的班級文化。學生們像一群鳥兒,一會兒聚首討論班級愿景,一會兒“飛向”教室的四角。志在千里、本周之星、美文天地……一些富有創意和朝氣的班級文化角出自他們之手,教室成了他們夢想起航的港灣。
做老師不一定非要和學生“打成一片”,但一定要和他們“息息相通”。以今視昔,正是從教最初的幾年,我“蹲下身、用心看、仔細聽”,深入細致地觀察了孩子們的生活和學習樣態,才有了如今師生激情碰撞,在彼此溫暖中收獲“教學相長”的汁水和甜味。
耐心,點化方法
說實話,我并不想一輩子做代課教師。夜深人靜時,我能聽見內心世界的泉涌,那些滾燙的水花洶涌澎湃,脹滿胸口。如此,邊教邊學,邊學邊教,幾年后我參加高考,成功進入長江邊上的一所師范院校就讀。看見大江,我知道,生活不止老家的一畝三分地,還有大江里遠航的巨輪。我看到了滔滔江水滾滾東去,也看到了遼闊的大地敞開懷抱迎接我。
大學畢業,我被故土拽了回來,到一所鄉村中學教英語。白天工作很充實,除了教學,還要應付各種雜事。難熬的是晚上,學校分給我的那個房間,破舊,不蔽風雨,一熄燈,世界仿佛就沉寂了。頭頂是漆黑的瓦楞,床下是老鼠肆無忌憚地追逐打鬧。失落、憂郁、迷惘,我心里煎熬,但別無他法。教育,既成了我的衣食飯碗,也成了我的精神依托。我只有一個念頭,成為一個“課上得不錯,班管理得好”的老師,變著法子激起孩子們內心對學習的渴望。
接手八年級兩個班時,“前任”跟我說,山里的學生學習基礎不好,教他們英語,壓力會很大。但我不服氣,成長就是要接受挑戰,我深信“野百合也會有春天”。可是上了幾節課后,這群孩子的“猴性”開始顯露了:大部分孩子上課東張西望,前后左右聊個遍;下課一溜煙跑得無影無蹤,似乎上課、作業與他們無關。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只要老師一布置作業,教室里就人聲鼎沸、漫天抱怨。
多么希望學生朝著我期待的方向快馬加鞭,但總是事與愿違。我越來越焦慮,僅僅一個月,就身心俱疲。我意識到,再這樣下去,學生的成績沒提高,自己的身體就先垮了。也許走得太急了,腳步等不及靈魂同行。我改變策略,調整自己的心態。如果學生們是一只只小蝸牛,我就要當老蝸牛,領著這群小蝸牛慢慢欣賞風景。
冬長三月,遲早打春。耐心是教育的“補給站”,教育需要浸潤、需要等待,這是最為樸實的道理。我和孩子們相約:超越昨天。我根據學情設計三種“隨堂一刻鐘”分層教學:給優等生以雄心,讓他們閱讀篇章,除了隨堂演練,附加精選提升,力求“吃飽”;給中等生以信心,讓他們完成隨堂演練,力求“吃好”;給“后進生”以上進心,讓他們從最基礎的句型、語法開始,力求“吃到”。我盡力讓每個學生“開口動手”,涮出英語的“洋”味。雖然多做一道題、多背一個單詞,不能立竿見影地提高成績,但他們多了一份底氣。漸漸地,孩子們英語成績“小幅攀升”,書寫越來越工整,口語也越來越標準。期末全鎮統一抽考,不少孩子都有了很大進步;學年檢測,全班成績竟躋身全縣前列。但分數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孩子們獲得了自信,他們臉上綻放出笑容。
“滄海自淺情自深”,教育最耐人尋味的是純凈的師生情。山里淳樸的孩子,帶著大地的氣息,他們黏著我問這問那,團聚在我這抹微光周圍,“無貴無賤,無長無少”,我們一起學習、一起郊游、一起嬉戲,成了伙伴,成了相知……
然而生活不是真空,大山外面的世界日新月異,沖擊著我的內心。一個鄉村教師,注定會“落伍”,被遺忘在山鄉里,這無論對哪個年輕人來說都是痛苦的。在我迷茫的時候,是閱讀、是經典讓我領悟到生命的真諦:人生,重在“厚度”而非“寬度”。
“大道行思,取則行遠。”幾年后,我調到曾經讀書的母校任教。重走兒時路,風景自不同。讀書、教書和寫書,在山嵐水意、綠野長風里享受桃李滿天下的樂趣與價值。我自費外出學習,汲取教育理論的營養,獲得智慧的啟迪,對課改的“虛火”有了自己的認知,我開始把這些所思所悟記錄下來。我還記得,平生第一個“豆腐塊”被《中小學外語教學》錄用,收到樣刊的那天,我興奮得難以成眠。從此,我循著思考、寫作的門徑一路走去,從《中國教育報》到《人民教育》,從《人民日報》到《人民文學》,發表了數十篇教育隨筆和文學作品。
“寫作量+背誦量=雙語作文天天向上。”我“手把手”帶著孩子們從遣詞造句入手,然后寫下水作文,和他們“一起走”。如何謀篇布局?當他們慢慢能夠“偷梁換柱、借花獻佛”時,我便“放開手”“看他們走”,訓練他們如何做到“情節的懸念和表達”。同樣教書,因選擇和堅持不同,便有了不同的結果,我輔導學生在《中國青年報》《學英語》等報刊上發表了一百多篇作文。在文字中遇見更好的自己,它讓我在單一的“試題研究”中嗅到了一股“授漁啟智”的清香。一本書、一篇文章,看似不起眼,但它們是一塊塊磚,墊在腳下,久了,我們就長高了。
“流過血汗的土地是一片寶藏”,厚植沃土,花蕾綻放成春。我的許多學生在歷年中考中取得了優異成績,其后的若干年,他們也先后交出了優異的人生答卷,這讓我找到了作為“筑夢人”的價值。
智慧,點亮心燈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對教師來說,站穩講臺是底線。靠什么站穩?除了專業功底之外,能夠走進學生的心坎是不可或缺的藝術。初中,人生的“拔節孕穗期”,三年系兩端,一端稚氣未脫,一端意氣風發,需要教師精心的引導和栽培。一個個看似普通的細節,都無聲傳遞著不一樣的信息。真正影響人的教育,往往就蘊藏在這些細節中。
好幾次因學校教師調動,有的班成了“燙手山芋”,領導就讓我去當“后媽”。有一年,我接手一個“鬼見愁”班,第一次見面,班上“帶頭大哥”就給我一個下馬威——剛一推門,門楣上一瓶墨水潑灑在我的T恤衫上。此事若處理失當,班務工作難以打開局面。震驚之余,我很快鎮定下來。
“同學們,俗話說,哪有舌頭不碰牙呢?師生之間磕磕碰碰再正常不過了。不過善良不是天賦,而是選擇,剛才這種惡作劇就有些過頭。我不是神,沒有改換班級天地的神力,但我們再也不能一點點沉淪了。”進一步,我跟孩子們交流:“放風箏的人都知道,因為有風的協助以及線的牽引,風箏才能起飛,在空中搖曳。可一旦沒有了線的束縛,風箏不僅無法在空中飛翔,還會栽倒在地上。同樣的道理,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能缺少自由,但也不能沒有約束。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才是自由,沒有約束的自由那叫放縱。之前的一切都清零吧。”
班上的小H父母離異,母親經營著一家娛樂場所。小H身高不足一米六,卻非常彪悍,他追星、逃課,通宵待在網吧,學業一塌糊涂。
我私下找他談過幾次話,未果。
對“帶刺的花蕾”,我們更應多給予一些關愛和呵護。看到小H桀驁不馴的眼神,我思來想去,決定先走近,再走進。他家位于臨街一棟樓上,二樓是他母親經營的店,三樓是他家。偌大的幾間房只有一排舊沙發,生活用品凌亂散落,灶清鍋冷,沒有溫馨氣息,只有一臺超大游戲機屏幕不斷閃爍刺眼的光,樓下不時傳來刺耳的叫聲——此情此景令人窒息。我邊和小H聊天,邊與他一起收拾房間:“能大能小是條龍,只大不小是條蟲。”針對他乖張易怒的性格,我掏心掏肺地勸慰他:人要像龍一樣,要懂得趁勢,不要一味逞強。
隨即,小H打開他的電腦,一邊滑動鼠標,一邊嘟噥著:“一般人我也不給他看。”然后我看見了他自暴自棄的心路歷程。交談中我還了解到,他父母是因為他而互相埋怨最終離婚。這更讓我堅定了將小H托出井底,還他一片天高地闊的決心。我請他母親回家,建議她給小H換個環境。
立物易,立心難。智慧是教育的“助推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關鍵的點,看你能不能擊中它。關鍵點找對了,教育之門就打開了。家訪后的第三天,小H被爺爺奶奶接走。因爺爺奶奶的關愛,以及我的“反復抓、抓反復”,小H終于回應了我的苦心,各方面都有了進步。雖然因學業底子太薄,他中考成績不太令人滿意,但值得欣慰的是,他父母因他的轉變而和好如初。
委實,學生是一茬又一茬的,“刺頭”孩子也會不期而至。每個“刺頭”都有存在的理由,就像一根帶刺的黃瓜,等他慢慢成熟,刺就落了。尊其人,潤其心;知其心,救其失。遇到棘手的“潑猴”,我們須“層層剝繭”,順其“不自然”,逮住時機給他戴上“金箍”,達到教育的目的。如此,方能“熘”去“立德樹人”過程中的苦味。
從手足無措,到如魚得水,“教”與“學”,“育”與“長”,在萌芽,在勃發,在變換。平素,我刻意“留白放手”,培養孩子們自理能力、主動好學的習慣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我帶著他們品讀美文,隨興說古詩,每天讀《走遍美國》一刻鐘。閱讀無異于把神奇的鑰匙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打開未知世界的大門。
守靜而生,向光而長。倏忽間,人生逾半百。韶華有盡,行者無疆。“教育學就是迷戀他人成長的學問。”多年來,我一直品咂這句樸實的話,保持著對教育事業的思考與反省。
(作者單位:湖北省英山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