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國成立初期是人民民主政權的初創時期和中國共產黨全面執政的初始階段,百廢待興,百業待舉。除了開展經濟建設,還需加強意識形態教育,培養和造就建設新中國的各類人才。全國各級各類學校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通過成立思想政治教育組織機構、配備專職人員等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推動中國社會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社會順利過渡與轉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探討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開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成功經驗,對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創新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新中國成立初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歷史考察
[作者簡介]代天喜,武夷學院宣傳部副研究員,福建武夷山 354300。
[基金項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JAS21356);福建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團隊擇優支持計劃項目(JZ170132)。
[中圖分類號] D64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22)10-0029-03
新中國成立初期是中國社會全面轉型的重要時期。隨著新政權的建立,中國共產黨開始全面執政,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創造了新的政治環境。全國各學校已開始采取措施改造青年意識形態領域。圍繞黨的中心任務深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質,有利于他們轉變思想觀念,保證黨的各項事業順利開展。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黨開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背景
新中國成立初期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中國共產黨執政后的目標和任務決定的。為了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實現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①各地根據《共同綱領》的指示精神,通過思想政治課、課外社會實踐等,在青年中開展思想教育,尤其是開展好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的“五愛”思想品德教育。
1949年12月,全國第一次教育工作會議指出,青年理論學習必須密切結合他們的思想實際,要通過改造思想,組織學習,培養學生愛國精神,自覺遵守學生守則,這為全國開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②各地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文件精神,在青年學生中開展反對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思想,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1950年,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在全國進行時政宣傳運動的指示》,要求各地立即開展目前時事的宣傳運動,消除恐美心理。宣傳的方法,以機關、團體、學校、工廠和部隊內部討論為主。③
1951年秋,根據教育部通知,要求各學科教學中加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1951年11月,中共中央在《關于在學校中進行思想改造和組織清理工作的指示》中要求,從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對青年進行思想改造,使全國學校都能夠在黨的領導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52年9月,教育部黨組決定在有條件的學校設立政治輔導處,配備政治輔導員,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④各校結合鎮反、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社會政治運動,開始對總路線進行宣傳教育。1953年6月,毛澤東指出,要善于圍繞黨的中心任務,照顧青年特點,組織和教育廣大青年群眾。1954年全國中學教育會議指出,當前深入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重點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勞動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和紀律教育。1955年,各地中學實施部頒《中學生守則》,強調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以及良好的學習紀律和日常行為習慣。⑤
二、新中國成立初期黨開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特點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基本上形成了在校黨委的統一領導下,校長負責、黨政工團齊抓共管,政治理論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黨團組織、政治輔導員、班主任、任課教師相互配合,共同開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
(一)建立各類學校思政教育組織和機構。新中國成立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為各類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學校按照上級要求,設立政治輔導處,依托課堂和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成立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領導小組,加強黨對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建立共青團組織、學生會、社團等,制定社團管理規章制度,開展時政教育。⑥青年團和學生會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結合政治運動對青年開展思政教育。中國共產黨非常注重對形勢與任務的研判和教育,要求各類學校把思想政治教育同參加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鎮壓反革命等三大政治運動結合起來,對青年進行政治教育,樹立民族自尊心,培養分清敵我、愛憎分明的思想。在抗美援朝運動中,在課內外進行“朝鮮戰爭形勢和中國的關系”、愛國捐獻、增產節約等教育。學生踴躍參加捐獻飛機、大炮,參軍參干等活動。
(三)積極開展先進典型教育。先進典型是人們學習和模仿的楷模和榜樣,新中國成立初期是典型輩出的時代,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積極樹立和培養先進典型,宣傳他們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及表現出來的優秀品質和崇高精神,軍隊典型英雄人物如黃繼光、邱少云、楊連第、羅盛教等;工人模范典型人物如孟泰、時傳祥、王崇倫、馬恒昌等;婦女典型人物如郝建秀、梁軍、趙夢桃、田桂英等;農民典型人物如李順達等。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感化學生,在學生中起到了見賢思齊的效果。
(四)多形式開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新中國成立初期,黨中央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結合土地改革、“三反”、“五反”、抗美援朝和工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等政治運動,各校分期分批組織學生到各地參加工作組、調查組、宣傳隊工作。舉辦學習會、講座、座談會、捐款捐物活動等,編印小冊子、宣傳單,開展向模范典型學習的活動,在重大節假日舉辦黨團日活動,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各校加強生產勞動教育,把勞動教育納入各類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中。
三、新中國成立初期黨開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啟示
(一)堅持黨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堅持對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保證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開展。新時代,要加強黨對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相關職能部門分工協作,學校、家庭、社會三方聯動,多措并舉,堅持育人導向,突出政治性、思想性,以理論教育和實踐鍛煉為主要形式,體現關注學生、關愛學生、為學生服務、與學生聯系密切的特點。開展校院兩級黨委中心組政治理論學習,通過報告會、座談會、研討會等形式開展講座,研討,培訓,不斷提高師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用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讀書會”,加強形勢政策教育,在師生中持續開展“四史”學習教育,不斷鞏固和擴大黨史學習教育成果。以增進共同性為方向,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思想政治工作緊密融合。堅持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和文化安全。強化政治責任和領導責任,班子成員特別是書記校長,充分認識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自覺把意識形態工作作為學校發展中的重要工作來抓,將意識形態工作納入領導班子述職、黨建工作考評、干部選拔任用、民主生活會等之中。校黨委書記是學校意識形態工作第一責任人,按照“黨政同責”原則,校長對學校意識形態工作負重要責任。黨委書記和校長站在意識形態工作第一線,帶頭抓意識形態工作,帶頭管陣地把導向強隊伍,帶頭批評錯誤觀點和錯誤傾向,重要工作親自部署、重要問題親自過問、重大事件親自處置。領導班子成員根據工作分工,按照“一崗雙責”要求,抓好分管范圍內的意識形態工作,對分管領域職責范圍內的意識形態工作負主要領導責任。強化工作部門的職能職責。黨委宣傳部主抓意識形態工作,黨委組織部、紀委辦、統戰部、學工部、保衛部、團委等部門和二級學院黨委形成合力,齊抓共管,堅持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積極履行職責,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提升工作質量和實效。加強宣傳陣地管理,落實“一會一報”“一事一報”制度。加強課堂教學管理,建立健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教學督導、學生評價和教學事故認定及處理辦法,落實教材建設相關規定,嚴把教材編寫、選用關。加強校園安全分析研判,健全安全防控長效機制,廣泛開展國家安全、反間諜、防震減災、禁毒等各類主題安全宣傳教育活動,加強安全教育演練,提升師生安全意識和應急處置能力。
(二)深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到教書育人全過程,組織開展新時代先進人物進校園活動,大力宣傳先進人物典型,舉辦先進人物進校園宣講活動。開展“憲法晨讀”等學習教育活動,增強學生法治意識。完善校園文化景觀建設,發揮校史館、展示館、文化館等育人功能。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經典誦讀等活動,邀請文化名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校園,開展社團文化節、校園文化藝術節等文化品牌項目活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教育項目,促進師生對優秀民俗和傳統體育的認知,增強文化自信。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育人項目,促進師生對優秀民俗和傳統體育運動的認知,提升文化自信心。完善青年志愿服務制度,提高青年大學生志愿者注冊率,建立健全學生社會實踐安全責任保障機制。深入開展文明校園創建活動,通過開展“講文明樹新風”活動,開展優秀文明宿舍、文明示范宿舍、文明班級、優良學風等評選活動,從而把教室、宿舍建設成為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加強學生教育管理的堅強陣地。以三月學雷鋒志愿服務月、國際志愿者日等節日為契機,開展文明引導、愛綠護綠等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社會實踐活動。精細化推進學生心理工作,開設新生“心”課堂,發揮學生社團同伴效應,廣泛開展心理服務活動,心理賦能水平不斷提升。大力實施畢業生就業“一把手”工程,落實就業通報、一把手約談、全員協同育人、定期督導、深入調研等長效機制,多措并舉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和職業教育指導,開通就業咨詢熱線,優化智慧就業平臺功能,對重點人群實行“一生一策”精準幫扶。認真貫徹落實國家資助政策,按照“分級認定、分類資助、動態管理、應助盡助”的原則,將育人作為資助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精神關懷為宗旨,做好“人文性”資助,開展“家校關懷萬里行”家訪活動、“資助政策鄉村行”活動,建設感恩教育平臺、公益服務平臺,通過系列感恩教育主題活動、資助志愿服務隊、助學服務隊、學生資助服務等系列活動,提高學生勇于體驗、敢于嘗試、勤于鍛煉的能力。
(三)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充分發揮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領導小組作用,深化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推進落實領導干部聯系師生制度,談心談話制度,學校領導帶頭上形勢政策課,班子成員聯系思政課教師,統籌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建好馬克思主義學院,構建基于三維驅動的“主課堂+”多元立體化教學模式,出臺思政專項經費使用管理辦法。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和監控機制,成立教學督導室,校教學督導加強與思政課教學機構督導聯動,推動教學質量的提升。落實思政課集體備課制度,學校領導和有關部門負責人要帶頭上形勢與政策課,激發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開展集體備課,按照統一的教學大綱,發揮幫帶作用,集思廣益優化教學設計,修訂編寫教案,制作完善教學PPT等基礎教材,夯實課堂教學基礎。開展課程思政示范課建設,開展精品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征集,引導教師從教學目標、課程思政教育內容、教學設計與實施、教學效果與反思等要素進行思考和實施,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開展課程思政,將抗疫精神、家國情懷、個人品格、科學方法等有機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積極開展線上教學優質課程評選活動。開展“課程思政示范課堂”創建,組織教師參與課程思政與專業課教學有機融合的教學大綱、考核大綱編寫、教學設計,開展全校性示范觀摩課,評選表彰“課程思政示范課堂”。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協同,以“思政課程”指導“課程思政”,加強思政教師和專業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加大經費投入,加強條件保障,探索成立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加強課程思政能力培訓,以課程思政工作坊等創新模式加強交流研討。繼續評選一批課程、一批教師進行示范建設,形成成果可固化、經驗可推廣的課程思政品牌。完善專業課教師的績效考核管理,將專業課程實踐開展中思政教育的結合情況作為教師考核重要指標,將考核機制落實到“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設立課程思政改革創新試點科研教學項目。要結合不同學科專業的特點系統謀劃,準確理解和把握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要求和重點,創新舉措,更加扎實有效推進課程思政工作。
(四)建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要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把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納入學校人才隊伍建設總體規劃,完善選拔、培養、激勵機制,建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這支隊伍包括分管學生工作的學校領導、相關部門負責人、二級學院黨委負責人、專兼職輔導員、班主任、團干及思政課教師等,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對標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三全育人”綜合改革,促進學校各類教育資源優化配置,調動廣大教職工積極性,提高工作制度化、規范化水平。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必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熟悉教育規律,具有比較廣博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以及良好的文化素養;有較強的組織活動、調查研究以及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每年制定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培訓計劃,要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的辦法,積極創造條件,選派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參加全國及省市各類相關培訓、社會實踐以及掛職鍛煉等,提升其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選聘黨員領導干部、專家學者、老教師、先進典型等,從事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強網絡文明教育和網絡安全管理,著力在師生中組建包括網絡輿論引導、網絡監管、網絡技術、網絡評論隊伍的網絡管理隊伍,提高了網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確立了其教育引導的主導地位。這些隊伍能夠在第一時間就校園和社會的熱點焦點問題與師生交流探討,溝通疏導,堅持正面輿論導向,及時處置網絡輿情,穩定師生情緒,確保了校園安全穩定。加強落實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具有教師和管理人員雙重身份的政策,完善職務職級“雙線”晉升辦法和保障激勵機制,進一步完善和落實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隊伍職稱評審單列計劃、單設標準、單獨評審的制度。嚴格對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員的教育、管理和考核,加強對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員的日常管理。考核結果要與職務聘任、獎懲和晉級掛鉤。把師德專題教育與教師思想政治工作有機結合,開展新入職教師師德教育專項活動,常態化舉辦新教師師德網絡專題培訓,確保每位新入職教師知準則、守底線。
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展的青年思政教育取得良好效果,要在繼承、借鑒的基礎上,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努力開創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注釋]
①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11.
②董渭川.新中國的新教育[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局出版,1951:92.
③中共中央宣傳部編.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簡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44.
④人民教育出版社編.教育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119.
⑤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大事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175.
⑥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福建省志·教育志[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