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新
看到朋友圈里一位檢察官發布了他們單位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下稱《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宣傳漫畫,覺得甚好,我立刻轉發到班級學生家長群,并隨手給這條動態點贊。這倒引來檢察官的好奇,他問:“我接觸了許多案件,深知一部分孩子受到侵害的原因和家庭教育監管缺失有很大關系,沈老師為什么關注這部《家庭教育促進法》呢?”
為什么呢?因為我是小學班主任,因為我站在孩子這邊,因為我身在“兒童”與“家庭”之間。
這部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家庭教育促進法》,家長最應該看到,但是很多家長至今不知道這部法律的存在。那誰來向家長進行普法呢?
《家庭教育促進法》第一章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家庭教育工作專項規劃,教育行政部門、婦女聯合會統籌協調社會資源,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發揮職能作用,工會、共青團、殘聯、科協、關工委以及居委會、村委會等應當為家庭教育提供社會支持。
近來,看到各級政府、各個行政部門和各家新聞媒體在做各種形式的普法宣傳,很多學校也在公眾號宣傳這部法律。這些都是特別好的信號,全國上下都在行動起來。但我還是有些擔心:我們的家長是否真的“不可避免”地被推到這部法律面前呢?還是處在各種宣傳的盲點,對這部法律未曾聽聞?甚至主觀上選擇了視而不見?
與學生家長接觸最近的是班主任。作為班主任,我可以做什么呢?是不是可以在小范圍內做個最接地氣的“普法大使”呢?
于是,我仔細研讀了《家庭教育促進法》:不算前言,共有六章,分別是總則、家庭責任、國家支持、社會協同、法律責任和附則,共計55條。對家長來說,“國家支持”和“社會協同”部分,他們了解即可,重點是他們需要理解這部法律的“總則”,需要知道從哪里可以尋求家庭教育的支持,最重要的是需要明確“家庭責任”和“法律責任”。基于此,我這個“普法大使”開始了行動。
“沈老師解讀之一:從2022年開始,各位爸爸媽媽都要依法帶娃啦!我會利用這個家校聯系平臺,跟大家一起學習這部對孩子、對父母來說都非常重要的法律——《家庭教育促進法》,爭取每天發送一條我的個人解讀。”2022年春季的新學期,我的“普法行動”開始了。這個行動與家校通知緊密結合——每天家校通知的第一條就是“普法時間·家庭教育促進法”。我每天復制一條或者數條《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內容,然后在下面精心撰寫“沈老師解讀”。我這樣一條一條地去推送和解讀,是希望引起家長們的重視。
“沈老師解讀之二十四:《家庭教育促進法》是從今年元旦起施行的,所以‘依法帶娃不是玩笑話,而是各位父母從今往后真正要做到的事。作為與各個家庭的孩子密切相關的班主任,我向各位及時普及《家庭教育促進法》,也義不容辭。本法共55條,我已經全部普法完畢。祝孩子們得到更好的家庭教育和更好的成長支持!”從前言開始的“沈老師解讀之一”到“附則”部分的“沈老師解讀之二十四”,連續二十四天的家校通知,每天通知的第一條都是“普法時間·家庭教育促進法”。在檢察官好奇“沈老師為什么關注這部《家庭教育促進法》”的時候,我不僅完整發布了《家庭教育促進法》所有內容,還發布了24條“沈老師解讀”。
沒有人要求班主任這樣做,我這樣去普法,只是為了我面前的這些孩子及家長。法律規定了政府要建立更具體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遇到問題的時候,如果知道不僅可以向學校求助,也可以向各級政府部門求助,這對孩子、對家長,甚至對一個家庭都會產生重要的、積極的影響。
這24條“沈老師解讀”累計5500多字。其中“前言”“國家支持”“社會協同”和“附則”部分各1條解讀,“總則”部分7條解讀,“家庭責任”部分10條解讀,“法律責任”部分3條解讀。我尤其看重“家庭責任”部分,這部分的內容每天推送一條——不像推送“國家支持”和“社會協同”部分那樣會合并推送,而且每天的“沈老師解讀”格外詳細,甚至有時候遠超法律條文本身的字數。
例如,《家庭教育促進法》第二十條:“未成年人的父母分居或者離異的,應當相互配合履行家庭教育責任,任何一方不得拒絕或者怠于履行;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得阻礙另一方實施家庭教育。”我是這樣解讀的:“孩子需要父母雙方的呵護和照顧。父母離異,對孩子來說,已經是巨大的變故。一旦變故發生,父母千萬要考慮孩子的需求,盡量相互配合,共同支持孩子的家庭教育。如果雙方實在很難合作,千萬要依法向外尋求幫助。一個人成年后的很多問題,都能追溯到他的童年和家庭。為人父母者,要盡量保護好孩子的童年。”
又例如,《家庭教育促進法》第二十一條:“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依法委托他人代為照護未成年人的,應當與被委托人、未成年人保持聯系,定期了解未成年人學習、生活情況和心理狀況,與被委托人共同履行家庭教育責任。”我是這樣解讀的:“每個人的童年都不可能再來一遍,孩子12周歲前的陪伴非常重要,父母要盡量把孩子帶在身邊親自撫養。留守兒童的心理創傷是很隱蔽的,也許等他成年后才在回溯中發現。高中以前盡量不要讓孩子寄宿,因為對孩子來說,每天與父母的交流很重要。爸爸媽媽如果在外地工作,要與孩子保持日常溝通、定期會面。爸爸媽媽如果工作太忙碌,經常沒時間陪孩子一起吃晚飯,也需要進行調整,因為童年時餐桌上的溫馨畫面,會是孩子以后的美好回憶。”
“還可以做什么?”在推送完《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全部內容后,我一直在思考。“沈老師解讀”當然很接地氣,因為我離這些家長很近,但它畢竟帶有太多的個人痕跡,家長們不見得一定會被這樣的“解讀”觸動。要想真正地去影響他人、改變他人觀念,是需要持續發力的。
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個人解讀之后,我試圖尋求外界的資源,繼續推送給家長。而且,它們仍然“霸占”每天家校通知的第一條——這意味著家長們一定會看到。因此,我才會在檢察官的朋友圈動態下面點贊,然后轉發鏈接,并寫了一段文字加進當天的家校通知:“這是某檢察院的《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宣傳漫畫,請大家有空看一下。因為孩子終究是每個家庭的孩子,《家庭教育促進法》值得每個家長知曉,以便大家遵守或者尋求幫助。”
此外,我持續關注各種有意思的資源。在看到某個單位的《家庭教育促進法》有獎問答后,覺得頗有意思,我便把20道題目復制到我與家長互動的“曉黑板”里。雖然這的確花了很多時間,但是當我發布“班級小活動:家長《家庭教育促進法》有獎問答”,并附言“歡迎大家參加,成績前5名的家長有獎,獎品是什么呢?現在保密,開學后再告訴大家”時,家長們的參與率居然很高。那我的獎品是什么呢?是我的時間——在疫情之后,我與這5個家庭的孩子和父母進行一次團體聚會。大家在室外無拘無束地聊孩子、聊成長、聊家庭教育,這該算是美妙的獎品吧。
在現在這個信息社會,視頻閱讀成了很多人的喜好。我也的確在考慮:是不是可以錄一個系列的小視頻,換種方式普及《家庭教育促進法》?這或許可以幫助不喜歡文字閱讀的家長更全面地認識這部法律。
每一個孩子不僅屬于父母,更屬于國家。教養好孩子,是家庭與國家共同的責任,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合作。當孩子來到世間的那一瞬間,一對夫妻自然成為父母,但他們是否就成為合格的家庭教育責任人呢?《家庭教育促進法》出臺后,不再允許父母的“不合格”。作為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他人,教師真的可以在小范圍內積極做個“普法大使”,讓家長知道自己家庭教育的權利和界限,知道家庭教育可尋求的外界支持。這樣或許可以提高父母的家庭教育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工業園區東延路實驗學校)
(插圖:王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