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嘉尉 賈雪梅 唐瀾溪



隨著股份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近年來,實施股權激勵計劃的上市公司越來越多,如何設計合理的股權激勵機制引發了理論界和實務界的關注。以2015-2018年我國A股非金融、非房地產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探討股權激勵對費用粘性產生的影響。研究發現,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可以有效降低費用粘性水平,且股權激勵強度越大,上市公司費用粘性水平下降越多;相較于股票期權激勵,限制性股票激勵對費用粘性水平的降低效果更顯著。研究結論擴展和豐富了股權激勵及費用粘性的相關研究,也可為上市公司和相關決策部門提供一定借鑒和參考。
一、引言
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實施股權激勵的上市公司逐漸增多。2021年,公告實施股權激勵的A股上市公司有1094家,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22.45%,相較2020年增長了54%。通過股權激勵將高管利益與企業發展綁定,以減少其自利行為,但若股權激勵設計不當,高管可能通過不當手段粉飾報表以達到激勵條件。基于此,以我國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考察股權激勵對費用粘性產生的影響,并考察股權激勵模式帶來的差異影響,以期為薪酬激勵契約的制定提供啟示。貢獻在于:一方面,豐富和拓展了現有研究。我國股權激勵相關研究起步較晚,研究費用粘性與股權激勵之間關系的文獻相關匱乏。本研究一定程度上可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為企業設計合理的薪酬契約制度提供借鑒。不同激勵模式的實施效果存在明顯差異,本研究進一步探索了股權激勵強度和模式對費用粘性的影響,有助于企業設計合理的薪酬契約制度。
二、研究假設
已有研究表明,股權激勵會對代理成本產生正向影響。公司短期以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將激勵手段作為工具,使高管發揮才能。對管理者最直接的激勵方式是薪酬激勵,薪酬激勵常用于緩解股東與管理層的代理沖突,而解決代理問題的重要方法卻是股權激勵。根據金手銬理論,有效的薪酬契約可以制約高管不當行為,使其做出符合股東利益的決策。黃曉波等(2021)發現,貨幣薪酬激勵和股權激勵均能降低債務人代理成本。周顯文等(2022)和郝永亮(2019)發現股權激勵強度對薪酬粘性有正向影響。股權激勵成本來自幾方面:一是以出資入股方式實施激勵,此時股權激勵的成本為人股價格與股權公允價值的差價;二是用限制性股票實施激勵,員工授予限制性股票需出資,但出資低于市價,成本由授予價格與公司股價和限制時間決定;三是用股票期權實施激勵,此時股權激勵的成本為期權本身的公允價值。股權激勵通過讓高管分享企業剩余利潤,減少機會主義行為,使其致力于調控成本并有效分配資源,抑制公司費用粘性,實現企業價值。據此,提出假設1。
H1:實施股權激勵可以降低企業費用粘性水平。
長期看,管理層持股能促進變革,高管會更關注企業未來以提高企業價值;同時,員工持股也有利于維系員工與公司之間的關系,提高員工的身份感和價值認同,進而促進企業的長期發展。董長鳳等(2019)研究發現,激勵強度和企業績效呈正相關關系。黃曉波(2021)、Chen(2016)和蘇東蔚等(2012)等研究發現,公司實施股權激勵計劃能使高管主動減少對大型生產設備、管理設備等長期資產的投入,保持合理預期,做出穩定決策,通過調控成本等方式,使公司績效得到改善,并且股權激勵強度越高越可以更好地降低費用粘性水平。據此,提出假設2。
H2:股權激勵強度與企業費用粘性呈負相關關系,即股權激勵的強度越大,企業費用粘性越小。
常見的股權激勵模式有兩種,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權。限制性股票是上市公司通過設置相應的激勵條件,當激勵對象滿足條件時,可出售限制性股票獲取收益。股票期權給予受激勵者,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內,使用特定的價格,購買公司股份的權利,但該權利不是必須執行的義務。兩種方式收益都取決于公司未來股價上漲及波動情況。田國雙等(2018)發現,在提高公司績效方面,限制性股票的效果要好于股票期權。董長風等(2019)也發現在核心員工激勵上,限制性股票的激勵效果比股票期權更有效。限制性股票激勵方式的權利與義務是對稱的,激勵對象的收益與股票價格掛鉤,當股價下跌時,激勵對象也會遭到損失,具有“懲罰性”。而股票期權不具備該特征,若激勵對象未達成預期業績,可選擇放棄行使股票期權,并無經濟制裁。顯然,股票期權給公司帶來的風險更高,樂觀冒進的高管會增加風險承擔意愿,以獲得更大的股票價值預期,進而更青睞將資源分配給高風險的投資,使更多費用和成本滯留在風險資產上。據此,提出假設3。
H3:相對于股票期權,實施限制性股票的激勵方式降低企業費用粘性的效果更強。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選取2015-2018年我國A股已實施股權激勵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第一,剔除ST、ST*及PT公司;第二,易4除金融行業和房地產行業公司;第三,剔除未實施和中途暫停實施股權激勵的公司;第四,剔除采用限制性股票和股權期權以外的其他激勵模式的公司;第五,剔除數據不全和數據異常的樣本。相關數據均來自國泰安數據庫。
(二)變量設計
1.被解釋變量。采用Weiss成本粘性模型衡量費用粘性水平,具體步驟如下:
Expenses為營業收入減營業利潤;Revenue為營業收入總額;td和tu是最近一年四個季度中營業收入下降、上升的季度。為第一季度時,取該季度營業收入,為非第一季度時,取營業收入增量。
Earnings為營業利潤。第一季度時,取該季度營業利潤,非第一季度時,取營業利潤增量。根據式(2)計算ΔExpensesi,t。ΔRevenue大于0時,記上漲=1其余為0;ΔRevenue小于0時,記下跌=1,其余為0。隨后,利用式(1)計算SC,SC小于0,且值越小,意味著費用粘性越大。最后,將SC取絕對值得到ABSC為被解釋變量,該指標越大說明費用粘性越大。
2.解釋變量。第一,是否實施股權激勵(Inc),若實施了股權激勵取值為1,否則為0。第二,股權激勵強度(EII),參考蘇東蔚等(2012)和周顯文等(2022)的研究,用高管薪酬構成情況以及股價每變動百分之一,管理層薪酬隨股價變動幅度來測算股權激勵強度。第三,股權激勵模式(EIM),僅采用限制性股票,取值為1;僅采用股票期權,取值為0。第四,將股權激勵強度區分為股票型股權激勵強度EIMR和股票期權型股權激勵強度EIM0。變量定義見表1。
(三)模型構建
構建模型(3)分別對研究假設1至3進行實證檢驗。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表2是描述性統計結果。費用粘性(ABSC)均值為0.989,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別為6.535和8.841,樣本間存在一定差異是否實施股權激勵(Inc)均值為0.201,表明約20.1%的樣本公司實施了股權激勵;股權激勵強度(EII)均值為0.527,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別為0和0.837,樣本間存在較大差距;股權激勵模式(EIM)均值為0.114,限制性股票激勵強度(EIMR)均值為0.388,股票期權激勵強度(EIMO)均值為0.139,樣本間存在一定差異。此外還進行了相關性分析,費用粘性與股權激勵強度和限制性股票激勵強的系數均顯著為負,對假設1和假設2進行了初步驗證。而股票期權與費用粘性的相關系數并不顯著,對假設3進行了初步驗證。
(二)實證結果分析
表3列(1)-(2)是假設1和2的回歸結果,是否實施股權激勵與費用粘性的回歸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為負,說明股權激勵可以降低上市公司費用粘性水平。股權激勵讓高管減少短視行為,調節成本費用,優化資源配置,使得費用粘性降低,假設1得到驗證。股權激勵強度的回歸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為負,說明薪酬激勵設計中股權激勵強度的增加會降低代理成本,進而降低費用粘性,假設2得以驗證。表3列(3)-(5)是假設3的回歸結果,股權激勵模式與費用粘性的回歸系數在5%水平上顯著為負,表明在降低費用粘性上,限制性股票比股票期權激勵作用更強,假設3得到驗證。在列(4)-(5)中,限制性股票激勵強度與費用粘性的回歸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為負,而股權激勵強度與費用粘性的回歸系數并無顯著相關關系,說明限制性股票激勵對費用粘性的抑制作用更強,進一步驗證了假設3。
穩健性檢驗如下:一是更換股權激勵強度衡量方法。參考章迪誠( 2017)等,將所授股權激勵數占當時公司股本總數的比重作為替代變量再檢驗。二是擴充樣本。加入2019年實施股權激勵的樣本進行再檢驗。研究結論與前文一致,本研究具有穩健性。
五、結語
研究結論表明,實施股權激勵能降低費用粘性,且股權激勵強度越大降低費用粘性效果越好,而限制性股票激勵效果比股票期權激勵效果更佳。基于結論,提出如下建議:首先,應合理設計高管薪酬激勵契約以提高其治理水平,強化成本費用管理,減少高管機會主義行為;其次,公司應適當加大股權激勵強度,并設置合理的激勵條件以避免高管以權謀私,引導高管致力于公司治理;最后,從股權激勵模式多樣性考慮,限制性股票激勵模式對費用粘性的抑制作用更強,所以應注意調整薪酬契約內部結構,充分發揮股權激勵的優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