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嘯

合作金融又稱信用合作或合作信用,是指社會經濟中的個人或者組織,為改善自身的經濟狀況和獲取便利的融資服務,按照合作經濟原則,通過設立金融機構的方式,為社員或入股者提供資金融通等服務的活動。合作銀行、信用合作社、合作基金會、合作金庫等機構,都是合作金融的不同組織形式。合作金融的誕生與發展經歷了較長的歷史階段,自1849年近代合作金融事業鼻祖,德國人舒爾茨開創信用合作社之后,相繼出現諸如雷發巽、哈斯、歐蓮波克、魯莎其等一系列合作金融模式。1919年10月22日,近代中國第一家信用合作組織——國民合作儲蓄銀行成立,這是近代中國合作金融事業的發端。
一、近代中國合作金融思想萌發
合作金融有別于普通金融,“銀行者,金融周轉之機關也,便民之關系也;然在普通銀行,便于商,未必便于農工;便于大資產家,未必便于平民;即使農工銀行,便于有資產有信用之農工,未必便于無資產信用之農工;故為平民計,為無資產無信用之農工作,舍設立合作銀行外,別無良法也。”以近代中國的合作銀行與普通銀行相比較,其主要差異表現在其資本構成、股東權力、營業范圍、存放款業務、利率高低、紅利分配與公積金提取使用等方面。
近代中國由于匱乏平民儲蓄機關,致使中下層勞動人民飽受高利貸的盤剝,甚至出現貧苦百姓告貸無門的現象,“勞動界之經濟,其困苦可謂達于極點,終日仆仆,其得不過衣食僅足,稍有盈余,亦必以為數無幾,且不得儲蓄之機關,必隨時破費之,其中亦有簡衣縮食,以儲蓄這,然又不得其法,往往由深藏地下,始金錢流通之本性這,亦有以其金錢盤剝利息慘無人道者,是以貧乏者一遇急需,唯有典衣質物,貧者衣物本無多,典質盡,勢必束手無策,即有信用稍佳,可設法借貸,亦必為富者高其子金,以盤剝之。其結果必致告貸者更形窮乏甚矣。中流社會以下之疾苦也。”
面對這種狀況,自20世紀初傳入中國的近代合作金融和信用合作思想,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得到較為系統的引進介紹和推廣宣傳,知識分子群體中的有識之士開始逐漸覺醒并認識到,當時的政府所采用的經濟政策和金融制度均無益于普通百姓,并由此萌發出設立平民銀行使平民也可以獲得融資便利,從而在生產、流通、消費等各方面實現自行結合和自助互助的合作金融思想。
1919年8月,朱進之發表《促國民自設平民銀行》,最早提倡設立平民銀行,并陳列五點理由:(1)平民銀行放款,往往不以何項資產為抵,而惟以個人信用為保證;(2)城鄉之民聚族而居,種性相同感情亦協,相知有素相信亦深,有一定信用基礎;(3)小產業者,忠信篤實勤于所事,與仕宦狡偽欺詐不屑生產作業者有霄壤之殊;(4)國民素以節儉為美德,惜其僅有儲蓄之能力而無儲蓄之機關,遠鄉僻壤之民,往往有藏銀于地者,一旦身死,則其所藏銀亦往往有終古埋沒,而不復流通用于世;(5)國民向能自存自衛,與政府之關系極疏,今日且以深知政府之不可恃。他明確指出“平民銀行為國民切身利害之問題,安可不本其自動自治之精神,以解決之者。”
二、國民合作儲蓄銀行的成立發展
國民合作儲蓄銀行成立于1919年10月22日,由薛仙舟和部分復旦大學師生共同創辦,是中國近代第一家信用合作組織。國民合作儲蓄銀行目的宗旨在于,“基于會員自助與互助之精神而成立,所以謀平民金融之潤澤也。”根據銀行章程,其宗旨為:“(1)提倡合作主義;(2)為各存戶保留儲金放出之所得全部分之利息;(3)資助小本營業;(4)發展民眾經濟;(5)鼓勵國民儲蓄。”銀行營業之初,由于開創伊始信用未立,實收資本不足千元,為節省經費起見地址設于江灣復旦大學校內,分行設于徐家匯復旦中學校內,銀行職員由復旦商科學生義務擔任。第一年營業狀況非常冷淡,結算盈余僅為352元。后經薛仙舟等人堅持“輔助平民事業、資助合作事業”的不懈努力下,國民合作儲蓄銀行的經營才逐漸穩定并獲得迅速發展,根據截止1921年3月的第三期營業報告統計,實收資本增至4701元,存款增至19065元,放款增至11590元,盈利增至1012元,股本紅利由一厘增至三厘。至1921年7月,國民合作儲蓄銀行制定擴充計劃,積極準備推廣范圍和擴充營業,計劃將資本總額擴大到十萬元,行址準備遷往上海市場,“茍能積極進行,擴而充之,成績必大有可觀;其造福邦家,裨益社會,寧可限量;實可稱謂今日救國救民之唯一善法,亦發展我國合作事業之一線曙光,前途希望,殊無窮盡。”但是由于頻繁戰亂,其擴充計劃未能如期實現。
1927年,創始人薛仙舟去世后,國民合作儲蓄銀行開始逐漸沒落,“薛氏逝世,該行失一保姆,后繼者不能光大其業,以致行務中落,基礎動搖。今則之為一學生實習之普通學校儲蓄銀行矣。”而且隨著后來營業狀況的逐漸停滯,銀行的存放款數額也不斷下降并且營業愈發難以維持,國民合作儲蓄銀行最終于1930年被迫停辦。
三、平民金融機關的特色彰顯
國民合作儲蓄銀行作為近代中國第一家信用合作組織,“基于會員自助與互助之精神而成立,所以謀平民金融之潤澤也”,始終秉承“提倡合作主義、發展民眾經濟、輔助小本經營、鼓勵同胞儲蓄”的理念。其平民金融機關的特色主要體現在存款、貸款、經營管理和收益分配等四個方面:
第一,存款業務。國民合作儲蓄銀行為平民創造便捷的儲蓄渠道。銀行的自有資本,主要來自發行的記名股票。股東的身份大多數是學生、教員、工人等平民,其中所占股數學生約為30%、教員約為30%、工人約為20%、商人約為10%,其余10%為學校和新聞記者等。銀行股票的股本額很小,無論任何人均有成為股東的機會,并且還可以分期繳納以減輕負擔,“本行以合作為宗旨,所以股本每股股額,以愈小愈為合宜。總要使小工仆役、勞動者都有入股做股東的機會。本行每股定額五元,可以分期繳納,即每次繳銀一元即可”。銀行的存款,以吸收零散資金并就近存入為主,為鼓勵平民勤儉扶持,因此制定很低的起存標準,規定活期1元起存,定期50元起存,即使期限較長的大額存單也不過100元起存。存款的吸收方法也與普通銀行不同,僅面向合作社內部成員開放,“普通銀行之吸收存款也,為公眾的;銀行方面但知收其款項,并不論存著何人,更不限于股東,是更不待言也;合作銀行則不然,其存款也限在合作社的社員,非合作社社員及合作社貯金加入預約者外,則不得收受之也”。
第二,貸款業務。國民合作儲蓄銀行為平民提供珍貴的融資機會,從而規避高利貸的荼毒和戕害。普通銀行出于盈利或規避風險目的,在放款時偏重對物信用,只肯為資產狀況良好者提供融資,而一般普通平民因為缺乏充足的資產作為擔保,“小商工業者及所得菲薄者,因匱乏實物的擔保,縱有企業與償還之能力,但絕無從以得融通,發展難期,唯有固窮而已”,往往陷于告貸無門的窘境,“因資產與信用不充分,縱使愿認重息”,甚至會陷入高利貸陷阱之中,“終至吮盡其膏血而后已。”作為平民金融機關,國民合作儲蓄銀行旨在幫助平民互濟緩急,“從平民搜集所得之資金,復以融通于平民”;因此銀行所提供的小額低利信用貸款,放款對象主要是工人、小商人等一般經營合作事業者,放款利率低至一分左右,放款門檻低至最少五元即可貸出,“對于少數放款保人可靠者,概與通融信用放款。借款的人多半是小本營業的商人,款數多至一百元少至五元均可借出。”此外,缺乏財產保證的平民在亟需資金融通時無需擔保即可獲得信用貸款,“可不必實物的抵押,即得相當之融通,蓋實行信用放款或保證放款者也”。
第三,經營管理。國民合作儲蓄銀行充分彰顯合作精神,“注重道德的或人格上的訓練,而不尚金錢的結合”。在經營方面,堅持以穩固為主而不得貪圖厚利的原則,規定存款總數不得超過實收股本的10倍,且每戶借款不得超過股本20%,“普通銀行之不加限制也,其目的重在營業,合作銀行之必加限制也,其目的在以社員之資金,興辦社員自身之事業而已。”在管理方面,采用民主制度,股東不論股本多少每人只有一票投票權,“股東會議投票時,不以各人所占股票額數之多寡為比例,每人一律只有一權。其決議案以得到會股東半數之通過為合法。”在信用調查方面,偏重對于借款人的品行方面的考量,為使一般中產以下的平民都能獲得資金融通,在進行放款調查時注重綜合考量其品行、家庭、儲蓄、資產等四項標準,其中最為重要的當屬品行,包含勤儉、誠實、易用、嗜好等內容,品行權重最高達到50%,而資產一項的權重僅為10%。
第四,收益分配。國民合作儲蓄銀行特別兼顧儲戶利益,“以期從借主所收得利息之利益,仍以其一部分歸之于借主之手,此實合作銀行之特色也。”參與紅利分配時,不僅股東可以收回全部份的利息,即便儲戶也可以按存款的多少與期限的長短分的特別紅利,“非但股東可以拿到紅利,就是存戶也可以按照存款數目的多少、期限的久暫,享到這種權利。因為這個銀行不是股東獨有的銀行,而是股東和存戶共有的銀行”。銀行在分配盈利時,首先提出20%充作公積金,然后另撥20%用于發展平民教育事業的經費,再次將其余部分均分給儲戶,最后股東實際只能得到很小一部分,這種做法盡可能地兼顧了儲戶的利益。
然而,國民合作儲蓄銀行所提出的“解放平民經濟”雖然高尚,也能夠充分體現平民金融機關特色,“補助小本農業,提倡合作主義,鼓勵同胞儲蓄,解放平民經濟為宗旨,吸引工農及小私有者存款、入股,共事銀行利益,以期完成個人經濟上的獨立平等與自由。”但是,在實際營業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其業務對象過于狹窄的問題,因為其儲戶多以復旦教職員工和學生為主,工人儲戶數量很少,農民和小本經營者儲戶則基本沒有,再者由于對貸款條件設置的種種限制,使得補助小本營業的實際效果也極為有限,因此所謂“解放平民經濟”的預期其實遠未真正實現。
四、小結
國民合作儲蓄銀行的存續時間雖然不長,但是它因應近代中國發展合作金融事業的迫切需要,對全國其他地區起到了積極示范作用,“我國合作事業,該行實其濫觴。其本身雖未見成功,而合作事業之波浪因該行之提倡而普及全國,不可謂菲幸事也。”此后,諸如華洋義賑會等各類信用合作組織,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地接連涌現。
但是,在戰亂頻繁和社會動蕩的近代中國,合作金融事業的成長環境始終遭受嚴重的破壞,致使幾乎所有對早期合作金融事業的寶貴探索和不懈嘗試,都以失敗而落下帷幕。可見合作金融事業如果要得到真正的發展,必須要有良好穩定的社會經濟環境作為基礎,遺憾的是在近代中國不僅沒有改善,反而每況愈下的社會大環境中,顯然無法滿足這一點。但是,國民合作儲蓄銀行作為近代中國的第一家信用合作組織,在提倡國貨、幫助儲蓄、增進勞動、發展互助、改良社會和增進信用等方面所做出的開拓性貢獻,依然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