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彥岑 陶雄軍


摘 要:廣西南寧市老口村那告坡田漢舊居對研究當地明清時期的村寨結構布局、居民的生活習俗,以及當時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從田漢舊居的歷史文脈、總體布局、建筑特點、建造材質這四個部分對田漢舊居進行分析研究,從而理清明清時期建筑的總體結構,對民居的建筑類型和功能空間關系進行梳理,為當代磚木結構建筑的創作提供借鑒,并對明清時期傳統木結構民居研究體系進行補充完善。
關鍵詞:田漢舊居;那告坡;民俗民居
一、田漢舊居的歷史文脈分析
(一)覃氏的由來及家族發展脈絡
談到田漢舊居不得不提到覃氏民居建筑群,覃氏為中華姓氏,源自于覃懷、譚姓[1]。在先秦時期,覃氏活動于河南地區,其主力由北方遷入南方,后歷經秦、漢、晉、南北朝,覃姓逐漸繁衍到了全國各地。宋朝時覃姓已經成為廣西的大姓,當時覃氏大約有8 000人,主要集中于廣西,形成了典型的南方姓氏。到了明朝,覃姓增加到48 000人左右,約占全國人口的0.05%。目前,廣西仍為主要分布區,覃姓人口約占全國覃姓總人口的62%。廣西南寧市西鄉塘石埠街道老口村那告坡是古代左右江匯合邕江后的第一個沿江古村落,在邕江水路運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是個很有嶺南風格的古村落。覃氏民居建筑群位于老口村那告坡,該建筑依山而建,背靠東管巷嶺,坐西向東。覃氏民居建筑群共有39棟保存較好的青磚清水墻,是硬山頂磚木結構的清代古建筑。據現場牌匾記載,該古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至嘉慶年間,最初為覃氏三兄弟考取功名后所建,在此之后的200多年里,后人不斷續建,形成現在的規模。
(二)田漢舊居發展脈絡
在民國時期,老口村那告坡曾是國民黨的喬板團團部駐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曾為土改工作隊及田漢、安娥、艾青、陸地等人的辦公場所。田漢舊居至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南方民居。土改時期,田漢就在此居住、辦公。2009年,南寧市文化局將老口村那告坡定為南寧市文物點。為了更好地保護和開發那告坡覃氏民居建筑群,南寧市批準在那告坡實施建設民俗民居示范項目,總投資100萬元。那告坡民俗民居建設主要包括田漢舊居、周邊舊民居、庭院等的修繕和保護工作。現已對田漢舊居的梁、柱、屋面、墻體、地面、門窗、圍墻、院落等部位進行翻修,讓這間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民居又重現了往日的風貌(圖1)。
二、田漢舊居的總體格局分析
(一)建筑整體格局
田漢舊居面闊三間,中間房由樓板隔成前后兩間。建筑通面寬9.64米,進深9.3米,總占地面積89.65平方米。該建筑為硬山頂,人字山墻,天然夯筑地基,磚木結構建筑[2](圖2)。外墻由青磚砌筑,內墻由純泥磚作為內襯[3]。田漢舊居主體建筑呈對稱關系分布于中軸線兩側,其他附屬庭院則布局靈活,增加了空間的趣味性。屋頂前檐挑出廊步,整個建筑共有兩個庭院,三扇門,一扇為進入庭院的正大門,一扇為進入中廳的大門,還有一扇為供后廳出入的小門。整個建筑空間主次分明,序列流暢。
(二)建筑功能劃分
整個建筑的功能空間劃分為中廳、后廳、覃耀唐居室、田漢居室和庭院(圖3)。正廳中間使用隔扇將空間分成前后兩個部分,正前方的中廳為會客廳(圖4),主要用于接待賓客,后方的后廳則為火塘,主要是用來做飯燒火。火塘在西南傳統民居中較為常見,一方面是為了滿足飲食需要,另一方面是為了取暖保溫[4]。火塘燃燒時產生的黑煙不僅可以去除室內的濕氣,使木結構建筑不易發生霉變,保持民居室內溫暖干燥,同時煙熏也有利于驅趕昆蟲,不易造成木結構空心化。覃耀唐居室(圖5)和田漢居室(圖6)分別位于正廳兩側,主要用來睡覺休息。每個房間都有兩扇門,分別通向中廳和后廳,整個房間內部的五扇門只保留了門框。共有兩扇窗,分別在覃耀唐居室和田漢居室。兩個庭院之間以臺階相連,其中一個庭院主要承擔過渡空間的功能,另一個庭院則更像是菜園。
三、田漢舊居的建筑特點
(一)外在造型特點
田漢舊居外形呈院落狀,坐北朝南,院落大門入口處位于院落的西面,建筑外表由青瓦砌成,整體莊重典雅,簡約又不失大氣。建筑房檐作為檐廊的突出部分,一方面可以在雨天為檐下人群遮風擋雨,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雨水沖刷腐蝕建筑。從設計方面看,不僅保持嚴謹科學的線條比例,而且符合視覺審美,是古代匠師智慧的結晶。建筑墻面的整體色彩呈低反射的灰色,這與廣西地處中國西南部,常年溫度較高,日照時間長有密切關系。當地居民為了避免過強的陽光反射,常使用青磚砌筑,保留其原本肌理和色彩,通常不另做表皮覆蓋處理[5]。整個建筑正立面有三個窗戶,分別位于正門的兩側和正門的正上方,窗戶長60厘米,寬68厘米,顯得格外的狹小,這與廣西沿海地區風大潮濕有關。整個建筑左右兩側對稱有雀替和通風口。田漢舊居使用泥土砌墻,砌墻的原料包括燃燒后的秸稈,有時也會將碎石子一起混入,目的是使墻體更為堅固。又因長期受東南方向臺風的影響,建筑大多朝南,在南北處開大窗,東西方向的山墻封閉,極少開門窗。
(二)營造結構
田漢舊居的屋頂形式主要為硬山頂,表現為人字形屋頂,頂面自上而下坡度逐漸減緩,這種坡面形式不僅有利于雨季排水,可以有效保護墻面不被雨水長期沖刷腐蝕,而且能減小夏季陽光射入房間內的面積,并在冬季保證屋內的采光[6]。古代人常在人字形屋頂傾斜的兩側砌筑與屋面等高的山墻,與其他形式的傳統建筑相比,這更能體現出建筑與自然的融合。明清時期的覃氏民居內部為木結構建筑,從建筑的結構來看,其與傳統的木結構相似,多以組裝、穿插為主[7]。
四、田漢舊居的建造材質分析
(一)墻體材質
早期的田漢舊居墻體的材料是由泥土與石子或焚燒后的秸稈相互混合而成的。后期人們對建筑的梁、柱、屋面、墻體、地面、門窗、圍墻、院落等部位進行翻修,因此現在我們看到的田漢舊居在材質上采用磚木混合結構[8],一方面有利于防火、防腐、防蟲,另一方面也實現了對承重結構的維護和加固。這不僅可以減少單個零件的損壞,而且也確保文物建筑得到了保護。
(二)天花材質
田漢舊居的屋頂采用陶瓦來建造,陶瓦作為中國古代使用最廣泛的瓦片之一,兼容性很好。內部的屋頂桁架、天花板、室內木制橫梁和木制組件使用油性的防腐材料處理,不僅可以保護木結構不被水分侵入,而且油溶性防腐劑本身也不易于揮發。同時,采用阻燃材料對木結構進行處理,阻燃材料的使用可以最大限度保證木質材料遇火不燃。但是,這種阻燃材料也有一個缺點——不防水,因此只適用于屋頂桁架、天花板、室內木制橫梁等位置相對比較高,觸碰不到水的構件。
(三)窗戶材質
窗戶在材質上采用木板和石磚相結合,內外相互疊加共兩層。建筑外圍的窗戶由相互疊加的石磚砌成,窗戶中間的圖案為“十”字鏤空形,四周拼接成“T”字形鏤空花紋,利于通風。建筑內部的窗戶采用的是木隔扇窗,中間還有一個開關推手,可以隨意開關窗戶。這不僅有利于防潮隔熱,也便于采光。
五、結語
廣西南寧市老口村那告坡田漢舊居展現了明清時期建筑的歷史風貌。文章從不同的角度對田漢舊居的建筑形制進行剖析和總結,不僅研究了明清時期傳統磚木結構典型的結構單元和功能空間,也介紹了我國明清時期磚木結構民居建筑的建筑材質與建筑特征。將從傳統民居建筑結構與空間關系中吸取的經驗,應用于現代磚木結構建筑創作中,對于促進現代民居建筑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保護好覃氏民居建筑群,對研究明清時期的村寨布局,傳統民居的變化發展,當時的社會生產、生活習俗等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覃圣敏.廣西覃氏祖源辨正[J].廣西民族研究,2007(3):142-155.
[2]王之怡.中國木結構民居的結構類型與空間特征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6.
[3]蘭天美.嶺南地區與江南地區建筑山墻藝術特征比較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13):103-105.
[4]李輝,羅明金.火塘在湘西苗族鄉土文化傳承保護中的作用探析[J].安徽建筑,2021(4):9-11.
[5]張盼,楊茂川.適宜技術下的蘇南民居界面形式與材質分析[J].山西建筑,2015(28):12-13.
[6]崔垠.硬山民居建筑的地域技術特色比較[D].上海:同濟大學,2007.
[7]劉艷艷.明清時期木結構建筑風格分析及其保護[J].林產工業,2020(2):85-87.
[8]莫賢發.廣西傳統村落與民居建筑研究評述[J].美術文獻,2018(4):131-134.
作者簡介:
孟彥岑,廣西藝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陶雄軍,碩士,廣西藝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教授,廣西藝術學院科研創作處處長。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