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麗宏
摘 要:2022年高考全國乙卷文綜歷史試題命制注重與新高考對接,重點考查歷史學科的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和核心價值,緊扣時代脈搏,凸顯“五育并舉”,既符合新課程、新高考改革的基本要求,又體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文章通過解析2022年高考全國乙卷文綜歷史試題,在深入領會高考命題立意的基礎上,反思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以期改進高中歷史教學,有效實現教考銜接,深入推進新課程改革。
關鍵詞:2022年高考;文綜歷史;試題特點;教學啟示
2022年全國乙卷文科綜合的歷史試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積極發揮歷史學科的育人導向作用,加強對黨史和國史的深入考查,很好地詮釋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與人才選拔的有機結合,在啟智潤思中固本強基。
一、2022年高考全國乙卷歷史學科試題整體解析
2022年全國高考乙卷文綜歷史試題遵循高考評價體系和歷史學科課程標準,試卷風格結構、題型題量、考試難度均相對穩定。
1.深化基礎性,突出思維品質考查
試題整體嚴格依據課程標準,堅持對標課本,深化基礎性,學生在扎實掌握所學知識的基礎上,需增強對歷史概念和歷史規律的深入理解,做到史學知識的融會貫通,才能得出正確結論。例如第26題“通判”職能與設置目的一題,意在考查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變化與中央集權的強化,這一題目的創設,強化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學生需要深入理解“通判”的內涵和外延,既要弄清“通判”設置的職能定位,又要深入理解“通判”設置的時代需求,學生需要在“知其然”的基礎上“知其所以然”,才能作出正確判斷,這個命題在深化基礎知識考查的同時,重在考查學生的全面思維品質。
第41題考查二戰后中日兩國的技術引進和新中國建國初期科技發展情況,這是一道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綜合性試題,學生需要在掌握新中國成立后的經濟發展與科學技術、二戰后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等相關歷史知識的同時,運用唯物史觀對中日兩國的技術引進進行科學地分析與比較,認識科技發展要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這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該題在考查學科素養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黨史觀,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堅定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2.增加開放度,突出綜合素質考查
歷史學科的開放性試題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甄別與考查,學生需要在深入理解試題情境的基礎上,自主選擇答題視角,運用試題材料及所學知識組織答題語言,得出科學結論。
第42題延續開放性試題,通過選取《后漢書》等史籍中關于東漢良吏與老虎相關的史事記載,要求學生自選角度發現問題,得出結論并作出科學合理解釋[1]。這一試題對應統編版教材選修部分的《史料研讀》,所給材料主題聚焦,設問形式新穎,涉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國家治理的相關知識。該題命制提高了開放度,試題整體呈現出材料開放、思路開放和答案不唯一的特點,要求學生在自主選取史料的基礎上,選定答題角度,結合史料體會歷史意蘊,得出基本結論后才能作答,意在考查學生對歷史史料的科學甄別與深入理解能力,學生需要在深度解析史料的過程中,研判史料價值,提煉歷史觀點,形成歷史論述,表達歷史意蘊,這是對學生歷史綜合學習能力的考查,也可以更大程度上將學生的歷史思維建構清晰表達出來,是一個有價值有區分度的試題。
3.情境化生活化,緊扣時代脈搏
試題更加注重情境創設,故事化、生活化的氛圍,讓學生在感知史實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緊扣時代脈搏,注重對國史、黨史和中華傳統文化的考查,弘揚知史愛黨,學史明志。第25題以唐宋書法藝術為背景,狂放不羈的草書和注重法度的楷書均體現了盛唐氣象,該題設計意在弘揚道德情操,培養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第29題考查五四運動后新文化運動思想轉向問題,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在解題過程中學生需明確從向西方學習到以俄為師,歷史和現實都一再證明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進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為什么行”,幫助學生增進理論自信。
二、2022年高考試題對歷史學科的教學啟示
縱觀2022年全國乙卷文綜歷史試題,生活化、情境化是突出特點,這樣的命題立意為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深入解讀課程標準和高考評價體系,正確把握教考方向,才能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1.把握方向,明確要義
研究標準,明確方向。教師要加強對課程標準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深入學習,通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把握學科教學主線,明確高考考什么,為什么考和怎么考,歷史學科考查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考查學科素養和學習潛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與素養,引導其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2]。
轉變觀念,科學施教。從考試命題看,高考試題已經不僅僅是知識考查,而是更加注重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在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甄別與選拔功能。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需要教師摒棄傳統觀念,從關注“教”的技巧與教學實施向關注“學”的品質和素養落實轉變,課堂應該成為學生自我發展和思維建設的場所,帶著問題進課堂,在解決問題中走出教室,學生在互動與思考中成長進步,這樣的教學才是適應新課程改革的教學。
2.夯實基礎,提高能力
主題與話題——必備知識扎實到位。歷史學科的基礎指的是歷史必備知識,既包括具體史實,也包括規律性的認識,歷史線索和階段特征。在“雙新”背景下的歷史教學,更要注重基礎落實和思維培養,在教學中要注重找準“主題與話題”?!爸黝}”即在課標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資源整合與提煉,形成教學主題,圍繞主題開展教學,建構知識體系;“話題”即結合主題組織話題式教學,聚焦學習主題,把握歷史脈絡,掌握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幫助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認識歷史,過好知識關、邏輯關、方法關和結構關。
自學與合作——綜合能力培養到位。歷史學科開放性試題重在考查學生的思維力和理解力,學生需要多角度分析問題,更大程度上要求學生拓寬思維,這也給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學過程要成為學生學習探索的過程,教師需要轉變教學觀念,在結構化設計和問題化組織中,采取任務驅動、問題探究、成果分享等方式,通過學生自學、合作學習、交流分享,進行知識的建構、拓展和知識運用,學生在主動學習中感悟歷史發展的趨勢與規律,把握歷史發展脈絡,實現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品質。從歷年高考試題命題立意看,通過新觀念的引入、新材料的使用、新情境的設置、新問題的提出,來考查學生的基本知識、基本能力,進一步強調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用教材做素材,注重教學內容的拓展延伸,強化歷史學科思維的訓練力度,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力。
3.對話分享,鑄魂育人
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有著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博大精深的理論基礎,歷史教學在培育家國情懷方面責無旁貸。2022年全國乙卷的歷史學科試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積極發揮以史育人的導向作用,加強了對黨史和新中國史的深入考查。因此,歷史教學的每一節課都應該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航標,教師需要進行深入的教學研究,進行有效的活動設計,通過主題活動的對話,學習成果分享等方式,讓學生在自我學習中體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源遠流長,感悟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道路的心路歷程,交流分享歷史學習的心得體會,幫助學生體悟和感受學史明智,潤物無聲地建設學生的精神世界。
綜上,試題解析是為了更好地改進教學,在深入理解2022年全國乙卷歷史試卷命題立意的同時,教師仍需不斷提升教育智慧和專業學養,在自我提升與發展中適應新時代的新要求,帶領學生在歷史學習的路上收獲成長,成就幸福的職業生活。
參考文獻:
[1]楊颯.文科綜合全國卷:注重思想價值引領[N].光明日報,2022-6-9(08).
[2]陳國華.關于歷史試題命制的若干思考[J].中學教學參考,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