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龍 何蕾 胡滟琦 金子開 夏澤華 張玉才



【摘 要】 目的: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和統計學分析方法,探索張玉才教授治療肺系疾病臨床用藥規律和學術思想。方法:收集張玉才教授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在安徽中醫藥大學國醫堂門診部治療肺系疾病患者的相關病案資料,并對其進行規范整理。對篩選出的93張處方進行分析,將高頻藥物作聚類分析和關聯分析。經統計得高頻藥物27味,挖掘出高頻藥物關聯規則24條,并將高頻藥物聚為7小類。結果:藥物頻次出現前5位依次是桔梗、前胡、款冬花、細辛、陳皮;藥物類別使用頻率前5位分別是解表藥、補虛藥、化痰藥、止咳平喘藥、理氣藥;核心處方為:陳皮、青皮、佛手、前胡、細辛、麻黃、桔梗、浙貝母。結論:張玉才教授治療肺系疾病用藥具有配伍嚴謹,用藥輕靈,擅用止咳平喘、清熱化痰類藥等特點。張玉才教授辨治肺系疾病體現了其立法重清化,主張以化痰平喘為主,著眼在肺,用藥倡輕靈,四兩撥千斤的學術思想。
【關鍵詞】 肺系疾病;數據挖掘;關聯規則;聚類分析
【中圖分類號】R256.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22)17-0111-04
肺居胸腔之中,縱隔兩側,左右各一,其位最高,覆蓋于五臟六腑之上,因而有“肺為華蓋”之說。肺系疾病主要包括鼻、喉、氣管、肺等部位的疾患,病變部位涉及較廣[1-2]。據相關統計調查,2012年至2017年全國因呼吸系統疾病減少的壽命降幅為20.0%,以慢阻肺為主的呼吸系統疾病占我國城鎮居民疾病死亡率第四位,40歲以上患病率約為9.9%[3-4]。此外,由于空氣污染日益加重、人類平均壽命的增加和人口的老齡化,使得肺系疾病的發病率進一步升高[5-6]。因此,探究張玉才教授臨床辨治肺系疾病用藥規律,尋找針對肺系疾病的診療方藥,提高肺系疾病的診治水平,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和明顯的臨床效益。張玉才教授師承“新安王氏醫學”第五代傳人王樂匋先生,從事中醫臨床與教學工作五十余年。文章基于Office 2010與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6.0統計軟件進行頻數統計、聚類分析、關聯規則分析等,旨在探究張玉才教授臨床辨治肺系疾病用藥規律,尋找針對肺系疾病的診療方藥,提高肺系疾病的診治水平。
1 資料和方法
1.1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病患具有肺系疾病的相關癥狀,中醫診斷為感冒、咳嗽、肺癆、喘癥、肺脹等一系列肺系疾病;具有完整的病案記錄,包括主訴、現病史、既往病史、中醫診斷信息及處方用藥等。排除標準:病案信息記錄不完整或處方信息記錄模糊不清、難以辨識者;合并其它嚴重疾病者;未使用中藥復方治療者;無復診和療效不明確者。
1.2 處方來源與篩選 本研究以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張玉才教授在安徽中醫藥大學國醫堂門診部出診處方為來源進行篩選與整理,按照納入和排除標準對所搜集資料進行整理,共篩選肺系疾病處方93張。
1.3 處方數據錄取 按照處方排除與納入標準選出符合要求的處方納入Excel 2010表格中。藥物分類采用《中藥學》[7]中分類作為標準,藥物命名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8]進行統一規范,建立張玉才教授治肺系疾病數據庫。錄入時采用雙人獨立審核制,以確保錄入數據的準確性。
1.4 研究方法 在對數據庫進行描述性分析的基礎上[9],加以運用SPSS軟件通過Apriori、Carma等算法[10]進行藥物之間關聯性分析與聚類分析,尋找中藥之間的聯系和規律,發現它們之間的關聯關系,進一步分析張玉才教授論治肺系疾病的用藥規律特色。
2 結果
2.1 藥物類別及用藥頻次分析 對張玉才教授93張肺系疾病處方中的藥物頻次進行統計,共涉及175味中藥,累計用藥1214次。其中出現頻次大于等于15次的藥物共計27種,累計用藥762次,詳見表1。排名位于前3位分別為桔梗、前胡、款冬花。藥類排名前3位分別是解表藥、補虛藥、化痰藥,詳見表2。
2.2 高頻藥物聚類分析? 分析得到張玉才教授辨治肺系疾病高頻用藥聚類圖,如圖1所示,并將高頻藥物聚類為兩大類、四中類、七小類。其中白術—陳皮—佛手—麻黃聚為一類,赤芍—荊芥—杏仁—浙貝母—紫蘇葉聚為一類,川貝母聚為一類,黨參—防風—桂枝—黃芪—青皮—薏苡仁聚為一類,茯苓—甘草—黃芩—生姜—細辛聚為一類,桔梗—款冬花—前胡—紫菀聚為一類,桑白皮—紫蘇子聚為一類,從表3可以直觀看出張玉才教授辨治肺系疾病常用的藥物配伍組合。
2.3 高頻藥物關聯規則分析
2.3.1 高頻藥物二項關聯規則分析 設置支持度≥10%,置信度≥85%,對使用頻次達15次及以上的27味高頻藥物進行二項關聯分析計算,將結果根據置信度由高到低排序,得到張玉才教授辨治肺系疾病常見的高頻藥物配伍模式,詳見表4。其中陳皮—青皮—佛手和前胡—細辛—麻黃—桔梗—浙貝母為基本藥組。
2.3.2 高頻藥物三項關聯規則分析? 將最低條件支持度設置為10%,最小規則置信度設置為85%,對使用頻次達15次及以上的27味高頻藥物進行三項關聯分析計算,將結果根據置信度由高到低排序,詳見表5。可以發現主要配伍為前胡、細辛、麻黃、桔梗、紫菀等,體現了張玉才教授以化痰平喘為主,擅用止咳平喘藥的特點。
2.3.3 高頻藥物關聯規則網狀圖?? 運用SPSS Modeler 18.0將高頻用藥關聯規則以可視化網絡圖的形式展現,圖中線條粗細表示藥物之間相關性的高低,節點的顏色以區分藥物的功效,如圖2所示。結合藥物關聯規則、聚類分析等方法得出張玉才教授辨治肺系疾病的核心方:桔梗、前胡、細辛、款冬花、浙貝母、白術、紫菀、陳皮、青皮、麻黃、黃芪、佛手、黨參、桂枝。
3 討論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數據挖掘在名老中醫專家經驗整理、中藥配伍研究、方劑、針灸臨床應用研究中已被廣泛采用[11]。據相關研究[12-15]表明,在肺系疾病的診療過程中適當運用中醫藥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
張玉才教授認為肺為嬌臟,所謂嬌者,不但因其不耐寒熱,也還因其發病后易虛易實、虛實夾雜的特點[16]。肺系疾病分虛實兩端,虛在于氣陽不足,肺陽虛的成因主要有四個方面:即肺氣虛弱,氣虛及陽;外邪襲肺,傷及肺陽;痰瘀內停,耗損肺陽;它臟陽虛,累及肺陽。實在于氣機郁滯、痰濁(飲)阻滯、血脈閉塞等,此與少陽病特點有類同之處,故可從少陽論治肺系疾病。肺系疾病病種雖多,但其臨床表現不出咳、痰、喘三端。有聲無痰為咳,有痰無聲為嗽,咳而上氣為喘、為哮,痰濁阻遏則咳喘并作,三者不易截然分開,常兼而為患。對咳、痰、喘的成因,張玉才教授總結為肺氣上逆、痰濁內阻與瘀血停滯,應采取理氣化瘀,和痰降逆之治法。且張玉才教授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發現,反復發生、經久不愈的肺系疾病在辨治中應把“以臟調竅、臟竅并治”作為首要治療原則。肺氣通于鼻,鼻為肺之竅,在生理上,若肺氣宣通,則鼻竅通利,嗅覺靈敏;在病理上,若外邪犯肺,輕則鼻翼扇動,鼻塞流涕,重則嗅覺失常,呼吸困難;在治療上應注重宣肺通竅,疏風清熱。
對張玉才教授教授辨治肺病醫案數據進行研究發現,頻數排名靠前的藥物依次為:桔梗、前胡、款冬花、細辛、陳皮、紫菀等;頻數排名靠前的藥物類別依次為:解表藥、補虛藥、化痰藥、止咳平喘藥、理氣藥等。單味藥出現頻率最高者為桔梗與前胡。桔梗,味苦、辛,性平,歸肺經,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膿,本藥可通過宣肺以化痰,來促進肺中之痰濁盡數排出,善治風熱咳嗽痰多,咽喉腫痛,以治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同時又兼夾痰濕較為適宜。前胡,味苦、辛,性微寒,歸肺經,《本草綱目》記載“前胡,乃手足太陰、陽明之藥,與柴胡純陽上升,入少陽、厥陰者不同也。其功長于下氣,故能治痰熱喘嗽、痞膈嘔逆諾疾。氣下則火降,痰亦降矣,所以有推陳致新之績,為痰氣要藥”。其功效散風清熱,降氣化痰,多用于風熱咳嗽痰多,痰熱喘滿,咯痰黃稠。此二者相合,共奏止咳平喘,清肺化瘀之功。其次出現頻率高者為款冬花與細辛。款冬花味辛、微苦,性溫,歸肺經,功效潤肺下氣、止咳化痰;主要用于咳喘的治療,特別用于慢性支氣管炎咳嗽,并用于哮喘及哮喘性支氣管炎,臨床上用治新久咳嗽、喘咳痰多、勞嗽咳血居多。細辛味辛,性溫,歸心、肺、腎經,本藥功效以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溫肺祛痰為主,臨床常用于治風寒感冒、頭痛、牙痛、鼻塞鼻淵、風濕痹痛、痰飲喘咳。款冬花主在止咳,細辛重在祛痰,二藥合用,為化痰止咳之佳品。陳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功效長于理氣開胃,燥濕化痰,符合《金貴要略》中“治氣塞短氣”。紫菀,味辛、苦,性溫,歸肺經,具有潤肺下氣、消痰止咳之功效,潤肺宜蜜炙用,臨床常用于痰多喘咳、新久咳嗽。陳皮燥濕化痰、紫菀止咳潤肺,二藥合用,一燥一潤,一化一消,相得益彰,可達痰祛、肺宣、氣利之功效。從高頻藥物關聯規則網狀圖中可知桔梗、前胡、細辛為常用基本處方,三藥聯用具有益氣溫陽平咳喘,溫中培元治肺脹之功效,能較好體現張玉才教授辨治肺系疾病配伍嚴謹,用藥輕靈,立法重清化,四兩撥千斤的學術思想。
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對中醫醫案進行分析總結,探索中醫藥的治療規律,是目前中醫臨床研究中比較活躍的領域[17]。本研究運用數據挖掘技術,探究張玉才教授辨治肺系疾病用藥規律,不僅可以總結出其對肺系疾病審證重求因與立法重清化的論治特色,用藥倡輕靈的施治特點,同時從一個新的角度認識其學術思想,從而能更好地將其學術思想應用于臨床。
參考文獻
[1]胡國平,鐘南山,冉丕鑫,等.中國的大氣污染和COPD[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16,23(2):107-112.
[2]汪鋒,劉辛.空氣污染與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的關系分析[J].重慶大學報,2021,44(4):97-106.
[3]YAO Y,CHEN XI,CHEN W,et al. Differences in transcriptome response to air pollution exposure between adult residents with and without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Beijing: A panel study[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21(416):125790.
[4]EMERSON AUGUSTO B,SUDESHNA PAI D,SOUMYA. 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 mortality and its associated factors in selected Asian countries: evidence from panel error correction model[J]. BMC Public Health,2021,21(1):53.
[5]張迪,錢曉君,褚水蓮,等.2002-2016年中國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及其變化趨勢[J].中華醫學雜志,2020,100(24):1895-1900.
[6]ZHANG D,QIAN X J,CHU S L,et al.Level and trend of respiratory diseases mortality in China from 2002 to 2016[J]. Zhonghua Yixue Zazhi,2020,100(24).
[7]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 1-450.
[8]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20: 1-103.
[9]史周華,何雁.中醫藥統計學與軟件應用[M].9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5: 429.
[10]黃文,王正林.數據挖掘:R語言實戰[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 109.
[11]朱彥,朱玲,崔蒙.論中醫藥數據挖掘[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6,31(8):2932-2935.
[12]姚開濤,劉明瑜,李欣,等.中藥連花清瘟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回顧性臨床分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20,26(11):8-12.
[13]羅瑞欽,廖蔚茜,鄭粵文,等.補肺逐瘀湯聯合常規治療對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臨床療效[J].中成藥,2020,42(2):364-368.
[14]胡夢瑋,張思泉.中藥聯合華法林治療急性次大面積肺栓塞的臨床療效[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9,37(8):2029-2032.
[15]單孟俊,張麗媛,游捷.中醫辨證療法聯合化療治療老年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8,38(2):163-167.
[16]張玉才,萬四妹.古方今用與古法新用[J].中醫藥臨床雜志,2005(1):85-86.
[17]謝劍鵬,郭艷樺.名老中醫治療咳嗽用藥規律淺析[J].中醫學報,2014,29(3):328-330.
(收稿日期:2021-12-13 編輯:黃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