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潔

【摘? ?要】教師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指引下,以浙美版三年級下冊《南宋官窯》一課為基礎,通過“從學科本質中挖掘問題,根據教學實際確定問題,設計學習任務串聯問題”等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實踐表明,通過整體的、有結構的設計,可以有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美術教學;問題鏈;設計;實踐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課標”)中明確指出:藝術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類課程要堅持以美育人,讓學生在藝術學習中豐富審美體驗、增強藝術表現、參與創意實踐、提升文化理解。美術課堂是藝術學習的重要場地。在美術課堂上,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習美術技法,更要讓學生在欣賞美、感受美的過程中理解中華文化,增強國家認同感和自豪感。
浙美版三年級下冊《南宋官窯》一課,旨在通過欣賞、分析、評述和討論等形式引導學生了解南宋官窯的歷史,了解南宋官窯所產瓷器(以下簡稱“南宋官瓷”)的特點和美學價值。因為南宋官窯就在杭州,杭州的學生對于南宋官瓷的傳統藝術有別樣的情感,所以教師對這一內容進行了拓展,開展了以“南宋官窯瓷器品鑒”(以下簡稱“官窯品鑒”)為主題的美術教學活動,通過整體的、有結構的問題串聯教學內容,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聚焦學科本質,挖掘問題
用問題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是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設計具體的教學活動前,要先聚焦學科本質,挖掘問題。
(一)從課程標準中尋找核心問題
“2022年版課標”中提到,要引導學生“知道中國傳統工藝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學習工藝師敬業、專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根據小學階段傳統工藝學習內容的特點,教師將教學重心從過去只關注知識技能轉變為關注學科本質觀和育人觀的整合。其中,本質觀體現為對工藝的材料、工具、技法、工序、文化、思維的關注,育人觀體現為對環境意識、工匠精神、造物思維、創新意識、社會責任等的關注。因此,在“官窯品鑒”主題教學中,教師既要引導學生探究南宋官瓷的材料、制作、造型和釉色,感受工藝之美,又要把宋人智慧、宋人美學、工匠精神、社會責任等進行整合,讓學生感悟工匠之美。基于以上思考,教師將拓展后的主題教學的核心問題確定為“‘南宋官瓷美在哪里”,用一個“美”字統攝相關內容,以期達到“以美育人”的效果。
(二)從專家思維中探尋基本問題
“提煉主題—欣賞—技法—構思—創作—展評”是美術學科重要的學習活動環節,根據傳統工藝自身的特點,“官窯品鑒”主題活動選取了其中的重要部分,分四步展開。具體為“主題尋源—技法初探—美學溯本—拓展創想”。教師設定了四個基本問題:(1)“南宋官瓷”為什么那么珍貴?(2)工匠想借器形告訴人們什么?(3)人們為什么會“難忘那一抹粉青色”?(4)為什么裂紋也是一種美?
確定核心問題與基本問題的過程,是為課堂教學“定調”的過程。之后,教學活動將更加有的放矢。值得注意的是,教師不但要找準基本問題,還要注意問題的表達方式。在確定問題前,先讓學生提出想研究的問題,能讓教師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前認知和興趣點。教師對學生有了足夠的了解后,就能夠提出學生更感興趣的問題。如當教師發現學生對瓷器顏色格外感興趣以后,將最初預設的問題“為什么說官窯的工藝極其精湛”改為“人們為什么會‘難忘那一抹粉青色”,讓問題變得神秘又有詩意,激活學生的探究興趣。
二、聚焦教學實踐,確定問題
為了更好地將基本問題落實到課堂教學中,教師還需要將基本問題分解成一個個可操作的小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討論小問題,最終讓基本問題得到解決。本課分解后的小問題具體如表1。
所有的問題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緊密耦合的。如圍繞“‘南宋官瓷為什么那么珍貴”這一基本問題,聚焦“南宋官瓷”的歷史發展過程、文化背景、制作技法、工藝特點以及其中蘊含的工匠精神等,教師分解出“你知道‘南宋官瓷的前世今生嗎?為什么將‘南宋官瓷稱為帝王瓷?‘南宋官瓷為什么留存那么少?你知道制作‘南宋官瓷有哪些工序嗎?”四個小問題。再如,“工匠想借器形告訴人們什么”中的小問題將歷史、人文、美學、宗教等方面的內容與本課內容聯結了起來;“人們為什么會‘難忘那一抹粉青色”中的小問題讓藝術評定、文物鑒定及評估等不同領域的知識有了聯系。這些小問題更加具體細致,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整合不同的知識、技能,實現知識的遷移和運用。
三、聚焦學習任務,串聯問題鏈
“官窯品鑒”主題活動按四個步驟展開賞析——“主題尋源—技法初探—美學溯本—拓展創想”。教師根據這四個學習任務設計出四種不同樣式的“問題鏈”。
(一)“串聯式”問題鏈
所謂“串聯式”問題鏈,指的是按照一般做事的程序,以串聯的方式將問題首尾相連,依次推進。需要解決的問題往往可以概括為“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三類。如在“主題尋源”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先理清楚南宋官瓷是什么,然后了解“南宋官瓷”的歷史變遷,最后再了解其制作工序。教師通過逐一推進的問題驅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感知和真切的體驗,形成多元化認知,加深對于基本概念的理解。
(二)“并聯式”問題鏈
所謂“并聯式”問題鏈,指的是引導學生聚焦同一類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如“技法初探”活動僅僅圍繞幾個解決“是什么”的問題展開。首先解決的是“‘南宋官瓷的主要器形有哪些”,然后解決“‘南宋官瓷最顯著的風格是什么”,進而討論“工匠借助器形要告訴人們的是什么”。這三個問題不僅給學生提供了線索,也是在引導學生,探究可以從不同維度展開。這種并聯式問題鏈能讓問題更有指向性和多元化,有利于學生有的放矢地進行思考。
(三)“漸進式”問題鏈
所謂漸進式問題鏈,指的是在設計探究問題時,圍繞一個基本問題層層深入,如抽絲剝繭般逐步推進問題,讓學生的理解漸漸深入。如“美學溯本”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先觀察思考再查閱資料,了解“南宋官瓷”釉色的特點,這是一個“是什么”的問題。教師再讓學生觀看視頻,了解“‘南宋官瓷是怎樣上釉的”,這是一個“怎么做”的問題。教師最后讓學生結合歷史、人文等相關內容探討“為什么宋朝人喜歡恬淡的釉色”,這是一個指向作品背后的意義,也就是“為什么”的問題。這樣環環相扣的問題鏈,讓學生的思維由外及內,由淺入深,逐步推進。
(四)“循環式”問題鏈
所謂“循環式”問題鏈,指的是相同或類似的問題循環往復重復出現,讓學生的思考或實踐活動逐步深入。在“拓展創想”活動中,教師先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資料了解“開片是什么”,接著結合宋朝人的審美觀思考“為什么宋朝人會認為裂紋也是一種美”,再讓學生想一想自己的作品想表達什么。經歷這樣一個循環后,學生自己實踐操作,之后再結合自己的實踐回答“開片是什么”“你理解宋朝人為什么認為裂紋也是一種美了嗎”“你的作品是什么、為什么這樣創作、表達了什么”。這種循環往復的問題并不重復,學生在逐步深入的思考與實踐中對問題進行提煉,對“南宋官瓷”的理解逐步深入。
總之,藝術教學不是技能的訓練,不是技法的教學,而應聚焦于學生藝術修養的提升。《南宋官窯》一課的拓展實踐表明,找準核心問題,抓住基本問題,設置合適的問題鏈進行教學,能夠有效促進學生藝術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MC TIGHE J,WIGGINS G.讓教師學會提問:以基本問題打開學生的理解之門[M].俎媛媛,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5.
[2]王大根.做“像美術家一樣創作”的教學設計[N].中國美術報,2018-09-23.
(浙江省杭州市政苑小學? ?3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