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空中俯瞰神州大地,北方林海秋意漸濃,南方青山依然蒼翠,數不盡的綠水青山講述著務林人奮斗和追夢的故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各部門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走科學、生態、節儉的綠化發展之路,持之以恒、科學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全國累計造林9.6億畝,種草改良2.16億畝,森林覆蓋率達23.04%,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持續保持“雙增長”,增幅居全球首位,草原生態質量逐步提高,為維護生態安全、改善民生福祉、推進綠色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減緩全球森林面積減少趨勢、推進全球生態治理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了積極貢獻。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29個省區市制定出臺關于科學綠化的實施意見,系統解決“在哪種”“種什么”“怎么種”“怎么管”等問題。堅持規劃引領,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及一系列專項建設規劃,國家林草局出臺《“十四五”林業草原保護發展規劃綱要》。國有林場改革任務順利完成,國有林場在國土綠化中的示范帶動作用充分發揮。
扎實推進天然林保護修復、退耕還林還草、三北防護林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精準實施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和修復項目,創新推動義務植樹、社會造林,各地也謀劃實施了一批國土綠化重大工程,林草植被得到快速恢復。單位面積鮮草產量穩步提高,天然草原持續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
全面加強森林經營,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累計完成森林撫育12.07億畝,退化林修復1.15 億畝。編制印發《全國森林經營規劃(2016-2050年)》,建立國家、省、縣三級森林經營規劃體系,制修訂森林撫育、低效林改造等國家標準,構建了中國特色的多功能森林經營理論技術體系。大力推廣使用鄉土樹種草種,首次發布我國主要草種目錄,28個省發布主要鄉土樹種目錄,主要造林樹種林木良種使用率達65%。深入實施草原生態補獎政策,落實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近40億畝草原得到休養生息,實施退牧還草等草原生態修復治理工程項目,草原生態服務功能和生產能力明顯提升。
積極發展林草產業,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綠水青山不斷轉化為金山銀山。全國林業產業總產值穩定在8萬億元以上,林產品進出口貿易額達1876.6億美元,形成了經濟林、木竹材加工、生態旅游、林下經濟四個年產值超萬億元的支柱產業。
站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個百年新征程的起點之上,全國務林人秉承“林草興則生態興”的責任擔當,深刻領會“森林四庫”的科學內涵,推動一系列重點工作在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下,邁出高質量發展的新步伐,以美麗中國建設的優異成績獻禮黨的二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