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佳鋮
今年5月,秦亮和田會靜家庭被全國婦聯授予“全國五好家庭”榮譽稱號,他們的事跡還登上了《人民日報》。很多人向他們表示祝賀,田會靜靦腆地說:
“爸爸媽媽,你們今天怎么都不出差,也不加班呀?”2022年5月15日是國際家庭日,也是周末,秦亮和田會靜在家一起收拾家務,11歲的女兒秦添祺反倒有些不習慣了。從她出生開始,父母不是輪著出差,就是輪著加班,一家人在一起的時光很難得。
結婚,經常見不著面的夫妻——一個挖沙,一個治水,專治“水土不服”
“我們夫妻倆一個挖沙,一個治水,專治‘水土不服。”田會靜和秦亮的工作專業性強,非專業人員一時半會兒根本搞不懂,田會靜便常常這樣“簡單粗暴”地向人介紹。
秦亮擔任中交天津航道局科學技術與數字化部總經理,也是中交天津航道局史上最年輕的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田會靜是中交生態環保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副總工程師。秦亮參與過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國內最大的耙吸船“通途”輪的設計建造,以及天鯨號、天鯤號挖泥船的調試升級等;田會靜則抱著“把蔚藍還給海洋,把透明留給河湖”的夢想,幾乎跑遍整個中國治理河湖污染,還參與了白洋淀內源治理規劃工程。
秦亮是遼寧鞍山人,田會靜是天津薊州人,兩人同在天津大學就讀,也都在那個時候入了黨。田會靜讀碩士研究生時,秦亮已經讀博,兩人在同一個導師門下,經常在同一個實驗室學習。
田會靜還記得,當時她和一個師兄討論畢業論文,秦亮會時不時過來提點兒建議。田會靜回憶,秦亮那時候瘦瘦小小的,她還以為他是個本科生,心里一直犯嘀咕:一個本科生還喜歡指指點點。后來她才知道,秦亮年齡比她大,已經讀博了。
兩人接觸多了,互生好感,自然地走到了一起。那時候談戀愛,含蓄而深情,他們白天各自忙學習、忙實驗,晚上短信聊天,聊的內容也大多和學習有關。
結婚后兩人發現,他們不約而同把當初短信聊天的內容都記到了日記本上。互相看看對方的日記本,里面密密麻麻的內容,像是一篇篇學術短文,很少有戀人之間的情話。
婚后,因為工作繁忙,兩人一年到頭見不了幾次面。秦亮曾開玩笑:“我們有時出差航線交錯,可能還看到過對方的航班,想想也是一種風景。”
女兒秦添祺出生后,秦亮把父母從老家接來幫忙照顧孩子。田會靜對婆婆曹鳳蘭很是感激,兩人情同母女。
曹鳳蘭很理解和支持兒子、兒媳的工作,對他們說:“帶好孩子看好家,做好后勤,是我們應該做的;放心去干事業,為國家出力,是你們應該做的。”
在田會靜的記憶里,結婚13年來,夫妻倆分開最長的一次有兩年多。當時,秦亮作為國內歷史上最大疏浚項目的總工程師,指揮上百艘工程船前往祖國的南海海域奮戰。海上信號不好,兩人難得通上電話,就是通上了,也是說不了幾句就斷了。
那時,女兒3歲,經常嚷嚷著找爸爸。每次,田會靜都抱著女兒,喃喃地告訴她:“爸爸在一艘叫天鯨號的大船上工作,那艘大船可厲害了,一小時就能挖出一個足球場那么大的坑。”
正如田會靜所說,天鯨號的確厲害,它是我國第一艘重型自航絞吸挖泥船,能為國家填海造陸、開疆拓土,能把精衛填海的神話變成現實。
隱瞞,成了夫妻間的默契——把壞消息和所有的艱難都藏在內心
秦亮不僅不會游泳,甚至還有些怕水,但為了工作,他克服心理障礙,能站在船舶最前端的鉸刀架上監測數據。那段日子,正值風浪最強的東北季風期,船體顛簸不停時,秦亮干脆把自己捆在床上固定住。但這樣治標不治本,等風浪過去,他一起身就惡心反胃,吐得直不起腰。同事們看了很心疼:“你這樣吐,等回去就瘦成一把骨頭了。”
秦亮回到家,田會靜發現,原本就瘦削的丈夫又瘦了好幾圈。但想到他和同事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圓滿完成了祖國交給的任務,她的心情和丈夫是一樣的——無怨無悔。2018年,秦亮因工作出色,被評為海南工程“建設英雄”。
秦亮知道,他能取得這個榮譽,與妻子的支持和付出密不可分。妻子的工作不比他少,可在工作之余,還得照顧家庭。
2016年,秦亮負責一個遠洋工程項目。他前腳剛走,家里就亂成了一鍋粥。女兒發高燒,母親因為心急,摔了一跤,導致骨裂。父親年事已高,照顧孩子和母親的重任幾乎全落在了田會靜肩上。每次秦亮往家打電話,她總是強忍住眼淚說謊:“家里沒事,你安心工作。”
秦亮回來后才知道,每次母親復診,都是妻子背著她一步步爬樓梯。
彼此隱瞞,成了夫妻間的默契。田會靜忙于項目的時候,丈夫也會向她隱瞞家里不好的消息,甚至很少給她打電話。她知道,丈夫的不打擾就是對她最大的支持。
女兒秦添祺不理解爸爸媽媽為什么總是不著家,爸爸好不容易出差回來,媽媽又要沒日沒夜地加班。一天晚上,秦添祺依偎著奶奶睡覺,看著床頭的小夜燈,特別思念媽媽,便對奶奶說:“奶奶,你看這個小夜燈,像不像媽媽的眼睛正在看著我?”后來,老人把這件事告訴田會靜,田會靜聽了當場落淚。在女兒成長的道路上,她說得最多的話就是:“對不起,媽媽不能陪你了。”對此,她滿懷愧疚。
女兒上幼兒園那些年,田會靜一年要出差好幾個月。每次媽媽出門,秦添祺都不哭不鬧,只是很認真地詢問媽媽回家的時間,必須精確到幾點幾分,確保她能在第一時間見到媽媽。田會靜為女兒的懂事欣慰,但也知道,女兒其實很舍不得她離開,只是在奶奶的引導下,知道媽媽要去做很重要的事,才努力忍著眼淚。
田會靜每次都盡量在和女兒說好的時間回來,然而有一次,她還是失信了。
2017年,她去北京出差,本來說好3天就回來,可中途接到任務,要去做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工作,至少需要3個月。行程緊,任務重,田會靜當天晚上11點從北京趕回家收拾行李。她到家時,女兒已經睡著了。她輕手輕腳地收拾完行李,不忍心叫醒女兒,只在她額頭輕輕親了親,便匆匆離開了。
秦添祺扳著手指數日子,以為媽媽馬上就回來了,可怎么也等不到她。當時,秦亮也正巧出差了。孩子實在想爸媽了,便給她打電話。電話一接通,女兒聽到她的聲音就委屈地哭了起來。田會靜怎么也哄不好,也跟著女兒一起哭。
貝殼,來自天涯海角的牽掛——他們約定,無論誰出差,都是替另一半去異地看風景,回來后要和家人分享
2017年5月,田會靜初到白洋淀,發現這里的污染很嚴重:大片蘆葦蕩里漂浮著各種垃圾,水面上覆蓋著一層厚厚的油污,湖水呈黑綠色。整治工作迫在眉睫,田會靜和她的團隊立即開工,在一個月內掌握了白洋淀362平方公里水域的生態環境詳細數據。
有了數據,還要盡快拿出規劃和整治方案。工作量非常大,田會靜整整31天足不出戶,困了就睡上一兩個小時,醒來后繼續投入工作。完成規劃工作后,她建流程、立制度,帶隊伍日夜奮戰,順利如期完成任務。其中,她主導研發的“環保疏浚工程BIM施工管理平臺”經天津市科學技術評價中心鑒定,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田會靜也因此獲得天津市“三八紅旗手標兵”榮譽稱號。
多年來,從渤海之濱鹽堿荒地的污水庫治理,到為彩云之南“擦亮”高原明珠滇池,再到為天府之國守護母親河錦江、沱江,田會靜一直在為環保事業做貢獻。
不出差的日子,秦亮和田會靜都會盡量抽時間多陪陪老人和孩子。夫妻倆每天清早一起上班,路上的半小時,成了他們難得的獨處時光。
在田會靜眼里,丈夫雖是工科直男,不會說甜言蜜語,但會盡力分擔家庭瑣事,偶爾也會有浪漫的時候。如果去遠海工作,秦亮會趁工作間隙,撿一些漂亮的貝殼回來。田會靜看著這些貝殼,就知道丈夫出差在外也惦念著她和女兒,心里感覺暖暖的。
天南地北,相隔萬里,是這對夫妻的日常。他們之間有一個默契的約定:無論誰出差,都是代替另一半去看異地風景,回來要和家人分享所見所聞。
盡管一家三口常常身處三地,但他們的心永遠在一起。讓秦亮和田會靜開心的是,隨著時間流逝,慢慢長大的女兒不僅開始理解他們,還表示全力支持他們的工作:“爸爸媽媽,你們經常加班和出差,是因為你們優秀呀!我以后一定要做一個和你們一樣的人。”
很多人好奇,秦亮和田會靜這么優秀,肯定會對孩子有更高的期待。秦亮笑著說,在教育上,他和田會靜的觀點不謀而合,他們并不要求女兒有多出類拔萃,只希望她品質優秀,身體健康,在這個基礎上盡量多學點兒知識,以后能為社會多做貢獻。
2022年5月,他們家被全國婦聯授予“全國五好家庭”榮譽稱號,他們的事跡還登上了《人民日報》。很多人向他們表示祝賀,田會靜靦腆地說:“我們只是普通人,做了該做的事而已。”
趁爸媽都在家,秦添祺開心地下廚給他們做煎雞蛋。看爸爸邊吃邊給她點贊,秦添祺一臉無奈:“爸爸不會做飯,媽媽只在過年時做幾道菜,我想來想去,必須學會做飯,把爸爸喂得胖一些。”
【編輯: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