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詩旖 趙玉琢

摘 要:西方水彩畫傳入我國,最早可以追溯至1715年意大利畫家郎世寧來華,上海土山灣畫館的成立也促進了水彩畫在中國的傳播。在中國幾千年深厚歷史文化的熏陶下,水彩畫極富中國化、民族化等特征。在現代藝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中,基于傳統繪畫手法及新型材料,水彩畫的繪畫語言日益豐富,不僅將水彩畫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也使得現代藝術不斷展現出新面貌。因此,分析中國當代水彩畫材料的應用,探討水彩畫材料的表現語言和審美特征,以更好地促進中國當代水彩畫發展。
關鍵詞:中國當代水彩畫;表現語言;色彩
水彩畫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一定的創作規律,創作者既可以直接表現自然事物的美好,也可以間接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表現畫作背后的精神世界。創作者靈活地運用綜合材料,不僅能夠使水彩畫作品具有開放性、自由性,而且能夠將自身的審美趣味、創作技巧巧妙地通過繪畫作品表現出來,符合當代新水彩畫創作理念。水彩畫具有水色交融、靈動明快等特征,與其他繪畫藝術形式一樣,語言表達手段應該是豐富多樣的,而不應在表現題材及表現技法方面有過多的限制。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材料已無法達到創作者想要表達的畫面效果,而各式各樣的材料組合能夠豐富和增強畫面的表現力與視覺沖擊力。梁秋亮認為:“運用新材料繪制出來的水彩畫,其所擁有的特殊趣味、豐富色彩、個性表達是傳統水彩畫法無法達到的。”材料本身的審美特征也是避免藝術作品表現形式單一的重要因素,新材料的使用無疑是藝術創新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在水彩畫創作中,創作者應以畫面效果為前提,綜合使用繪畫材料和繪畫技法,豐富水彩畫的表現形式,使作品更加富有表現力和創造力。
一、媒介材料的拓展應用
在西方繪畫藝術中,媒介劑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有著多種性質和用途。使用水彩媒介劑改變水的表面張力,進而能夠控制顏料的流動,從而達到預期效果。隨著時代的發展及水彩畫風格的不斷變化,藝術家在當代水彩藝術創作中使用的技法和材料也出現了巨大的變化,繪畫風格也變得更加多樣化。
在《四川峨嵋》中,水彩藝術家李鐵夫利用宣紙的獨特性質,將中國的書法藝術巧妙地運用在對松樹的刻畫上,筆法遒勁有力,營造出了溫潤的光影效果,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元素,具備良好的肌理效果。這幅作品具有傳統水墨畫的美感,具有和諧而豐富的色彩,高雅中充溢著生活的真實感,氤氳濃重,氣魄雄渾。李鐵夫在中國傳統水墨領域也進行了大膽而有成效的探索,尤其是鷹、虎等題材的水墨作品,均集中體現出他的耿直性格,表現出了他關心國家命運的責任感。水彩畫家王肇民在《畫語拾零》中提出了改良紙張的方法:“水彩畫紙,可以先涂粉底,干了之后再用,其好處是:(一)紙不變色,就可以使色不變色;(二)色彩的效果格外鮮明;(三)畫時再用粉,數十年后不至于使有粉和無粉之間的色彩不協和。但就紙不變一條而論,其好處極大,是個水彩畫有史以來想解決而未解決的問題,其功效是不可忽視的。”正是因為藝術家敢于運用新材料,使得畫面色彩格外鮮明,具有更加強烈的視覺效果,提高了水彩畫的藝術表現力,開創了水彩畫的新畫風。隨著科技的發展,在開展水彩畫創作的過程中,創作者可以通過在水彩畫紙上鋪水、事先作好底色及油底的方式來達到水油分離的效果,利用刷膠來改變顏料的特性,利用打蠟來改變水彩畫的呈現效果,增添畫面美感,并利用油畫棒刮擦來豐富畫面肌理。
要想改變媒介的上色效果,可以采取兩種方式。第一,改變上色方式。在水彩畫創作中,主要的媒介就是水,而當水與顏料調和之后滴到畫紙上時,由于重力而四處流動的顏料就會均勻散開,當顏料干燥之后就會在紙上形成美麗又獨特的紋理。在后期作畫過程中,創作者無法進行隨意修改或變動,而正是這種“一次性創作”的方式使得水彩畫具備清新、透明的獨特效果。第二,改變水彩調和劑。上色方式的改變及水彩調和劑的更換均可以實現媒介上色效果的改變。此外,創作者還可以使用蛋清、合成膠水、樹膠等質地比較黏稠的材料來改變水彩顏料的透明感,甚至可以購買市面上比較常見的增稠劑、潤色液以及油畫中所使用的牛膽汁等材料來提升水彩畫的表現力。隨著科技的發展,媒介材料也變得更加多樣化,比如粗鹽、木炭粉、沙粒、立德粉、木漿紙、金銀粉、銅粉。創作者還可以使用紙膠帶或涂改液來對畫面中的局部進行遮擋或者覆蓋,從而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使一些水彩顏料的滲透性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此外,創作者還可以使用丙烯顏料、彩鉛、油畫棒等材料進行一些特殊處理。對于一些當代藝術家而言,他們在水彩畫創作中還會使用牙簽、滾筒刷、破碎編織袋、漁網等工具來進行刮擦、拼接,甚至是打磨,從而展現出較為特殊的肌理效果。
二、技法的靈活運用
受當代中西方文化藝術的持續影響,為了讓水彩畫的整體表現力得到顯著提升,越來越多的水彩藝術家在創作中運用了綜合材料,注重將新的綜合材料運用在藝術表現形式的創新及再造上,比如在水彩畫作品《痕跡》中,藝術家劉剛主要在亞麻布上利用廢舊銅絲等綜合材料來開展創作,表現出了強烈的美感。而如今,越來越多的新型材料被應用在水彩畫創作中,使得原本單一的畫面變得鮮亮明快,水彩韻味更加突出。通過綜合運用各種工具和新型材料,水彩畫的藝術語言和肌理效果變得更加豐富和突出。在國內,出現了眾多使用綜合材料來完成水彩藝術創作的藝術家,比如周剛、龍虎、陳海寧、黃增炎、楊培江等,他們在傳統水彩人物畫的基礎上,拓展了材料語言的運用,超越了傳統,推陳出新,使得當今水彩人物畫的表現技法更加豐富。
從技法的角度來看,合理地運用繪畫技法能使水彩畫具有獨特的韻味和審美情趣,從而給人帶來一種靈動的感覺。水彩畫的上色技法主要有五種。第一,滲化法。滲化法是水彩畫中的一種基本方法,可用于表現云或者草叢,其操作步驟為:首先,使用大號板刷刷足水分;其次,待顏料溶解后,以類似于點涂的方式將顏料滴落在畫紙上;再次,觀察展色程度,繼續點涂顏料;最后,放置一段時間,等顏料干透后,重復涂色,直到出現預期效果。色彩的展開方式會受到紙的特性或顏料重量的影響,并且展開方向比較隨機。第二,疊色法。顧名思義,疊色法就是將顏色與顏色進行反復疊加。在水彩畫創作中,有時即使顏色相同,如果疊加的順序不同,也有可能表現出不同的色彩效果,同時運用疊色法可以使物體的形狀、光線區別、大小對比等更加突出。第三,漸變法。漸變法是一種重要的水彩畫技法,漸變效果的關鍵是水分的含量,水分過多或者過少都不能表現出最佳效果。創作者可以在畫面中利用顏色與水漸變、顏色與顏色漸變的方法來表現出不同的效果。第四,濕破濕畫法。濕破濕畫法是水彩畫中的一種基本技法,可以用于表現茂盛的葉子和植物的根莖,使水彩畫面更加具有透氣性。在水彩畫創作中,創作者首先可以大量的水分涂出將要著色的形態,再在相應的區域運筆涂顏料,最后顏料慢慢擴散,逐漸顯現出涂了水的區域的形狀。在畫面中水分還未干時,用水彩筆將預先設計好的色彩進行疊加,涂覆另一種顏料,可以將畫面中的物體形態塑造得更加清晰。第五,干擦畫法。干擦畫法是利用畫紙的凹凸表面,用含水量較少的筆觸作畫,多用于表現光的反射或質感,以及動物的毛、小草等對象。同時,干擦畫法還比較適宜表現表面粗糙、肌理感強和質地豐富的物體,如果整幅畫都運用此法,則會形成獨特的畫面美感和視覺沖擊力,能讓水彩畫創作更加具有趣味性。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在水彩畫創作中,材料的使用變得越來越普遍,一些有著獨特性能的新型材料使當代水彩畫具備了較強的畫面表現力。因此,創作者應熟練地掌握不同材料的特性,充分發揮其特殊效果,以增強水彩畫作品的藝術性和感染力。比如,陳海寧在他的水彩畫作品《和諧的記憶》中,就充分地將油性材料作為媒介,利用油脂與水不相溶的特性,在畫面中呈現出了清晰、具有流動感的紋理,從而使靜物有了動態美。在陳海寧看來:“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畫。”他注重挖掘日常生活中的詩意,運用特殊的繪畫技法,以簡樸和諧的畫面傳遞著豐厚的生活底蘊和精神內涵,同時也向人們展現了掩藏在平凡事物背后不一樣的美。1999年,陳海寧憑借作品《和諧的記憶》獲得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金獎。在某種程度上而言,綜合材料的運用,不僅提高了水彩畫作品的表現力,而且拓寬了水彩藝術的發展空間。
三、藝術語言的融合發展
在傳統繪畫中,材料只能作為媒介,無法進入作品的創作,直至20世紀末,材料語言成為繪畫的主體語言之一,在繪畫中的地位逐步上升,與色彩語言、造型語言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材料的介入不僅能增強水彩畫的表現力,改變傳統繪畫模式,而且能傳達創作者的思想與情感。依托新型材料,水彩畫在現代藝術領域中有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相較于高成本、繪畫工具復雜多樣的油畫而言,水彩畫的制作成本更低,創作方法更為簡易,受到了廣大藝術愛好者的喜愛,水彩畫也因此成為現代藝術類別中發展較為快速的一種藝術。同時,水彩畫具有兼容性、普適性等特點,色彩通透明快,能體現出遼闊、唯美的意境,筆法蒼勁利落,能讓畫面中的物體更具體積感。融合了油畫和國畫特點的水彩畫在一定程度上為當代藝術家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創作空間,其豐富的繪畫語言也能夠促進藝術家對于生活及事物的態度或立場的表達,并在多種文化元素的融合下有了多元化的表現形式。
長期以來,藝術家都將水作為水彩畫創作的主要介質,用水調和水彩顏料來對物體進行塑造,水、色在畫家的筆下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形成了一幅幅精美的水彩作品。以林風眠的水彩畫作品《油燈花果》(圖1)為例,從構圖形式上來看,林風眠利用墻線、窗棱線及桌面的裝飾線條將整幅畫面分割成幾個大小不等的矩形,其間安排一盆豎長、開著白花的仙人掌和盛著淡黃色水果的瓷盤,右邊窗臺上放著不甚顯眼的油燈,白花與果盤的亮色使畫面活躍起來,且打破了橫豎線分割畫面的機械感,其結構緊湊、嚴密,給人以均衡和富有變化的形式美感。同時,林風眠還在畫面中加入了中國特有的墨色,在汲水的宣紙上,以透明色和墨調和的顏色,用板刷熟練地畫出背景,以不透明的水粉顏料和豐富的筆法來描繪花果,使之更加鮮亮,富有厚度和凝重感,賦予了這幅作品更深層次的美感,將國畫語言與西方的水彩語言相融合,提升了作品的表現力。在水彩畫創作中,藝術家還需借鑒不同的藝術形式,不斷提高自身的水彩畫創作水平,強化水彩畫創作技法,將自身的情感準確、全面而深刻地表達出來。
四、結語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新型材料不斷出現,豐富了水彩畫的表現形式。一些有著現代科技元素的材料和媒介也被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運用在水彩畫創作中,既使水彩畫有了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也使得水彩畫的創作技法更加豐富。將彩墨技術(彩色噴墨法)運用在水彩畫創作中、將干畫法和濕畫法重疊運用(干濕層疊法)等,可以使水彩畫家的筆法更加遒勁有力,使作品極富韻味,突出畫面的美感和色彩的多變性。因此,創作者可以運用生活中的材料開展水彩畫創作,將西方的水彩藝術與中國的文化傳統相結合,合理運用宣紙、絲絹、水墨等材料,借助切割、沖撞、融滲、拼接等技法,使作品兼具西方油畫藝術特色和中國畫的神韻。
參考文獻:
[1]袁振藻.中國水彩畫史[M].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0.
[2]王維新.水彩的藝術表現[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3]蔣躍.中國當代水彩畫研究:東西方繪畫的交融[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4]孔新苗.中西繪畫比較[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5.
[5]王肇民.畫語拾零[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83.
[6]黃亞奇.水性材料繪畫表現[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
黃詩旖,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水彩畫。
趙玉琢(通訊作者),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水彩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