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慶



7月中旬,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發布消息,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轄區蘭科植物多樣性調查期間,又發現了蘭科植物新種——臥龍盆距蘭。地處大熊貓國家公園腹地的臥龍,不但有珍奇生靈和山野美景,更是體現國家公園建設和保護生物多樣性成就的典型。
山高水深 ?生物多樣 ?雙旗艦物種
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過渡的高山峽谷帶,處于橫斷山脈腹地,是南北動物分布的交匯點。它不僅是國寶大熊貓的最佳棲息地,也是雪豹的樂土、雉類的王國。作為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完整的全球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區域,四川臥龍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和“世界自然遺產”的桂冠。
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于1963年,是中國最早建立的綜合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保護區20萬公頃的保護面積中,原始森林達5.4萬公頃,擁有保存完好的以大熊貓為代表的中低山森林生態系統和以雪豹為代表的高山生態系統,是距離千萬級人口大都市最近的雙旗艦物種保護區。
這樣的自然條件使區內動植物種類異常豐富,有脊椎動物約517種,昆蟲約1394種,高等植物近2600種,其中大熊貓、雪豹、川金絲猴、珙桐等國家級重點保護珍稀動植物83種,是世界古老生物物種保存最多最好的地區之一,是寶貴的生物廣譜基因庫。復雜的生境條件,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態系統,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進行生物資源、森林生態、自然生態等多學科研究的理想之地。
新物種發現不是件容易的事
自然生境復雜多樣的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垂直海拔落差達5000余米,生物多樣性豐富,現已記錄維管束植物多達2000余種。近年來,隨著逐漸加大生態保護、巡護監測、科學研究力度,越來越多珍稀蘭科植物在臥龍被發現,對生物多樣性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為維護生態系統平衡提供更多參考。
說起新種,可不是發現一種沒見過的植物就可以隨便命名的。據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介紹,早在2020年11月,研究人員就在野外首次發現非花期的該蘭科植物。2021年5月,他們才采集到花果期標本,2022年1至3月多次補充采集ITS核基因分子樣品。經專家團隊查閱相關文獻、開展形態學及分子系統學等研究,最終才確定其為新種,因模式產地在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故命名為臥龍盆距蘭。這可是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科研人員近期調查發現和命名發表的第3個植物新種。第一個是2021年8月發布的中華珊瑚蘭,在毗鄰臥龍的四姑娘山上被發現的;同年底,在第二次全國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調查四川省蘭科植物資源專項調查中發現并發表在國際植物學學術期刊《北歐植物學雜志》上的臥龍無柱蘭是第2個蘭科植物新種。
臥龍因大熊貓而出名
臥龍的名字是和大熊貓聯系在一起的。臥龍是我國大熊貓的主要分布區之一,野生大熊貓數量約占全國的10%以上, 是中國最大的大熊貓保護區;圈養大熊貓數量約占全世界的40%,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圈養繁殖種群。
臥龍1980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1981年,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合作,建立了“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并將五一棚野外觀察站作為中外合作進行大熊貓生態觀察研究的基地;1982年,建立我國自然保護區內當時最大的“動植物標本陳列館”。現在的臥龍已成為具有世界意義的自然保護區,在中外自然保護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享有較高的聲譽。
臥龍作為世界自然遺產,不僅有國寶大熊貓,更有數不清的珍稀物種。由于古地理、古氣候等自然歷史的變遷,使臥龍這一帶成為我國野生生物東西、南北分界的交匯點,因此保存下來不少古老的孑遺物種和特有種,并在此得到了良好的生存和繁衍條件,充分地表現了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多樣性,又由于人為影響相對較弱,從而為多種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以海拔3500米為界,在此之下,川金絲猴、小熊貓、扭角羚等動物與國寶大熊貓一同共享著較低海拔茂密而健康的森林帶來的恩賜;珙桐等珍稀植物,也在綿延的森林庇護下茁壯生長。在此之上,雪豹、巖羊、喜馬拉雅旱獺等習慣高山灌叢和草甸區域生活的野生動物則一直要分布到高山流石灘和雪線;各種綠絨蒿等高山野花則習慣享受著高寒地帶充沛陽光和冰霜雨雪的洗禮。
因為珙桐樹開的花非常像鴿子,所以珙桐花又叫鴿子花。珙桐樹為中國獨有物種,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被稱為“植物活化石”。
臥龍保護區的另一種一級保護植物水杉也是我國特有的樹種,它的發現被稱為上世紀植物學研究上的重大貢獻之一。因為水杉屬于古老的孑遺植物,早在一億多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及新生代水杉的祖先就誕生了。新生代第四紀冰期之后,水杉幾乎全部絕滅。我國的中部地區,零星的分布著“山地冰川”,正是這些山地冰川,為不少植物留下了無冰的“避難所”,水杉就是第四紀冰川災難的幸存者。
“彩虹鳥”綠尾虹雉
在臥龍陪伴大熊貓的不但有奇異的花朵樹木,還有漂亮的“彩虹鳥”。當綠尾虹雉在陽光下散步的時候,羽毛被眼光折射后,背上會折射出100多種顏色,看起來會像彩虹一樣絢爛奪目,因此得名。
據資料顯示,雄性的綠尾虹雉的羽毛一共有10種顏色,看起來就好像是錦繡一般,而且顏色的分布也都不同,從頭頂到尾巴,顏色雖都不同,但是這些顏色搭配在一起,看起來卻顯得十分和諧。
綠尾虹雉是屬于雞形目雉科的一種大型鳥類,成年個體體長大約是70-80厘米,體重達到3.6千克以上。它們喜歡在海拔3000米的山脊地帶出沒。以植物的嫩葉、花蕾、幼芽、果實、種子等為食。
綠尾虹雉目前僅我國四川、云南、西藏、甘肅和青海地區有稀疏的分布。早在1997年,《華盛頓公約》就將綠尾虹雉定義為一級瀕危動物,我國則在1989年就確定虹雉為一級保護動物。導致綠尾虹雉數量非常稀少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對棲息地的破壞以及對它們的非法捕獵。隨著近些年來全國各地對生態建設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力度不斷加大,綠尾虹雉的生存狀況有了根本性的好轉。
山高谷深、溪流縱橫、雪山爭鋒是臥龍的地理優勢,植被茂密、空氣潔凈、風光優美、氣候宜人則是臥龍得天獨厚的生態旅游資源。因為海拔的極大落差,在臥龍保護區,縱深100多公里的林區公路從海拔1300米急劇抬升到4487米。這里的氣候垂直帶譜也就非常明顯。
春末夏初競相開放的各種杜鵑花、秋天漫山遍野的彩林、一年四季氣勢非凡的雪山云海日出和純凈的星空都會讓人流連忘返,凡是到過臥龍的訪客,都會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世代繁衍棲息的野生動物也呈現出相對固定的垂直分布和上下生活遷徙的特點。
自臥龍保護區建立以來,通過幾代務林人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四川臥龍成功保存了完整而又健康的高山森林生態系統,贏得了“物種基因庫”、川西平原的“天然屏障”和“大熊貓的故鄉”等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