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麗 齊廷廷


摘 要: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共識,具有豐富的底蘊。研究不同學段優秀傳統文化思政課程建設,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功能,有助于學生身心成長和思想道德的培養,實現思政課內涵發展。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必須遵循“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的邏輯進路,實現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的匹配。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課堂實踐
新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思政課建設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教育部等相關部門相繼出臺《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等文件,對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大中小思政一體化提出了明確要求,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植入青少年心田、打牢中國底色提供了政策依據。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大中小學思政課的核心課程,深挖其豐富的教育資源,是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文化根基。明確不同學段的課程目標,對照課程目標設計課程內容,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是保證大中小思政課程思想性、理論性、親和性、針對性的必備要求。
一、課程目標具有階段性
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要求實現課程目標的階段性,思政課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不同成長階段的課程目標不同。
(一)小學階段重在培養文化感情和認知,初中階段重在提高文化認同
義務教育階段思政課即道德與法治課,以學科核心素養為依據,明確學生各階段課程學習后應該達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提出了總體課程目標。為了更好地將總目標進行分解和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四階段提出了具體目標要求:1~2年級要求學生感知優秀傳統文化符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親切感。3~4年級讓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成果,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等[1]。5~6年級明確中國共產黨歷史和革命傳統,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等。7~9年級體會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弘揚民族精神,堅定文化自信等目標。
(二)高中階段重在增強文化自信
高中思政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上,要求進一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成為合格的時代新人。高中階段課程目標要求通過思想政治課程學習,學生能夠具有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眾參與等學科核心素養。
(三)大學階段重在培養文化創新意識和文化傳承的責任感
高等學校即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根據《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共向本科生開設5門必修課,其中《思想道德與法治》是進行中華文化教育的核心課程。該門課程與中華文化對接教學過程中,以“立德樹人”為導向,全面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思想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注重在培育學生形成文化自覺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實現“知、情、意、行”四環節的統一。
大中小不同學段思政課程有序銜接、層層遞進的目標階梯,有效滿足了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內在要求。
二、課程內容具有系統性
大中小學課程內容分為橫縱兩個維度,橫向以道德與法治教育為框架,有機融入國家安全教育、勞動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主題。縱向分四個階段,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以學生實際生活為基礎,設置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課程內容,確保實現大中小思政課程內容既避免重復,又有機銜接。
(一)小學階段以學生的體驗為基礎,初中階段以學生的認知為基礎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指出小初學段中華優秀文化內容特點。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學段(1~2年級)旨在以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規范對學生進行啟蒙教育,要求這階段的學生能夠向英雄模范學習優秀品質和高尚道德情操。第二學段(3~4年級)旨在引導學生形成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意識。通過這一階段學習,感受革命故事所體現的革命傳統意義。第三學段(5~6年級)引導學生形成深厚的愛國情感,學生能夠初步了解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程及形成的革命精神。具體表現在五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第四單元第八課“美麗文字 民族瑰寶”內容。第四學段初中(7~9年級)旨在引導學生了解國家發展和世界發展大勢,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立志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體體現在九年級上冊人教版《道德與法治》第三單元第五課第一框“延續文化血脈”第一目“中華文化根”內容上。
(二)高中階段以知識建構為主開展常識性學習
高中階段的學生思想逐步從形象思維轉向到抽象思維,能夠更理性去思考問題 、分析問題。此階段旨在高揚中華文化精髓,幫助學生確立正確政治方向、提高本階段學科核心素養、增加社會參與度。具體表現在統編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學與文化》第七單元的第三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內容上。
(三)大學階段以價值引領為導向進行內容設置
大學階段,新修訂的2021年版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材中“三板塊”(即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道德)分別對應教材的第三、四、五章,是論述中華文化相關內容的重點章節。
第三章“繼承優良傳統 弘揚中國精神”集中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論課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精神的關系,以及“精神”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意義。在第四章“明確價值要求 踐行價值準則”中的“反映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價值理念”,闡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2]。第五章“遵守道德規范錘煉道德品格”中的“吸收借鑒優秀道德成果”,講授了五種中華傳統美德的基本精神和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等內容。
大中小不同學段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進行科學設計,形成一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有序過渡的科學體系。大中小學思政課的內容和側重點各有不同,但核心都是育人,整個過程一脈相承(見表1)。
三、教學方法具有靈活性
大中小各學段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上各有不同的特點,由此決定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方法也各有不同。
(一)小學階段是學生性格、習慣養成期,思政課應注重學生的情感啟蒙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運用故事講述法、游戲活動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學方法滲透課程內容,以形象直觀的方式開展啟蒙性學習。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小學階段課例展示:五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第四單元中的第一課“美麗文字 民族瑰寶”。教師在導入部分采用“猜甲骨文中羊和人兩個字”引導到古老而優美的漢字。第一部分:豐富多樣的文字。采用觀察“人民幣紙幣”引導學生辨識民族的文字,了解我國豐富多樣的文字,感受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第二部分:古老而優美的漢字。通過資料展示不同風格的字體,采用小組討論法全班交流,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內化學生認識與情感。第三部分:意蘊雋永的漢字。開展趣味漢字的活動,分組探究式學習,使學生體味出中華民族傳統的思想觀念,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第四部分:影響深遠的漢字。出示多種文字圖片,使學生能夠自覺傳承漢字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二)初中階段是學生獨立思考時期,思政課應側重于與生活經驗密切關聯教學方法
通常運用任務驅動法、情境討論法、模擬活動等互動為主導的方法,開展體驗性學習,打牢學生的思想基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初中階段課例展示:教師采用猜謎導入。第一部分尋——中華文化之魅力?;顒右?,觀看視頻《文化遺產》思考問題,引導學生感受到了文化的豐富多彩。運用希沃軟件游戲互動,總結歸納中華文化內容的四方面。活動二,設置兩個辯論賽活動,傳統文化=老掉牙?中華文化=拒絕和排斥?通過素材具體闡述得出中華文化薪火相傳歷久彌新的原因。第二部分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通過新紅色電影講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部分內涵?;顒尤肮枮I文化之旅”研學,分組討論總結出三種文化之間的內在關系。第三部分揚——中華文化之自信。以孔子學院為載體,使學生明白中華文化在國際的影響越來越大。活動四,與孔子作揖——我是中華文化傳承人。引導學生知道傳承并保護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每個人的責任。最后作業布置方面,采用問卷星軟件設置問題,學生作答,鞏固本節課內容。
初中課例中教師采用信息技術2.0的互動游戲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在游戲的過程中體味中華文化的魅力,將枯燥的內容滲透到以學生的體驗為基礎的課程內容中,順利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
(三)高中階段是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形成時期,思政課在大中小思政一體化建設中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教學方式應遵循著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思維路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高中階段課例展示:教師通過回顧北京冬奧會籌備過程和一個100秒的視頻、5組圖片,盤點北京冬奧傳統文化之“美”導入本課,幫助學生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第二階段教師利用議題式教學、問題式教學設計了兩大學習任務群,分別探究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幫助學生理解了如何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第三階段課堂小結,積極鼓勵學生自主總結學習收獲,包括知識上的收獲、學習方法的收獲和情感體驗。最后作業布置,設計了項目式作業,更靈活地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
高中思政課中活動的設置培養了學生觀察、實踐、辨析和反思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社會理解和辨別能力,堅定了學生的政治方向。
(四)大學階段學生思維活躍期,思政課教學中授課教師一般采用理論實踐相結合、線上線下相結合、校內校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發揮學生主體意識,促進學生的知行合一
一是理論實踐相結合,即課上講授中華文化基本理論,課下組織學生實踐體驗。對于“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材中分布的中華文化理論知識,講清其中的聯系和邏輯關系以及其與時政熱點之間的關系。例如,第五章第二節“傳承中華傳統美德”部分,講述社會主義道德的三個來源。在授課過程中融入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中的“兩個結合”重要內容,來講清楚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意義;講清楚“兩個結合”,分析中華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內在契合性;講清楚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二是線上線下相結合,即線上組織學生學習超星、智慧樹平臺提供的優質中華文化課程、做考試練習、布置預習和實踐作業,利用各大數字博物館等實踐基地帶領學生線上云參觀云學習;線下結合所學內容,指導學生完成理論學習內容和實踐作業。
三是校內校外相結合,校外主要是引導大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實地考察、調研,能夠從中發現現代社會與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系。假期給學生提前布置實踐作業進行特色的傳統文化、文物與文化遺跡的考察,完成實踐調查報告,以形成對傳統文化的深入認知。校內文化實踐的主要形式是與學校學生工作部門合作開展,如網絡詩詞大會、排練歷史情景劇、重大傳統節日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等,通過活動挖掘和感受中華文化內涵和思想精華,增強學生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獲得感(見表2)。
表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例展示
總體而言,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推進大中小思政一體化建設,思政教師是關鍵,思政教師作為傳授知識的重要媒介,要深入研究大中小思政課中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資源,打破“學段壁壘”,構建思政大課堂,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培育有志氣、骨氣、底氣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趙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學中文化自信的滲透路徑[J].現代職業教育,2018(16).
[2]盛顯容,盛銳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9,25(05).
見習編輯/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