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國當代網絡玄幻小說 三界模式 弗洛伊德 三重人格理論 聯系性
中國當代網絡玄幻小說是以幻想為主題,采用虛擬架空設定,觀照人類心靈世界的一種小說類型。進入21世紀以來,玄幻小說已發展成為最具有影響力的中國網絡小說類型之一,地位不容小覷。網絡玄幻小說的大規模發展離不開以魔幻為主的西方魔幻小說和以仙法為主的中國古代神魔志怪小說的影響,也就是說網絡玄幻小說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產物,所以用西方的文學理論來解讀中國當代網絡玄幻小說也不失為一種可行之法。
目前,中國當代網絡玄幻小說的學術研究尚未形成體系,甚至對于整個網絡文學的價值評判都處于“失語”狀態。擁有龐大的受眾群體的文學類型卻尚未尋找到與之匹配的評價體系對于文學界來說是亟待解決的文學現象,因此本文用西方精神分析學派下的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論分析中國當代網絡玄幻小說的基本模式——三界模式(葛紅兵語),試圖用西方的理論打開對中國當代網絡玄幻小說的新認識。
中國當代網絡玄幻小說的基本模式——三界模式,即仙界、人界、鬼界。根據東方式萬物有靈的思維,人也有靈,人的靈正是劃分三界的重要依據。人的靈可分為仙、人、鬼,與之對應的就是仙界、人界、鬼界。三界之中,處于最高地位的是仙界,中間是人界,最底層是鬼界(受到西方魔幻小說的影響也可稱為魔界)。三界之間并不是完全封閉的,三界的身份也可以互通。人可以修仙飛升到仙界,仙人也會因犯錯而被貶謫為凡人下到人界,人作惡則成鬼入鬼界,同樣,鬼也可投胎重回人界,三界由此實現相互溝通。西方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也將人格分為三個層次:本我、自我、超我,三重人格之間也并不是彼此絕緣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抵抗的。
由此看來,中國當代網絡玄幻小說的三界模式與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結構理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一、三界模式與三重人格的契合性
網絡玄幻小說的三界模式中的仙界、人界、鬼界分別對應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論中的超我、自我、本我,二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一)仙界:超我
早在上古神話之中,仙界的記載就已經出現。如作為古代語怪之祖的《山海經》中就不乏對仙境、仙人的描繪:“海內昆侖之墟……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國。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所以在早期的志怪小說中常把昆侖當作仙門寶地,后來又把仙界放在高聳入云的山上或直接就放在天上,因此有時仙界又被稱為天界。網絡玄幻小說中的仙界傳承于此,在玄幻小說中,仙界是神圣莊嚴的,居住在仙界的神仙是高高在上、完美無瑕的,受到世人的尊敬和敬仰,仙人的使命是懲惡揚善,保護黎民蒼生,也就是說仙人代表著最高權威,也代表著“善”。
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論中也有“善”的代表——超我。超我堅持道德原則,也稱為至善原則,它努力達到完美,完美是它的理想追求,它由自我理想和良心兩部分構成,其中自我理想常表現為道德規范和道德標準,良心意味著對違反道德標準的懲罰,而仙界恰好符合這一原則。仙界制定三界的道德規范,或者說仙界本身就是三界的道德標準。當三界中有任何一方違反道德規范時仙界就會以正義之名行使處罰權,維護三界秩序,如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仙界為了三界的和平穩定與魔界展開戰斗,在打敗魔界后還要制定相關的規則制衡魔界,此時的仙界就是站在道德的原則上行駛對三界的治理權。
(二)鬼界:本我
鬼的觀念自古就已萌生,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佛、道兩教的發展傳播,鬼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通常人們認為人死而靈不散則成為鬼,鬼生活的地方稱為冥界,惡鬼囚禁于冥界的酷煉之處——地獄,因此鬼界的設定常出現于魏晉之后的志怪小說之中。中國當代網絡玄幻小說不僅繼承了中國傳統小說中的鬼界,還借鑒了西方魔幻小說中“魔”的因素,將其整合為一,共同創造了獨具特色的鬼界,因此有的網絡玄幻小說直接將鬼界稱為魔界。鬼界位于九幽之下,生活在鬼界中的妖魔鬼怪奉行與仙界截然不同的生活準則:隨心所欲,貪圖享樂,追求本能欲望是其行動的出發點,這一點就與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本我高度契合。
本我是人格結構理論中的最低層次,它是人的各種本能的總和,包括人類本能的性的內驅力和被壓抑的潛意識,它以快樂原則為宗旨,追求一種絕對不受任何束縛的本能欲望的滿足。鬼界的妖魔鬼怪受其本能欲望的指使,常是三界中制造禍亂的源頭。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鬼族首領翼王為了滿足自己稱霸三界的欲望,恣意挑起與仙界的斗爭,失敗后被囚于東皇鐘之中,但仍不肯放棄自己的欲望,不惜犧牲兒女的性命來增加自己的法力,企圖東山再起。鬼族在內心潛意識的驅動下,只著眼于個人利益,視道德規范而不顧,必然會引起與社會規范之間的沖突,造成時局的動蕩,可以說鬼界中人類似于弗洛伊德所說的本我失控的精神病人。
(三)人界:自我
人界處于仙界與鬼界的中間,凡人修煉法術,長生不死便可成仙,凡人死去未轉世投胎,游蕩在三界之中則為鬼。人活在現實世界之中,自然以現實生活為準,如同三重人格理論中的自我,同樣處于本我和超我之間,是人格結構的第二層,奉行“現實原則”,趨利避害,將那些不能被社會接納的部分壓抑儲存到潛意識(無意識)里,幫助本我躲開部分現實的威脅,所以在人界,人們的生活既不似鬼界那般混亂無序,也不像仙界那樣恪守規則,清心寡欲,人們在規則的范圍之內選擇自己的生活,如《仙劍奇俠傳》中的主人公景天。景天原本只是渝州唐門新安當鋪的伙計,內心渴望成為蜀山大俠的他,在機緣巧合之下選擇與唐門小姐雪見、蜀山大弟子長卿、妹妹龍葵、好兄弟徐茂走上協助蜀山尋找五靈珠、封印鎖妖塔的漫漫征途,在這個過程中景天不斷調節自我,克服內心被壓抑的潛意識,做出了種種選擇,度過重重困難,終于獲得五靈珠,戰勝了邪劍仙,維護了人間和平,景天也由平凡的伙計一躍成為世人敬仰的英雄,實現了自己的人生選擇。
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結構理論深刻地體現了他對于欲望的思考:“他存在即他在欲望”,指出了人類無時無刻不置身于欲望之中,也就是說弗洛伊德把人的本質看成欲望,同時還指出了人性欲望的沖突:快樂與現實的沖突歸根結底就是實現欲望與無法實現欲望的沖突,也就是本我與自我、超我的沖突。“當自我——也可能是在超我的命令下——拒絕與本我產生某種本能貫注建立聯系時,壓抑便從自我中產生。”本我是欲望的代稱,自我是經過欲望社會規范化的自我,超我則是高高在上的極力壓制欲望的良心規范,“父母的管束,宗教對肉體快感的恫嚇,哲學對理智生活的推崇,所有的這一切僅僅在表面上使人變得馴順。”其中性欲又處在了弗洛伊德欲望理論里的核心地位。
由上述三界模式與三重人格的一一對應可知,中國當代網絡玄幻小說中的三界模式也深受欲望理論的支配,性欲望甚至成為眾多玄幻小說里的導火索。欲望是劃分本我、自我、超我的重要依據,同樣也是區分鬼界、人界、仙界的指標。鬼界能夠恣意實現自己的欲望,人界受社會規范的制約只能實現部分欲望,仙界的個人欲望則受到最大限度的壓抑。正如弗洛伊德所講的一樣,文明的發展其實質是建立在個人欲望被壓抑的基礎上。所以仙界中人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欲望的影響,在溫順的表面下蘊藏著炙熱躁動的欲望。如《香蜜沉沉燼如霜》中的夜神潤玉,原本溫潤如玉的他在為母報仇與對女主錦覓的情感雙重欲望刺激下一改之前的面目,并逐漸走向偏執瘋狂,直到錦覓在天魔大戰中以身殉道,才幡然醒悟,棄掉執念,渡過情劫,成為恪盡職守的天帝。
所以,不論是內在的欲望理論機制,還是外在的原則特征,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論與中國當代網絡玄幻小說的三界模式都十分契合。
二、三界流通與三重人格作用的相似性
玄幻小說的三界模式并不是封閉自守的,三界的人員也不是固定不變的。人、鬼、仙三界可以相互溝通,從而推動故事的發展,例如《我是大法師》中人類成為天魔等。同樣人格結構中的本我、自我、超我也并不是彼此絕緣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抵抗的,繼而促進人格的發展。玄幻小說中大致通過升仙、墜魔、仙魔大戰等實現三界的交互。
(一)升仙:超我力壓本我
神仙有天生為仙的,如《上古》中的四大真神,但其他大多數都是依靠刻苦修煉才能羽化飛仙,位列仙座。修煉的過程自然極其嚴苛,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而且還需要煉化內心,只有將內心的“惡”雜質完全剔除,成為一個至善至美的心靈才能有機會飛渡成仙。用三重人格理論來說,自我只有努力調和本我和超我這兩種相互對抗的力量,并最后用超我戰勝本我的沖動,才能實現由自我向超我的轉變,才能成為神仙,榮升為仙界一員。在玄幻小說的大成之作《誅仙》中,主人公張小凡本是資質平凡之輩,但在機緣巧合下得到了武功秘籍,并在不斷自我修煉的過程中,參透了人生的真諦,戰勝了本我,實現了超越,修成太極玄清道最高境界,獲得長生不老和無上仙法。所以,飛仙即是超我力壓本我的過程。
(二)墜魔:本我戰勝超我
仙界、人界若無法控制內心的潛意識,并使本我占據了主導,不管是神仙還是凡人都會因此迷亂心智,墜入魔道,比如《仙劍奇俠傳》中的羅如烈,身為霹靂堂副堂主的他意圖奪取唐門成為掌門,為了實現自己的欲望便與邪劍仙達成交易,由人變成妖,墜入魔道。此時的羅如烈自我已無法調和本我和超我這對相互沖突的矛盾,只能任由本我控制人的心智。同樣如果神仙無法克制內心的欲望并任其膨脹,也會跌落神壇墜入魔道。根據玄幻小說《上古》改編的暑期熱播劇《千古玦塵》中的蕪浣便是神仙墜魔的典型,蕪浣雖早已貴為天界天后,享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無限權威,但她仍不滿足,內心對權力的貪欲沖昏了本應超我占據主導地位的心智,使她不顧天界的道德律法,為了一己私欲濫殺黎民百姓,道德原則退居二線,超我無法壓制本我,最終蕪浣未能戰勝內心的本能欲望,走火入魔,墜入魔道。因此,墜魔是本我戰勝超我的結果。
(三)仙魔對抗:本我與超我的互相抵抗
在健康狀態下本我、超我、自我能維持在相對平衡的狀態,三界能各司其職,穩定運行。但本我與超我常處于不可調和的矛盾之中,超我總是想壓制本我,而本我也總想沖破超我的束縛,所以爆發的現象時有發生,正如仙界與魔界在玄幻小說之中也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一樣。
仙界是道德的化身,而鬼界是享樂的代表;仙界崇圣無私,而鬼界信奉利己;仙界只有通過修身養性的方法克制欲望,仙法才能與日俱增,而鬼界則是通過吸食戾氣等手段,魔力才能突飛猛進。一正一反,若無法調和必然會引發矛盾沖突,也由此推動整個玄幻小說的敘事進展,例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白淺和夜華的三世愛戀,魔族與仙族的對抗起到了不可缺少的推動作用。正是由于鬼族擎蒼向天界挑起戰爭,仙族戰神墨淵用自身封印住擎蒼,才使其弟夜華出世,后與白淺定下婚約產生三世姻緣糾葛。而由于二世的誤會,使三世的白淺與夜華生出嫌隙,而此時魔族再次出現,成為二人和好的催化劑。夜華付出了生命封住了囚禁擎蒼的東皇鐘,白淺頓悟,與夜華和好如初,三世愛戀才得此畫上圓滿句號。當然,在大多數玄幻小說中魔族的宿命終是失敗的,因為理性正義的一方永遠會戰勝非理性邪惡的一方,邪惡終會退回到自己的角落之中,三界的秩序恢復平衡。
仙界、人界、鬼界構成的中國當代網絡玄幻小說的三界模式與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論中的超我、自我、本我有著密切的關聯,三界之間的交流互通與三重人格相互作用的運轉高度相似,所以作為網絡小說中唯一能跟人類史詩媲美的小說類型不僅有較高的藝術造詣,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再現了中西文化的可融合性。當然玄幻小說也面臨著眾多負面評論,但不得不提的是,作為大眾文化的代表,用屬于精英文化的文學評價標準進行評判,自然會招致精英文學的批判,且當代玄幻小說仍處在不斷發展、改進的過程中,所以我們要對以玄幻小說為代表的網絡文學懷有耐心,留有希望。
作者:史靜蕊,煙臺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