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龍
近年來,世界各地氣候異常現象凸顯,使氣候變化問題不斷升溫,已躍升為國際政治、經濟等議題的榜首。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所說,氣候變化是“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從二十國集團峰會到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從俄烏沖突打亂歐洲能源轉型到佩洛西竄訪中國臺灣地區造成暫停中美氣候變化商談等,都可以看出氣候變化不僅是國際會議的重要議題,更是各國間博弈的戰場。
面對氣候變化的長期性、復雜性,我國應提升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視程度和行動力度。近日,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財政部等17部門聯合印發《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以下簡稱《適應戰略2035》)。這是繼2013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等9部門出臺《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后,統籌推進適應氣候變化工作的新的頂層文件。《適應戰略2035》對當前至2035年適應氣候變化工作作出統籌謀劃部署,提出“到2035年全社會適應氣候變化能力顯著提升,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的目標。
正視氣候變化挑戰
20世紀中葉以來,全球平均溫度增速達0.15攝氏度/10年,預計到本世紀中期,氣候系統的變暖仍將持續,氣候變化不利影響和風險將不斷加劇。與全球氣候變化整體趨勢一致,我國氣溫上升明顯,1951至2020年平均氣溫升溫速率達0.26 攝氏度/10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有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已對我國自然生態系統帶來嚴重不利影響,并不斷向經濟社會系統蔓延滲透。洪澇干旱、冰川退縮、凍土減少、冰湖擴大,水資源安全風險明顯上升;植被帶分布北移,生物入侵增多,陸地生態系統穩定性下降;沿海海平面上升趨勢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海洋災害趨頻趨強,海洋和海岸帶生態系統受到嚴重威脅。農業種植方式和作物布局改變,氣象災害和病蟲害加劇;與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相關的健康風險增加,媒傳疾病增多,并可能誘發多種過敏性及慢性疾病;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和重大工程建設運營環境變化,易導致安全穩定性和可靠耐久性降低;城市生命線系統運行、人居環境質量和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氣候變化還引起資源利用方式、環境容量和消費需求改變,進而通過產業鏈影響敏感二三產業布局和運行安全,甚至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和經濟風險。
如今,我國已經成為遭受氣候變化最嚴重影響的國家之一。今夏長江流域降雨明顯偏少,國內多個省市遭遇持續性極端高溫天氣。筆者從8月17日水利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了解到,7月以來,長江流域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少4.5成;8月中旬,長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陽湖水位較常年同期偏低4.85至6.13米,創有實測記錄以來同期最低水位。長江流域旱情發展迅速,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6省(市)耕地受旱面積1232萬畝,83萬人、16萬頭大牲畜因旱供水受到影響。
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域位于我國南方,水資源相對豐沛,往年這個時候長江中下游正值汛期,為何今年一反常態,進入了枯水期。影響長江流域的盛夏枯水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中國水利學會水資源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陳進分析指出是氣候原因。
8月,歷史同期最極端高溫、最少降水量、最高電力負荷,三個極端現象嚴重威脅著四川的經濟運行。水位低落,供水供電吃緊,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國家電網四川省電力公司于8月14日聯合發布緊急通知,要求在全省擴大工業企業讓電于民實施范圍,給工業生產按下“暫停鍵”。極端高溫、干旱、強降雨、森林大火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災害頻發、多發,已經給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威脅,這進一步凸顯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適應戰略2035》指出,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我國適應氣候變化工作仍面臨諸多挑戰。首先是對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的分析評估不足,對氣候變化直接和間接威脅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的復雜性、廣域性和深遠性的認識亟待提升。其次是適應氣候變化治理體系有待完善,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尚未全面納入相關部門、地方工作重點,也未形成氣候系統觀測—影響風險評估—采取適應行動—行動效果評估的工作體系。
此外,現有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力度仍不足以支撐高質量發展和美麗中國目標實現,重點領域、區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仍有待提升。同時,適應氣候變化基礎性工作欠賬較多,相關理論研究與技術研發相對薄弱,知識和經驗供給仍不充分,全社會適應氣候變化意識和能力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黨的十九大明確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非傳統安全威脅之一,國家“十四五”規劃也明確提出要加強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承受力脆弱地區影響的觀測和評估。我們必須重視適應氣候變化問題,正視生態挑戰,提升城鄉建設、農業生產、基礎設施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
減緩不等于適應
近百年來,受人類活動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響,世界正經歷著以全球變暖為顯著特征的氣候變化。國際社會已日益認識到氣候變暖對人類當代及未來生存與發展造成的嚴重威脅和挑戰,采取積極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共識。《適應戰略2035》指出,減緩和適應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兩大策略,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但是,目前社會上普遍存在重減緩、輕適應的傾向。筆者認為,這很大程度上是跟公眾對適應氣候變化缺乏科學的認識有關。
自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通過以來,各國氣候治理的政策手段逐漸完善和制度化。減緩性策略是締約國家主要的氣候治理手段,伴隨該公約的提出而一直備受關注。但是相比較而言,適應性策略的重要性以及適應資金直到2001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中才首次被提出并列入政策議程。
有專家指出,由于減緩氣候變化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的主要內容,同時長期以來各國間有關氣候的談判主要聚焦于減緩與減排方面,我國有關政府部門和企業的工作重點也是側重于減緩與減排,有科技支撐且易出政績。所以,減緩與減排實際上一直占據著氣候變化研究和行動的主要地位,適應氣候變化的發展及其相關研究相對滯后。
IPCC認為,減緩是一種人為的干預,以減少能源消耗或者溫室氣體的匯集。《適應戰略2035》指出,減緩是指通過能源、工業等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較長時間的調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碳匯,以穩定和降低大氣溫室氣體濃度,減緩氣候變化速率。在此過程中,已經發生的氣候風險不會消除,潛在的氣候風險仍在不斷累積,甚至在全球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后一定時期內仍將持續。
而適應是生物進化和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動力。生物和人類都是對氣候變化由不適應到適應,從新的不適應到新的適應。《適應戰略2035》指出,適應是指通過加強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的風險識別與管理,采取調整措施,充分利用有利因素、防范不利因素,以減輕氣候變化產生的不利影響和潛在風險。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具有顯著的區域性,切實有效的適應行動能夠降低國家和地區面臨的氣候變化不利影響和風險,對于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安全更加具有現實迫切性。
IPCC也認為,適應是在自然或人類系統中,為應對實際或預期的氣候變化或它們的影響所做的一種調整。筆者覺得,適應氣候變化可謂詮釋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哲理,減緩和適應不能直接劃等號。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副教授宋蕾表示,減緩和適應是氣候治理的兩個不同行動領域,兩者在具體的口標、空間、時間、治理模式、行動領域、氣候公平和利益相關者等多方面都存在顯著差異。氣候減緩關注氣候變化的長期影響和節能減排的經濟可行性。從時間和空間來看,氣候減緩實現的是長期的、全球性的氣候收益,具有較為廣泛的利益相關者包括全球機構、政府、私人企業和公眾。氣候減緩的治理路徑是“自上而下”的壓力傳導機制。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重點領域有能源部門、工業部門、農林和生活消費領域。
氣候適應則是自然或人類系統在實際或預期的氣候演變刺激下作出的一種調整反應。這種調整能夠減輕損害或開發有利的機會。其行動目標更關注減小氣候風險和脆弱性,增強氣候恢復能力,以及開發潛在的發展機會。氣候適應行動的受益人往往是受到氣候風險影響的群體和組織,因此,氣候風險預防、響應和災后重建等適應行動具有“自下而上”的驅動力。適應氣候變化的重點領域涉及農業、林業、水資源管理、海岸帶、基礎設施建設、人體健康和旅游等。
增強適應氣候能力
廣大發展中國家由于生態環境、產業結構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原因,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普遍較弱,比發達國家更易受到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作為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我國把主動適應氣候變化作為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的重要內容,推進和實施適應氣候變化重大戰略,開展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強化監測預警和防災減災能力,努力提高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和水平。
為統籌開展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我國于2013年制定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明確了2014年至2020年國家適應氣候變化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原則、主要目標,制定實施基礎設施、農業、水資源、海岸帶和相關海域、森林和其他生態系統、人體健康、旅游業和其他產業七大重點任務等。2020年,我國啟動編制《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著力加強統籌指導和溝通協調,強化氣候變化影響觀測評估,提升重點領域和關鍵脆弱區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兩份戰略相隔9年,有哪些異同呢?國家氣候中心主任、研究員巢清塵表示,相同的是,兩份戰略同樣高度關注重點領域和區域的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包括水資源、生態系統、海洋、糧食安全等,實施保障方面都強調了組織領導、財政金融、科技、能力建設、國際合作等。
不同的是,《適應戰略2035》更加體現新發展理念,謀篇布局面向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建設美麗中國關鍵時期的新需求,強調堅持“主動適應、預防為主,科學適應、順應自然,系統適應、突出重點,協同適應、聯動共治”的基本原則。
筆者也了解到,與2013年發布的戰略相比,《適應戰略2035》具有四個特征:一是更加突出氣候變化監測預警和風險管理,提出完善氣候變化觀測網絡、強化氣候變化監測預測預警、加強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強化綜合防災減災等任務舉措;二是劃分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兩個維度,分別明確了水資源、陸地生態系統、海洋與海岸帶、農業與糧食安全、健康與公共衛生、基礎設施與重大工程、城市與人居環境、敏感二三產業等重點領域適應任務;三是多層面構建適應氣候變化區域格局,將適應氣候變化與國土空間規劃結合,并考慮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和風險的區域差異,提出覆蓋全國八大區域和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黃河流域等重大戰略區域適應氣候變化任務;四是更加注重機制建設和部門協調,進一步強化組織實施、財政金融支撐、科技支撐、能力建設、國際合作等保障措施。
筆者還發現,《適應戰略2035》專門對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區域提出了構建粵港澳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強化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開展濱海濕地跨境聯合保護。優化城市綠道、森林濕地步道等公共慢行系統,建設環境優美的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完善粵港澳三地災害會商、信息互通、協同處置機制,重點加強對海平面上升、臺風與海洋災害的協同監測、預警和應急響應。擴大珠江上游水庫容量,增強枯水季節以淡壓咸能力。加強實時高溫健康監測,針對不同人群閡值發布高溫預警信息,加強氣候敏感疾病傳播風險監測預警,規劃健康行動。統一規劃、科學部署粵港澳三地城市綠化空間建設,增加城市濕地、綠地與水體緩解熱島效應。優化城市間高效連接的網絡化空間格局,打造充滿活力的世界級氣候適應型城市群。
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我國提出2035年基本建成氣候適應型社會的目標,就是從現在開始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以及每個人都需要自覺參與適應氣候變化的行動,調整和重構我們的生活和生產,減緩與適應并進,共商應對氣候變化挑戰之策,共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