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兵?滕湘君
摘 要:近年來,現代信息技術發展迅速,一些新業態應運而生,為空巢村集體經濟再造提供了機遇,也為空巢村現代農業發展創造了條件。空巢村集體經濟再造具有提高農民收入、凝聚民心民力、重塑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等價值;空巢村現代農業發展蘊含了對傳統農業的改造和升級、為數字經濟發展賦能提速、拓展農業多種功能、促進三產融合發展的價值旨歸。集體經濟與現代農業協調發展,能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引擎,必將使農村綻放出無窮的魅力。
關鍵詞:空巢村;集體經濟;現代農業;時代價值
一、空巢村集體經濟再造的價值意蘊
(一)再造集體經濟,提高農民收入
湖南省湘西州地處武陵山腹地,山多地少,生態脆弱,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下轄8縣(市),且這8縣(市)空巢村現象相當普遍。集體富,村民富;集體窮,村民窮;集體空,民心散。事實證明,發展集體經濟是解決當前“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農村近郊有市場優勢,遠郊有資源優勢,發展集體經濟前景廣闊。有了集體經濟,就能夠做到群眾的事有人管、有人問,能夠團結和帶領群眾發展生產、改善生活,為群眾辦事就有了財力上的保障。湘西州可以在空巢村推廣互聯網技術,讓村民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學會使用網絡,通過網絡掌握市場信息和一些生產技術以及相關政策,發展集體經濟;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或家庭農場,發揮集體經濟優勢,形成無形的拉力,根據市場需求,確定種植面積,適時推銷農產品,調整農業生產規模和模式,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規避市場風險和惡性競爭,幫助農民提高收入。
(二)再造集體經濟,凝聚民心民力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國憲法確立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經營體制。集體經濟是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實行共同勞動、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組織。集體經濟的實質是合作經濟。湘西州空巢村土地資源豐富,但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靠務農很難取得好的經濟效益,所以大批青壯年外出打工。根據湘西州空巢村實際情況,可以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農地股份合作制等,再造集體經濟。通過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農地股份合作制等,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使基層黨組織既熟悉黨的農村政策,又尊重市場規律,科學決策,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戰斗力,進一步凝心聚力,培育新型農民,幫助農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三)再造集體經濟,重塑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再造集體經濟,需要對村社組織進行再造,這樣發展集體經濟才有保障,集體經濟也才能發揮出優勢。村社組織統籌能力弱化是當前大多數農村的現實情況,這在湘西州也不例外。當前湘西州空巢村現象比較嚴重,空巢村的農業經營規模普遍不是很大,閑置土地較多,要再造集體經濟,需要對土地重新進行整理規劃,促進土地流轉,這需要一個既熟悉政治、經濟政策,又能運用社會資源解決集體經濟再造中遇到的各種矛盾與難題的村社組織來開展工作。村社組織可以突出基層黨組織對集體經濟組織的領導作用,具有較強的組織優勢和治理優勢,有助于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村社組織一方面統籌各種資源,盤活資產,有效流轉土地,調解農民利益糾紛,因地制宜探索符合村情的發展模式,制定相關制度,積極尋找發展空間;另一方面通過集體經濟的強大吸引力,將農民聚在一起,參與共同事務,共享集體經濟的發展成果,共享生活資源和公益服務,共遵鄉規民約,共建文明鄉風,對防止返貧、建設美麗鄉村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空巢村現代農業發展的價值旨歸
(一)現代農業是對傳統農業的改造和升級
我國傳統農業生產規模一般比較小,生產方式落后,主要靠刀耕火種,生產率低下;農民的小農意識比較強,思想觀念落后,阻礙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湘西州空巢村留守人員大部分是老人、婦女和孩子,他們的文化素質不高,農業生產無疑會出現“老齡化”“婦女化”“粗劣化”。而現代農業是可持續農業,突出現代特征,講究的是現代科學技術在農業的運用,注重現代管理水平和提高勞動生產率,遵循現代營銷理念,是對傳統農業的改造和升級,是傳統農業根本性的變革,是傳統農業經過質的變化的結果,呈現出科技高新化、質量安全化、過程標準化、新型農民化、經營現代化等特征。在湘西州空巢村推廣現代農業,是空巢村農業轉型的必然選擇,是空巢村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是解決空巢村人口斷崖式下滑的必然選擇,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必然選擇,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必然選擇,是實現共同富裕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選擇。
(二)現代農業為數字經濟發展賦能提速
近年來,數字經濟以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其發展態勢迅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人們開始邁入“數字文明”新時代。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湘西州空巢村要發展現代農業,促進傳統農業轉型和產業現代化,實現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就必須以數字經濟引領新發展。隨著互聯網在農業中的應用不斷深化,智慧農業、智慧農村應運而生,相應地催生了一批熟悉新科技的智慧農民,智慧農民一般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具有現代農業的視野,市場意識強,容易接受新事物,經常主動參加縣(市)組織的現代農業相關培訓和講座,考察國內外市場需求。有的智慧農民通過茶旅融合、生態農業、有機農業、文化農業等形式開發“稻田畫”旅游,讓游客體驗我國悠久的農耕文明等;有的智慧農民在農產品上做文章,大力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通過電商直播、微商,積極宣傳特色農產品。因此,發展現代農業,重視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能夠為數字經濟發展賦能提速。
(三)現代農業有利于拓展農業多種功能
農業多功能性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日本提出的“稻米文化”,即認為日本文化與水稻種植密切相關,提出了水稻種植的文化等功能。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21世紀議程》,該議程對農業多功能性的提法給予了正式采用。1996年的世界糧食首腦會議在《世界糧食安全羅馬宣言》和《世界糧食首腦會議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了農業多功能特點。1999年日本頒布的《食物、農業、農村基本法》中提出了農業多功能性的概念;同年,法國通過立法高度重視農業的多功能性。《歐盟2000年議程》中突出了農業多功能性。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提出“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健全發展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農業不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功能。建設現代農業,必須注重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基于當前湘西州空巢村實際情況,可以利用資源優勢,發展現代農業,積極調整農業結構,改變農業生產方式,從而發揮農業多種功能,積極開發有機農業、生態農業、能源農業、旅游農業、文化農業、都市農業等。
(四)現代農業促進三產融合發展
現代農業涉及種植養殖、食品加工、交通運輸、信息技術等一二三產業。2015年和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提到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加快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舉措,是推動農業增效、農村繁榮、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農村要整合資源,因地制宜,積極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構建更加完備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就需要進一步延伸現代農業的觸角,延伸至產前、產后,構建產業集群鏈條。湘西州空巢村可以通過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促進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探索農牧結合、種養加一體、農林結合、茶旅結合、農教結合等模式,實現產業聯動,提高加工農產品的附加值,打造農業經濟增長新引擎;培育農村電子商務、網絡直播帶貨等新業態新模式,讓農民能夠享受到三大產業帶來的收益。
三、空巢村集體經濟再造與現代農業協調發展的時代價值
(一)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高質量集體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現代農業的發展,二者協調發展關系到農民的有效增收。湘西州空巢村通過集體經濟與現代農業協調發展,在“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上做文章,做大、做優、做強自己的特色品牌,可以不斷提高全村集體收入,能夠更好地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湘西州吉首市馬頸坳鎮隘口村曾經因為山多、可用地少,集體經濟薄弱,甚至長年沒有收入。村里漢族、土家族、苗族人口各占1/3,村民生活困難,一日三餐都很難吃飽,更談不上能吃好。青壯年在外打工,老人、婦女留守在家,貧困人口數量高達95%。現村支書向天順曾在外地工作,看到家鄉如此情景,毅然決定擔負起改變家鄉現狀的擔子,于2009年辭去了工作,回到了村里,帶領村民艱苦創業,成立了茶葉專業合作社,充分了解漢族、土家族、苗族3個民族的風土人情,挖掘民族文化,在當地曾經出土的戰國編鐘,茶馬古道、烽火臺、石家鏢局等歷史遺跡和苗疆文化等上面做足文章,并依托湘西州秀美的自然風光,種植黃金茶,村民逐漸富裕起來,全村走上了“以茶興旅、以旅促茶、以文傳茶”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的“黃金”路。如今,黃金茶樹成為隘口村村民心中的“團結樹”“致富樹”“幸福樹”。目前,隘口村還在大力推進生態茶葉觀光園建設,將進景區公路、游道也納入了規劃,擬將司馬河沿岸打造成“楊柳青青著地垂”,道路旁邊和屋子前后種起了櫻花、梨花;古樸的木制房等民宿特色進一步凸顯,辦起了“茶餐”特色的農家樂,美景、美食、美心情的隘口村吸引城里客人紛至沓來,隘口村這種靠打造內生動力的脫貧經驗贏得了國家和各省地市的領導前去參觀學習。湘西州民俗文化深厚,每個村只要能挖掘自己的特色元素,講好農村故事,村民就一定能致富奔小康。
(二)集體經濟與現代農業協調發展是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引擎
湘西州是以特色現代農業為基礎、生態文化旅游業為主導的特色產業之州,州內的十八洞村為全國樹立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精準脫貧“湘西樣本”。通過再造集體經濟和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村經濟活力,農民收入不斷增加,青壯年可以安心留在農村發展,現代農業的建設主體就有了保障。再造集體經濟,能夠促使群眾的事有人管、有人問,能夠團結和帶領群眾發展生產。現代農業是一個注重現代農業技術運用、以市場供需為導向、產業化經營、多種功能、符合新業態發展需要的產業體系,與其他行業聯系緊密,支撐著國民經濟的建設和發展,其可持續發展勢必影響到我國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推動集體經濟和現代農業協調發展,可以激活農村的內生動力,產生一種強大的吸附力,帶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而成為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引擎。
參考文獻:
[1]馬超峰,薛美琴.村集體經濟再認識與集體經濟再造[J].經濟與管理,2015,29(1):90-94.
[2]呂方,蘇海,梅琳.找回村落共同體:集體經濟與鄉村治理[J].河南社會科學,2019,27(6):113-118.
[3]高萬芹.村社組織再造及其對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啟示——基于廣東Y市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的經驗[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02):11-21.
[4]張世兵,彭蝶飛,豐鳳.空巢村治理與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36(2):181-187.
[5]張世兵,彭蝶飛.空巢村對現代農業的影響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14(7):101-106.
[6]余欣榮.大力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416/c40531-29928607.html,2018-04-16.
[7]張藝凡.吉首市隘口村:茶葉走出“黃金”幸福小康路[EB/OL].http://moment.rednet.cn/pc/content/2021/04/15/9186856.html,2021-02-24.
基金項目: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重點課題“精準扶貧中空巢村集體經濟再造與現代農業發展的協同路徑研究”(XSPCX008)
作者簡介:張世兵(1968—),男,湖南龍山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農村發展。
通信作者:滕湘君(1975—),女,湖南保靖人,碩士,研究方向:民族地區基層政府治理、農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