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晴 宋麗榮

摘 要:隨著北大荒的開發建設,北大荒美術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這一特殊時期培養了眾多杰出的北大荒藝術家,并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北大荒美術。北大荒美術的藝術風格極具個性,畫面淳樸自然、渾厚凝重,傳達出北大荒人不畏艱難、以苦為榮的樂觀精神,以及無私無畏、任勞任怨的奉獻精神。大部分北大荒美術作品的內容都是表現北大荒的自然環境、人們的日常勞作、當地的風俗禮節等等。以潘諾夫斯基圖像學理論為基礎,以北大荒美術為研究對象,解讀北大荒美術的審美特征,以及其所蘊藏的更深層次的藝術精神,并總結我國北大荒美術產生的社會影響及帶來的社會價值。
關鍵詞:圖像學;潘諾夫斯基;北大荒美術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年度項目“現實主義視域下北大荒美術圖像敘事研究”(21YSB137)階段性成果。
一、圖像學的概念
圖像學是現代藝術史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在19世紀下半葉,法國著名學者馬萊首次提出圖像學這一概念,而潘諾夫斯基是后來最有影響力的圖像學研究者之一。潘諾夫斯基把圖像學的研究分為前圖像志描述、圖像志分析及圖像學解釋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前圖像志描述,也就是對圖像的自然意義進行闡釋。通過對線條、色彩和體積等純粹的形式進行識別,確定一件藝術作品的主題。第二層是圖像志分析,是對圖像的深層次意義的發掘與闡釋,也就是對某一作品的特殊題材和畫面中的特殊形象的詮釋。第三層是圖像學解釋,它闡釋了作品更深層次的內涵,也就是其象征意義。它以藝術作品的內在意義與內容為闡釋對象,旨在揭示出作品的象征意義與其價值所在。圖像學既是認識圖像的途徑,又是闡釋作品背景的手段,還能更加鮮明地呈現出藝術作品中的客觀歷史面貌,使觀賞者從更多的角度認識藝術作品,進而打破藝術史料形式單一的現狀。圖像學也讓觀賞者更加深刻地了解圖像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作者對于圖像創作的藝術追求。
二、北大荒美術之圖像學視角解讀
(一)北大荒美術的概念
北大荒舊指中國黑龍江省北部在三江平原、黑龍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的廣大荒蕪地區。據史書記載,北大荒自古以來即為蠻荒之地,自然條件惡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國家對北大荒進行了有組織的開發。從1958年起,北大荒進入了大規模開發時期。為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成千上萬的轉業官兵、知識青年等懷著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豪情壯志來到北大荒。北大荒美術也在這片黑土地中被孕育出來,其創作主體包括轉業官兵、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轉業官兵的子女等等。北大荒美術的創作形式包括版畫、中國畫、連環畫、宣傳畫、書法、油畫等等。其中,版畫的藝術成就最高,也是北大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前圖像志描述——北大荒美術的表現題材
運用前圖像志描述的方法,分析北大荒美術作品中的形象及營造的氛圍,可以發現北大荒美術作品的內容題材主要包括展現北大荒純真的自然風光、重現北大荒生產勞動的場景、歌頌北大荒精神這三種。
例如,北大荒版畫學派的開創者和代表人物晁楣,在版畫作品《松谷》中采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刻畫出了雄鷹在蒼茫無邊的松樹山谷中自由翱翔的場景。作者采用靈動的線條,在視覺上給人以無限延伸和充滿張力之感,使得畫面凸顯出了北大荒的廣闊和生機。此外,馮法祀的《北大荒的金秋》、沈嘉蔚的《烏蘇里江岸的白樺與航標》(圖1)、張澤新的《小雪過后》、張路的《雨后》、賀友直的《江畔朝陽》等北大荒美術作品都描繪出了北大荒地區美麗的自然風光。
在北大荒美術作品中,描繪北大荒人的日常生活及勞動實踐場景的作品數不勝數。例如,張作良的版畫作品《接親》采用斜線構圖的方式,顏色以綠色為主,畫中女子所撐的紅傘使得畫面色彩更加鮮亮。作品描繪了人們在風和日麗的天氣中駕著馬車穿過田野去接親的歡快而又質樸的場景,展示了北大荒淳厚質樸的民俗風情。侯國良作品《北大荒的呼喚》是以國畫手法創作的連環畫,通過細膩的筆觸勾勒出了北大荒地區獨特的地域風貌和人們的生活日常。作品采用縱向構圖的方式,描繪了連綿不斷的山峰和遼闊的土地,還有人們在北大荒地區從事勞動的場景,展示出了濃郁的鄉土情懷。楊學成的作品《龍口奪糧》描繪的是1971年夏天的抗洪救糧的場面。此幅作品是2265 cm×697 cm的大型畫卷,運用了中國畫的寫意繪畫技法,主要采用黑白色調,描繪了數百名青年頭頂暴風雨、腳踩稀泥,在雷鳴電閃、大雨滂沱、洪水肆虐的環境中,奮力搶撈正在被浩浩蕩蕩的洪水沖走的麥捆的場景?!稌覃湀錾稀贰镀票遏~》《又是一個豐收年》《瑞雪年年》等作品,都是對北大荒勞動場景的直接再現,也再現了北大荒人在邊疆戰天斗地的英勇精神。
沈嘉蔚的油畫作品《初嘗完達雪》描繪了一位年長的戰士和一位青年戰士在被砍伐的樹干上休憩的場景。青年戰士手捧起一把潔白的雪,大口吃下以止渴,旁邊的年長的戰士抽著煙袋望向青年戰士,仿佛在回憶著自己年輕時也用雪來解渴的情景。沈嘉蔚油畫作品《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描繪了兩位年輕力壯的軍人在冰雪嚴寒的冬天站在哨樓上,迎著冉冉升起的太陽向遠方眺望的畫面。此幅作品的構圖突出了兩位戰士在畫面中的中心位置,巧妙地抓住了哨樓高聳挺立的特征,將觀者的視線引向畫面的底部,從而凸顯出了軍人強壯高大的形象。此幅作品的風格凝重、雄厚,體現出了北大荒人在寒冷艱苦的自然環境中恪盡職守的精神。大量北大荒時期的宣傳畫和連環畫都記錄了英雄事跡,彰顯了北大荒人偉大的精神。
(三)圖像志分析——北大荒美術的成因
北大荒美術不僅能夠反映真實的自然風光和生產生活場景,還具有獨特的社會意義。要想從更深層次理解北大荒美術,就需要從其特殊的歷史和社會背景、北大荒藝術家的生活經歷等多方面去分析北大荒美術的真正成因,其可以被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其一,特定的時代促成北大荒美術的形成。任何藝術的產生和發展都不能脫離一定的客觀規律,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環境的變化。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成千上萬的知識青年、轉業軍人及革命干部來到北疆這片荒涼的黑土地,開始了大規模的開墾活動。經過60余年一代又一代北大荒兒女的共同努力,曾經的“北大荒”變成了如今的“北大倉”。其二,北大荒地區特殊的地域風貌及風土人情為北大荒美術提供了創作源泉。北大荒素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的說法。這里地域遼闊,土地肥沃,濕地與森林資源豐富,又是冰雪的故鄉。不管是沒有開墾時的遼闊荒原,還是開墾建設后的穰穰滿家,都激起了北大荒藝術家們對北國風光的創作激情。其三,北大荒藝術家的自身經歷和藝術修養造就了北大荒美術的獨特性。北大荒文藝群體主要由轉業軍人和知識青年組成。其中,有一部分北大荒藝術家是專門從事文藝工作或就讀于美術院校的,有著扎實的美術基礎。例如,晁楣在來到北大荒墾區之前就從業于版畫創作,并且參加過第一屆全國版畫展和第一屆全軍美術作品展覽;張作良在來北大荒墾區之前,在《解放軍畫報》擔任美術編輯;徐楞曾經也擔任過志愿軍報社的美術編輯;楊凱生曾經在魯迅美術學院學習中國畫;郝伯義曾擔任長春電影制片廠的美術設計學員;尹瘦石曾經在江蘇省立宜興陶瓷職業學校學習陶藝和書法繪畫。此外,一部分北大荒美術創作者是業余畫家,他們沒有接受過專業的美術教育。但是他們將自己對勞動生活的熱情都融入了創作,為北大荒美術注入了新鮮血液。在目睹了荒地變糧倉這一激動人心的轉變后,畫家們更加有激情進行藝術創作,并能更加自覺主動地把藝術創作同生產任務結合起來。其四,北大荒美術的發展得益于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在開墾北大荒期間,相關領導指示,對于部隊轉業的專業文藝工作者,應鼓勵他們充分發揮自身特長,例如支持他們組建文工團、辦報刊、出畫報,用文藝宣傳來推動生產建設,鼓舞職工斗志。眾所周知的《北大荒文藝》《北大荒畫報》《農墾報》等美術刊物,都是在這一時期創辦的。
(四)圖像學解釋——北大荒美術傳達的精神內涵
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靈魂,任何一項偉大事業的成功都離不開精神力量的支持和推動。北大荒美術作品記錄了當時人們開墾北大荒的偉大壯舉,也傳達出歷久彌新的北大荒精神。北大荒美術產生于特定的東北自然環境中,充分體現了東北地區廣袤而荒蕪的特征。在過去的歷史中,北大荒是人跡罕至、野獸出沒的亙古荒原,也是寒冷、偏僻、荒蠻的代名詞。而正是這種特征激發了北大荒開拓者無限的生命力。因此,北大荒美術最突出的一個特征在于傳遞北大荒精神。例如,張作良在版畫作品《排障》中,通過對枯木殘枝的刻畫,渲染出環境的惡劣,從而反映出勞動的艱苦,體現出軍人在艱苦的環境中排除萬難的豪情壯志;晁楣版畫作品《第一道腳印》展現出了荒原的蒼茫,讓人感受到前路的艱難與漫長,體現出軍人在風雪天不畏嚴寒、堅持勘探北大荒的鋼鐵般的精神。表現北大荒人不畏艱難、以苦為榮的精神品質的美術作品數不勝數。由此可見,北大荒精神的核心是艱苦奮斗,而北大荒人的意志品格是勇于開拓。北大荒人在開墾時期展現出了勇往直前的進取精神、尊重科學的求實精神及積極探索的創新精神。例如,宣傳畫《我們要用雙手把荒地變成良田》《要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第一道腳印》等等,都是這種精神的真實寫照。北大荒精神的最高境界是無私奉獻,具體表現為無私無畏的獻身精神、任勞任怨的奉獻精神和不求索取的忘我精神。北大荒人將自己的畢生所學毫無保留地播撒于這片黑土地,為北大荒的科教文衛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艱苦的條件下,開拓者們仍愿意留在墾區,世世代代守護這片黑土地,無私地奉獻著他們的一切,正如沈嘉蔚的《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趙國經的《爸爸送我去邊疆》等作品展示的那樣。北大荒人胸懷全局、情系天下、勇于擔當、忠誠使命,并始終如一地將這些品質作為行為準則。北大荒美術再現了幾代北大荒人在艱苦的環境中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的歷史。北大荒藝術家們讓人們看到了北大荒人用青春、汗水、生命將過去的北大荒建成今天的北大倉的壯麗畫面。
三、結語
筆者借助潘諾夫斯基圖像學理論,從三個層次對北大荒藝術作品進行了闡釋。第一個層次為前圖像志描述,即把北大荒美術作品中直觀的東西直接傳遞給觀賞者。第二個層次為圖像志分析,即從時代背景、自然環境、藝術家個體、社會支持等方面探討北大荒美術形成的原因。第三個層次為圖像學解釋,即解讀北大荒美術作品蘊含的象征意義或精神。北大荒美術讓觀賞者回到那段逝去的時光,再現了幾代北大荒人青春的足跡。通過北大荒美術作品,人們也看到了北大荒這個千古荒涼之地在北大荒人的開拓下,日益顯出繁榮的景象。從初期的廣袤荒原,再到后來的層層麥浪和農作物大豐收的場景,北大荒美術作品所展現出的這種一日千里的變化令人鼓舞振奮。借助這些畫面,北大荒美術傳達出北大荒精神,即北大荒人不畏艱難、以苦為榮的樂觀精神,以及無私無畏、任勞任怨的奉獻精神。在弘揚北大荒精神方面,北大荒美術作品具有鮮明的形象性、教育性、審美性特征,充滿了感染力。北大荒美術能夠增強人們對于北大荒精神的了解與認同,對弘揚北大荒精神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孫嘉莉.淺談圖像學語言:讀潘洛夫斯基圖像學[J].數位時尚(新視覺藝術),2010(5):24.
[2]劉云飛.形式、主題與意義:潘諾夫斯基圖像學思想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9.
[3]薛涵文.圖像學在中國美術史研究中的應用[J].美與時代(中),2021(11):8-9.
[4]劉晉晉.圖像與符號[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21.
[5]米歇爾.圖像學:形象?文本?意識形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
[6]王洪波.北大荒版畫的成因探析[J].藝術研究,2008(3):139-140.
[7]劉路遙.砥志研思 感悟藝術:淺談侯國良的連環畫創作[J].美術觀察,2016(12):54-55.
[8]嚴豐.北大荒版畫風格演變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9]張清波.從《荒原春夜》到《第一道腳印》:試論1960年前后晁楣與北大荒版畫的“拓荒”[J].美術大觀,2021(6):108-110.
[10]鄧燦、孫勇才.北大荒文學藝術史[M].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
陳雨晴,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
宋麗榮(通訊作者),碩士,佳木斯大學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