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成 鄭蓓蓓
【摘 要】江蘇省無錫市積余實驗學校探索創建“行—思—創”德育模型,以善品為軸心,鼓勵兒童在親歷中體驗,引導兒童在反思中認知,啟發兒童在創造中升華,通過新詩教立品行動,達成詩意育人、積善立品的愿景,培育遠志、仁愛、臻美、明禮的新時代積余學子。
【關鍵詞】詩教;以詩導行;以行悟道;以美養善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79-0020-03
【作者簡介】1.練成,江蘇省無錫市積余實驗學校(江蘇無錫,214000)運河分校德育副主任,無錫市德育工作能手,無錫市優秀班主任;2.鄭蓓蓓,江蘇省無錫市積余實驗學校(江蘇無錫,214000)德育副主任,無錫市德育新秀。
江南水韻,孕育了儒雅灑脫的詩篇;梁溪古風,撥動著薪火相傳的歌弦。悠悠運河畔,佇立著一所百年名校——江蘇省無錫市積余實驗學校。“積善人家,必有余慶”是校名“積余”的由來,也是學校“積善·創編:新詩教立品行動”項目創建的基石。學校以“善”為核心,提煉出遠志、仁愛、臻美、明禮四大品格,引導兒童在“積善”中涵養心靈,在詩意“創編”中抒發情志,用詩意佳作涵養良善品格。學校探索創建“行—思—創”德育模型,強調從行動出發,在親歷中體驗,在反思體驗中提升認知,以認知創新升華品格。
一、以行悟道:鼓勵兒童在親歷中體驗
寒假結束,適逢元宵佳節,積余校園里張燈結彩,“火樹銀花合,詩詞鬧元宵”活動正在火熱進行!學校第一級部的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了解元宵節的風俗、吟誦佳節詩詞、用超輕黏土制作特色湯圓,威風凜凜的小老虎湯圓、憨態可掬的冰墩墩湯圓、喜慶祥和的“春”字湯圓、紅彤彤的燈籠湯圓……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將冬奧元素和中國傳統元素捏進一顆顆湯圓里,在活動中體驗傳統文化的美好。積余“善雅小庭院”被第二級部學生制作的各色花燈裝扮得分外喜慶,一盞盞造型各異的花燈、一枚枚點贊貼紙,傳遞著節日的快樂。心靈手巧的學生正講述著花燈制作的小故事,言語中充滿著自信、流淌著詩韻。“送你一盞吉祥燈,順心事兒都來臨;送你一盞如意燈,健康快樂不離分。”簡單的話語中承載著淳樸的祝福,像點點燈火,溫暖了每一個人。“猜燈謎”活動在第三級部學生的歡聲笑語中拉開了帷幕,包羅萬象、妙趣橫生的燈謎引得大家躍躍欲試。不過癮的“機靈鬼們”開動腦筋,把猜謎升級為制謎,自主創編“積余燈謎”:“放眼無垠數萬千,桌上晶瑩美香羨。冰寒三尺化柔綿,春江水暖寸青尖。——打一積余吉祥物。”第四級部的學生則將自己對學業的期盼、對新年的祝福融在詩詞韻文里,寫在一條條紅絲帶上,把真摯的心愿、堅定的志愿高揚在綠樹枝頭。
一代代中國人把對生活的熱愛凝成一個個節日,把自然的日子創造成文化的日子。積余學子站在傳統文化IP基點上,親近生活、感受變遷、貢獻智慧,把一個個傳統節日書寫成閃爍著理想光輝、鐫刻著品格底紋的詩篇。
六一兒童節來啦!學校中央廣場上豎起了一組形態靈動的宣傳板,其中的五塊組成了一首藏頭詩:
詩乃思無邪,長吟四時天。
意氣自生春,甘霖沃心田。
潤色靜書帷,閱賞思群賢。
童子當養善,稚筆綻清妍。
心隨朗日高,雅道信可傳。
“詩意潤童心”是本年度兒童節的主題。學生的三場匯報表演呈現了學校“詩意養德”實踐活動的三個層級。二、三年級舉行了詩詞吟誦會。小朋友們有的扮成詩詞作者的形象,羽扇綸巾,衣袂飄飄,風采絕倫;有的三五人合作創意表演,給古詩加入歡樂的鼓點,妙趣橫生,他們在品味詩詞之余感受創編的樂趣。四、五、六年級以詩詞展演的形式來慶祝節日。古詩串燒、課本劇改編、方言故事演講、歌舞表演……學生們時而感受曹植創作《七步詩》時的緊張,時而和“小李白”一起體會鐵杵成針的強大毅力,時而體驗慈母手中線如何一針針縫制游子身上衣的親情。學生們徜徉在詩詞的世界,從音律、色彩、情景中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感受詩歌里的生活。七、八年級開展了詩歌朗誦比賽。無錫市朗誦藝術學會的四位老師親臨現場指導點評,學生們在專家的指導下感受文字情韻,誦出一腔熱血,他們將經典詩文與音樂、武術、書法、情景劇表演等融合,帶給現場觀眾聽覺上的享受和視覺上的沖擊。
詩詞立品鑄人格,豐厚文化潤人心。主題體驗活動激發了積余學子傳承經典文化的志趣,厚植了他們熱愛祖國的情懷。學生們接受美的熏陶、習得禮的教化,樹立理想,學會擔當,實現遠志、仁愛、臻美、明禮品格的提升。
二、以詩導行:引導兒童在反思中認知
新詩教是有詩意的現代德育活動,我們將傳統詩教與現代德育融為一體,立足時代,放眼未來,以詩意的方式引導兒童發展,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結合,培養兒童詩意精神,引導兒童自健其德。
2018年,學校“九思”詩社正式成立,這是梁溪區首個學生詩社,詩社成立以來,培養了一批熱愛詩歌創作的小詩人。社員們擁抱燦爛的詩詞文化,感受詩詞之美,煥發詩意智慧,激發審美創造力。詩詞研習創作,是積余學子詩詞學習之路的起點,是學校文化傳承之路的延伸,更是積余校園人文精神的生長。
2020年8月,學校五(4)班的學生齊聚惠山,開展“‘跟著詩詞游梁溪假日創編活動”。他們穿過惠山古鎮,來到寄暢園、二泉池,感受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品泉后,“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的心情;他們走過幽幽長廊,來到華孝子祠,了解“華寶承父之名,八十不冠”的故事;他們來到家風文化體驗館,提筆寫下知禮行孝的詩詞,深入理解修身、齊家、治國的內涵。
2021年4月,學校四(10)班的學生發現詩詞里藏著許多本地紅色歷史文化景點的故事,如蔡紅虹《無錫景》講述的光復門的故事,文天祥《過無錫》中藏著的黃埠墩的故事,華琪芳《麗澤堂》里的東林書院的故事……學生們跟著詩詞重走紅色之旅,重溫家鄉歷史。活動后,他們感慨良多——
光復門的每一塊墻磚都在告訴我故鄉曾經的光輝;東林書院的千古名聯告訴我要從小心懷大志,時時刻刻關注國家大事。
我們充分發揮詩教的勵志、勸學功能,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資源,拓展教育邊界,帶領學生深入社會,真實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厚植家國情懷。我們將學校課程、社會實踐、紅領巾尋訪、志愿者服務活動與詩詞融合,既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又提升了學生的素養。活動過程中,學生學會了溝通、表達,學會了寬容、友善,學會了篤行、慎思。
三、以美養善:啟發兒童在創造中升華
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每年春節前夕,學校都會開展“送福”活動。每到這個時候,學校的文化廣場上就洋溢著翰墨書香。書法愛好者們屏息凝神、氣沉丹田,不同書體在他們筆下各顯神韻。一幅幅韻文、對聯在他們筆下誕生,辭舊迎新的美好愿景、平安吉祥的美麗祝福隨著揮灑的筆墨,送到師生心間。
2020年,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大型青少年傳統文化益智節目《我愛古詩詞》發起了線上飛花令挑戰,積余學子積極參與。最后,田書蓉、朱崢宇兩名小選手代表學校參賽,并取得佳績。賽后,兩位積余“小詩仙”這樣說:
我喜歡古詩詞,古詩詞既精煉又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尤其是飛花令,鍛煉了我快速的反應能力。
——田書蓉
從詩詞里,我讀出了傳統之美、文化之美,我覺得詩歌讓我變得文雅了。
——朱崢宇
傳承中華經典、誦詠古詩詞是學校一貫的文化傳統,學校開發了梁溪詩詞校本課程,開展了梁溪詩詞行吟誦讀系列活動。“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學校將“詩性寫生活動”融入延時服務,設立了校級、年級、班級“三級社團”,活動時間由原先的每周一次改為每日一次,依托社團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詩意創編,充分發揮詩教的啟智美育功能。學校還認真挖掘家庭和社會的教育資源,將課堂搬出教室,將生活搬進學校。
如今,讀詩、吟詩、寫詩、畫詩成為積余學子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池中魚樂時游動,仰面還窺萬物芳。”“清波漾漾思人怨,知友經年袂久分。”“課余閑倚九思池,正是春波碧綠時。”……這些靈動的詩句均出自“九思”詩社成員之手。學生在詩歌創編中提升藝術素養,激發創造能力,培養詩性精神,積累良善品格。
新詩教立品行動,既承繼了傳統詩教“以讀促悟”“以詩導行”的育人方式,又融入了活動體驗等德育新元素,引導學生在審美體驗中感悟,用詩意創編表達對德性的理解。學生在充滿詩意審美的真實生活中實現三個層次的成長,即提筆寫詩、用行創詩、以人成詩,而“行—思—創”與這三個層次的成長巧妙契合,以善品為軸心,以“以詩導行、以行悟道、以美養善”為著力點,循環遞進,貫穿整個行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