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電影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老電影受拍攝時技術手段的限制,如今大量老電影面臨膠片破損甚至消亡的風險。老電影本身具有特殊意義,每一部老電影的產生背后都有其獨特的時代特征,不僅可以為電影史學、理論研究等提供堅實的研究基礎,同時還可以為歷史研究提供影像資料。文章采用歷史研究和經驗總結的方法,分析老電影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老電影文化遺產修復的原因及必要性,得出老電影文化遺產修復迫在眉睫且具有研究意義,提出未來老電影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如不斷更新數字化手段、構建數字電影檔案影片鑒定環境、形成老電影傳播方式新格局的結論,旨在對老電影的保護措施和未來發展進行理論探討,提出老電影文化遺產修復新思路。
關鍵詞:老電影;文化遺產;保護修復;數字化;未來發展
中圖分類號:J9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1-0220-03
電影作為20世紀公認的偉大成果之一,其本身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因此有著深刻的時代內涵與文化意義。自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誕生到如今的2022年,中國電影已經走過了百余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邁入新時代,開啟了新的電影征程。相對于如今的電影,老電影有著不同的拍攝手法、制作方式、修復方式,其拍攝初期大多采用硝酸膠片和醋酸膠片進行保存,不僅易燃易爆,膠片儲存對空氣的溫度、濕度的要求較高,產生的化學反應還會對膠片的儲存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導致膠片出現褪色閃爍、撕裂、劃傷、大面積破損,影響影像功能,膠片破損甚至還會導致影像再也無法播放。
對于老電影影片的保護和修復,許多國家都很重視,并為其建立相關的資料館、檔案館,如我國于1958年成立的中國電影資料館,是較早開始修復老電影的資料館之一,在建立之初,收到的老電影拷貝未能及時進行修復,近幾年入庫的時候,發現了許多問題,畫質和音質都有不同程度的受損。館內收錄的老電影拷貝總數為2.7萬余部,其中超半數的影片是急需修復的,并且“存活率”不高,只有10%左右,可以說比文物修復還要緊急。
(一)老電影修復技術大多為國外壟斷
2012年第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展出的最早修復的一批老電影中,《一江春水向東流》由中國電影資料館修復,而《十字街頭》《八千里路云和月》兩部電影的修復工作是由意大利國際知名的拷貝修復公司鐳射電影公司完成的;2005年的“修復門”事件,前威尼斯電影節主席馬可·穆勒以“學術交流”的名義,從中國電影資料館借走了 10 部老電影膠片,包括蔡楚生導演的《新女性》等經典老電影,但修復后的影片陸續在威尼斯、紐約、巴黎等地相繼進行展映,唯獨沒有在中國展映,顯然穆勒通過中國電影膠片在海外謀利,對我國的老電影文化產生了極大的威脅。雖然“修復門”事件后我國的自我保護意識進一步加強,但若是我國在技術方面具有優勢,便不用再把珍貴的影片送出國門修復。
目前世界領先的電影制作技術人才和公司大多集中在美國,而國產化電影的制作技術研究需要的電影數字化修復設備大多從歐美采購,自主程度低,無法達到量產和民用。因此我國要將修復后的老電影進行大規模傳播,還需要攻克許多技術難關,只有打破技術壟斷,才能挺直腰板自給自足。
(二)老電影修復工作從業人員不足
目前從事老電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修復工作的技術人員存在數量少、要求高、傳承難等問題。國內目前能夠主持老電影修復工作的高級人才不過百人,而一些關于電影拍攝、制作、修復的技藝技能,只有少數資深人物才能掌握。由于行業處于初創期,產業鏈尚未成熟,因此大眾對于老電影修復的從業積極性不高。并且作為一名電影修復師,細心、耐心、責任心、匠心缺一不可,不僅需要長時間盯著屏幕,還要全神貫注,長此以往對電影修復師的身體健康影響極大,尤其對視力影響最大。
一部老電影需要修復的幀數大概2萬~3萬幀,每一幀都需要進行查看,工作量極大,如修復影片《焦裕祿》時,焦裕祿住院的一個片段中的膠片發霉,畫面有淺黃褐色斑融入了背景的白色病床上,修復時使用了多種辦法才消除掉。當下生活節奏快,但老電影修復時間長、見效慢,如果不是熱愛電影修復,是難以修復好老電影的。老電影《雷鋒》的修復,40人的修復團隊從開始修復到修復完成耗時45天,因此一個團隊一年能夠修復的影片不過10余部。加上行業缺乏相關技藝的保護和傳承、資深專業人員的去世,許多技藝技能無法留存下來,難以創新,導致行業從業人員不足。
(三)老電影文化遺產的人文傳承方式單一
口述歷史實踐具有人群特征,將口述史運用于老電影人精神的傳播之中,可以起到傳承的作用,但老電影人口述史作為現代口述歷史的類型之一缺乏公眾與學術關注。中國電影人口述歷史,不僅有著與行業一同進步的歷程,也擁有相對于老電影行業體量的重大影響。
對中國電影人的個體記憶較為系統的采集,始于20世紀50年代中國電影史的書寫活動。由程季華牽頭的《中國電影發展史》官方歷史書寫項目,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對中國電影自身的發展歷史進行比較全面系統的梳理[1]。目前老電影人口述史以文稿、訪談等資料為主,其中文稿以程季華的《中國電影發展史》為主流。老電影人口述史乃至整個口述史行業對于口述史的呈現方式呈現單一化特征,其更新或創新處于瓶頸期。
(一)老電影修復不能止步于紀念,具有啟發意義
電影是記錄歷史的一種載體,這些老電影不僅是我國過去生活的一種展現,也留存了一段歷史。電影與書籍不同,文山書海,任其遨游,書籍相對電影來說可保存得更久。看過的電影如同走過的路,都將成為電影史旅途中的一個個烙印。而修復老電影,如同一場自我回顧與審視,在不經意間可以收獲新知與喜悅。但我國老電影受限于當時的保存技術和制作技術,或保存不善,或制作久遠,而兩者對于老電影而言都是致命的威脅。要讓優秀的老電影再次展現在人前,就得承擔起修復老電影的使命。
老電影修復后的展播是老電影修復的長遠意義。讓具有啟發意義的老電影再度走進電影院、走進人們的生活,讓老電影中的歷史影響現代人的觀念,長遠來看是老電影修復的終極追求。優秀老電影的展播,雖然可能會耗費更多的精力,但在藝術的弘揚和傳播上,只要認為值得且能夠堅持,一切的努力都會有結果,老電影也將以自身的魅力和優秀的文化傳承功能,再度引領時代潮流。
(二)老電影文化遺產傳播助力文化自信,具備傳播意義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2]
如好萊塢電影文化的傳播,過去幾年對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產生了一定的沖擊,不少年輕人受此影響,崇拜個人主義,迷戀外國文化,對本國文化知之甚少甚至置之不理,若年輕人只關注外國文化而忽略本國文化,則不利于本國文化價值的傳播。只有在堅持民族文化主體性的前提下,積極吸收異質文化的精華,在文化的交流、碰撞、沖突中,進行文化的認知、比較與反思,逐步掌握文化交流的主動權,才能以文化自信應對世界異質文化帶來的沖突與碰撞,成為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有力心理支撐[3]。
因此,廣泛多樣的老電影傳播,有利于傳播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理性看待其他國家的文化傳播、宣揚我國文化自信,達到傳播優質文化的效用。
(三)老電影題材具有特殊性,具備研究意義
老電影題材大多為紅色經典、斗爭、歷史、現實、戲劇等表現題材,生動展現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光輝事跡、英雄人物形象以及和平時期涌現的好人好事和愛情故事。這些題材不僅展現了老電影中的人物事跡,還可以探尋老一輩電影人的情懷。
比如愛情題材的老電影《小城之春》,講述了年輕女人周玉紋在與長期抱病的丈夫過著淡而無味的夫妻生活的過程中,再次見到曾經的戀人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影片于2002年9月4日在意大利上映,具有傳播意義;紅軍長征題材影片《萬水千山》講述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締造了中國工農紅軍,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在毛澤東正確路線的指引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爬雪山,過草地,突破臘子口,直插六盤山,終于到達陜北與紅十五軍團會合,完成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具有歷史知識普及和教化意義;劇情題材《六號門》根據天津搬運工人集體創作的同名舞臺劇改編,講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前夕,六號門車站的搬運工人在地下黨的領導下與貨場把頭進行堅決斗爭的故事,具有歷史研究意義。
老電影的題材特殊,不僅能夠反映一個時代、一段時期的社會風貌和精神面貌,在當下來說,還可以為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貢獻力量,對當代學生具有良好的教育意義。盡管科學技術在不斷更新迭代,但仍有許多老電影在漸漸消逝。技術在特定的時代有著特定的生命意義,老電影也同樣有其生命意義和教育傳播意義。
(一)采用數字化技術進行修復
目前中國電影資料館收錄的2.7萬本拷貝中,至少有1/3需要精致修復。老電影修復耗資巨大,通過化學技術手段修復一部電影的經費大約為10萬美元。而通過數字化技術手段修復老電影,修復成本將大大縮減。最早進行老電影修復的中國電影資料館在2006年啟動了“電影檔案影片數字化修護工程”,截至2020年10月26日,完成了3100余部影片的數字化轉換和保護修復工作,對其中數百部經典影片進行了2K、4K的重點修復,包括《燃燒的影像》《解放了的中國》《上甘嶺》等經典影片;2019年上映的電影《決勝時刻》結尾里,有4K修復的開國大典片段,修復后的版本真實還原了當時現場的所有細節,使觀眾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因此采取數字化技術的修復手段,修復工作相比以前采取化學手段修復要容易得多。目前膠片轉數字的設備分辨率可以達到4K,比高清電視還要高一倍,分辨率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像京劇“音配像”工程一樣,在黨中央的大力支持和幾代藝術家的共同努力下,將前輩藝術大師們從20世紀之初到80年代的出名劇,經過再傳弟子傳神配像,運用高科技手段完整地保留下來,實現了京劇的長久保存。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通過彩色紀實影像留存下來,不僅象征著我國數字化修復的重大技術突破,更為未來的老電影數字化修復奠定了一定的技術基礎。
(二)構建數字電影檔案影片鑒定環境
2013年,由中國電影資料館和國家檔案局檔案科學技術研究所共同開啟的國家檔案局科技項目“數字電影檔案影片鑒定研究”(項目編號2013-X-53),通過構建數字電影檔案影片鑒定環境和制定《數字電影檔案影片鑒定技術規范》保護老電影。
數字電影檔案影片鑒定環境的成功構建,突破了中國電影資料館原有的只能鑒定膠片電影的電影鑒定環境局限,解決了中國電影資料館對于數字電影檔案影片鑒定需求“卡脖子”的技術問題,并制定了《數字電影檔案影片鑒定技術規范》,對數字電影檔案影片技術鑒定中的鑒定條件、內容、程序及等級進行了鑒定方法的規范與劃分,基于數字電影檔案影片技術鑒定的相關內容形成《數字電影檔案影片鑒定技術規范》,解決了電影保管機構對數字電影檔案影片進行技術鑒定時沒有依據的問題,極大地拓展了鑒定模式,打破了只鑒定傳統膠片這種單一的模式,為數字電影檔案影片的鑒定工作奠定了基礎,對老電影的保護與修復具有重大意義。
(三)形成老電影傳播方式新格局
過去幾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實現了對老電影的大規模修復,老電影的傳播方式也不局限于興趣使然的關注和傳統媒體的集中報道,如《永不消逝的電波》這部影片拍攝于1958年,時隔63年,于2021年再次在各大院線上映,有不少人走進電影院觀影。對老電影進行膠片修復以及老電影在院線重新上映表示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到老電影并為之買單,以及隨著新媒體平臺,如抖音、快手等的廣泛應用,平臺相關影視類博主對老電影進行講解和片段剪輯,最多瀏覽量可達千萬,點贊量上百萬,這種爆發式的流量增長讓老電影以年輕化的方式進入年輕觀眾的視野。新舊結合的傳播方式對老電影的傳播和知名度的提高有著極大的作用。
以中國電影資料館牽頭,帶動老電影新媒體背景下的群體傳播,在中國電影資料館的官網上,首頁“出版”一欄中,進入“電影·觀察”界面,就可以看到相關老電影出版書籍的封面海報及目錄,每本售價48元,官網可以看到海報修復后的新版海報以及與電影相關的文字目錄和圖片索引,通過這些出版物,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該電影。這不僅是對出版書籍的宣傳,也是對老電影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新型保護方式,極大地提高了老電影傳播的效率和質量,有利于形成老電影傳播方式新格局。
老電影的修復現狀雖然并不樂觀,但隨著老電影修復技術手段的更新迭代,老電影影片修復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技術是老電影修復的基礎,更是我國傳播老電影文化遺產的根基。修復的影片越多,走入觀眾視野的老電影也就越多,傳播面也會更廣。當下,新媒體平臺、媒體融合等傳播新趨勢也將極大地助力老電影的傳播轉型,讓更多的人感受到老電影的魅力。只有當更多的人、更多的技術、更多元的社會團體關注到老電影的發展現狀,才能更好地推進老電影物質文化遺產的修復和傳播。
參考文獻:
[1] 張錦.影音文獻與行業人個體記憶的視聽紀錄:電影人口述史作為標本的交叉視點[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8(1):27-33.
[2] 云杉.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中)[J].紅旗文稿,2010(16):4-8.
[3] 劉林濤.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質特征及其當代價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21-24.
作者簡介?曲佩瑤,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