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沫彤 王相生
摘 要:在各個學段的美術教學中,素描課程都是繪畫課程教學的基礎,對學生研究造型的基本法則和審美能力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結合美術教學現狀,分析如何在素描課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希望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美術教育;素描教學;審美能力
基金項目:本文系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新文科背景下綜合性大學設計學類專業協同育人范式研究”(GJB1422696)研究成果。
審美能力是指學生能夠評估事物之美的能力。素描課程是繪畫課程教學的基礎,對學生研究造型的基本法則和審美能力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在教學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美術教師應努力探索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審美觀察力、審美理解力和自主創造美的能力。本文旨在結合課程教學現狀,探究如何在素描課程中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以期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
一、素描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意義
“由木炭、鉛筆、鋼筆等,以線條來畫出物象明暗的單色畫,稱做素描。素描是一切繪畫的基礎,這是研究的過程中所必須經過的一個階段。”由此可見,素描是造型藝術的基礎,也是學生美術創作的基礎,如果沒有扎實的素描功底作為支撐,無論什么樣的藝術表現形式都是蒼白空洞的,經不起深入推敲的。把素描教學作為各個階段美術教育工作的重點之一,將會給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帶來較大的促進作用,所以美術教師在素描教學中應加大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力度,幫助學生在素描學習活動中發展認識美、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首先,通過素描教學,學生可在觀察物體的結構、質感以及光、空間環境的過程中學習素描的理論知識,培養自身的審美觀察力和比較能力,使自己以后在做事時變得更加有耐心和細心,同時也能為自身審美感知力的發展奠定基礎。其次,通過素描教學,學生能夠基本掌握素描中的透視原理,并通過自己的理解,繪畫出立體、寫實的物體,培養自身的造型能力和空間想象力,通過素描的方式大膽創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認識,發展自己的審美觀察力和創造美的能力。再次,通過讓學生學習素描的基本繪畫方法,以及對局部和整體間的關系進行把握,認識宏觀和微觀之間的轉變,學生能夠學會從多角度看待和思考問題,通過留心事物變化的各個階段,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思考問題,提升自身的審美理解力、綜合審美能力、綜合素質。最后,通過素描教學,學生能夠掌握素描的基本要素,即形體、結構、比例、透視、明暗關系等,提升對素描課程的興趣,且可以運用美術專業用語評析作品或者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識,形成良好的審美情趣,發展審美能力。由此可見,在美術素描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二、素描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存在的問題
(一)沒有認識到素描教學對于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學生學習美術的起點是素描,造型藝術的基礎亦是素描。素描教學是利用透視關系、光影明暗、環境空間等知識規律,結合點、線、面的相互搭配技巧,使學生形成科學的觀察方式,更好地呈現形體和結構。學生只有具備了扎實的素描功底,才能更好地為接下來的美術設計等進行造型方面的深入塑造。這個過程不僅能夠傳授給學生素描的基礎理論知識,還是對學生眼、手、腦的協調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應該給予素描教學足夠的重視,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參與素描教學活動,為學生今后的美術學習和審美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教育工作者要做好美術教育的宣傳工作,這樣能夠讓學生與家長認識到美術教育的重要性,激發學生進行美術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傳統重技藝的素描教學忽視了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在素描教學中,部分學生對素描的基本范疇及內涵認識不全面。就內涵而言,素描是一個歷史的范疇,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生變化。面對外延寬廣、內涵豐富的素描藝術,我們沒有理由將素描教學局限于某一種形式,限制學生創造能力以及人文精神的發展,而將教學納入“技術”范疇的這種現象在現在的教學中尤其值得注意。中國傳統美術教育中的藝術創作向來側重于某種程度的技能技巧訓練,即“手頭功夫”,而忽視了學生“頭腦中的想法”,從而導致學生技能的學習和其繪畫表現目的脫節。在傳統素描課程教學設計中,教師往往過于強調對學生造型能力的培養,即過于重視素描技巧的傳授,忽視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能力和促進學生個性思維的發展。
(三)重理論、輕實踐的素描教學模式沒有為審美能力的培養提供良好的環境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素描教學比較明顯的一個問題是重理論、輕實踐。美術是一門實踐性強的學科,素描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在講解理論知識后應進行示范講解,給予學生體驗與練習的時間,讓學生在實際創作中理解和掌握知識。在素描課程的安排上,教師可增加一些戶外寫生、參觀畫展等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習,在實踐中感受素描的魅力。
(四)單一的素描教學方法限制了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
教學方法主要是指為達到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活動中所采取的行為方式的總稱。在傳統素描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往往進行填鴨式的理論知識和技能灌輸,知識講授局限于教材,不能將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課程進行很好的結合,無法使學生的興趣得到長久的保持。久而久之,課堂教學就會變得枯燥無味,教學工作難以得到有效開展。部分地區高校的美術教師匱乏,專業性不強,教學時間較短,導致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很難將課程知識和學生的觀察感受與創作相結合,教學存在很大的弊端和局限性。
(五)刻板、固化的教學評價形式直接影響了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
評價標準的刻板化影響了學生審美感知力和審美創造力的發展。在教學評價中,教師往往是評判的標準,對于學生的創作情況往往會用絕對性的、固有的判斷標準來評判,這有可能導致具有創新性的作品不被認可。在這種環境下,學生作品中呈現出的個性化屬性被否定,使學生的自信心受到打擊,對美術學習的積極性降低,進而影響了其追求作品個性化表達與呈現的熱情以及審美能力的發展。
三、素描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
(一)創新素描教學理念,提高學生綜合審美能力
藝術創作活動與科學研究活動一樣,其根本活力來源于創新。沒有藝術創新,就沒有藝術創作本身,藝術實踐教學當然也如此。創新可以給實踐教學注入生機活力,使藝術教學不斷創新發展,不斷去適應當今時代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教學理念是教師教學認識的集中體現,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支撐,明確表達出教學理念對于教學活動的開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首先,在素描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素描基礎技能訓練,還應為學生講解清楚什么是素描,以及素描的起源、素描的技法種類、素描的分類、素描的工具等。其次,要重視對學生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審美和創作能力,傳遞出自己的情緒、情感、思想、觀念,進而深化對素描學習和美術學科的認知。再次,學生的發展應該是全面的發展,教師應將素描置于歷史的大環境下進行分析,并在一種廣闊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種類、技法以及情感表達方式的多樣性,不能僅僅將學科價值定位在本學科上,而應定位在培養一個全面發展的人的層面,充分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對美術的理解更加全面。因此,當前教師應創新素描教學理念,從注重技能訓練向注重培養學生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轉變,提高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
(二)采用多樣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審美理解力
美術學習可分為創作活動和欣賞活動兩大部分,美術創作更傾向于外化,可操作性較強,在素描教學中美術創作活動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首先,對于部分素描基礎薄弱的學生,由于他們對素描知識的理解并不充分,教師可以運用“傳遞—接受”式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比較快速地掌握更多素描知識。其次,在學習物體的基本形體結構、透視等基本規律時,可以運用探究式教學模式,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實踐逐漸探索出問題的答案。最后,在體驗與練習方面,可以運用合作式教學模式,通過小組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素描練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溝通能力。以上所列舉的教學模式可以結合多種教學方法進行使用,需要教師在教學模式上進行優化和調整,幾種教學模式之間也存在著交叉關系。教學模式是一座連接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橋梁,因此教師在開展素描教學時要靈活運用教學模式,根據素描教學的內容、現有的教學條件和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進行素描教學模式的優化調整,以體現出對學科特點的主動適應,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理解能力和綜合能力。
(三)改進素描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綜合審美能力
在素描教學中,要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首先,當學生剛接觸到素描領域時,需要從臨摹開始體驗和練習,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實現個性化發展,要讓學生認識到,臨摹不是目的,而是進行素描學習的一種手段。臨摹不僅是對技法的全盤模仿,而是通過臨摹一些優秀作品,學習作者的用筆技巧,提高自己的素描水平以及對材料的掌握能力。學生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不可一味地模仿,要勇于表達自己內心獨特的情感與感受。教師應通過引導,使學生理解臨摹作品是為了學習更多的素描繪畫手法以及加深對結構造型的理解,幫助學生發展個性,培養自身的創新能力和審美創造力。其次,要進行眼、手、腦的協調訓練,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察力和審美感知力。素描不僅僅是訓練手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對科學的藝術思維和觀察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結合自身的認識與理解,通過眼睛的觀察,用手在實踐中表達認識。在素描學習中,眼、手、腦的訓練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在素描教學中要將眼、手、腦的訓練結合起來,這對于提高學生的素描造型能力、審美觀察力和創造力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最后,要通過臨摹、寫生、默寫等促進學生空間想象力的發展,培養學生的綜合審美能力。在素描教學中,學生可通過臨摹、寫生與默寫三種手段獨立完成素描作品的繪制,同時也可將三者結合到一起進行創作。臨摹是對原作的一種模仿,寫生是通過觀察對物體進行表現,默寫是憑記憶與理解再現腦中的情景。教師要在學生創作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在臨摹、寫生、默寫的繪畫練習中滲透能夠鍛煉學生空間想象力的知識。在臨摹教學時,可選擇三維空間繪畫作品,這樣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素描結構的掌握,還可加強學生對三維空間的感知;在寫生教學時,從實物模型出發,運用素描透視關系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想象線與面繼續延伸之后的情形,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在默寫教學時,教師可用情境教學法,幫助學生再現情境,豐富想象力,訓練學生的記憶力、邏輯思維及空間想象力。
(四)開展合理的教學評價,提高學生審美觀察力和審美理解力
在素描教學中,要注重進行全方面、多角度的教學評價,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教學評價包括學生的自評、互評和教師的評價。首先,教學評價不僅僅是教師的評價,對學生的自評、互評也需要引起重視,學生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自評、互評的方式可以更完整地呈現出來。其次,素描教學評價不是為了給出分數和給學生成績分出等級,而是為了讓學生針對作品的表現進行反思。應從學生的審美觀察力和審美感知力角度進行評價,使學生對素描學習保持長久的興趣,為學生今后的素描學習提供有效的經驗積累。最后,教師也要對自己的教學評價進行反思,對表現突出的學生的素描作品進行適當的表揚,激發學生的創作積極性,用鼓勵的方式對表現效果較差的素描作品進行評價,切勿打擊學生學習素描的積極性。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及其作品,不可用固有的思維模式和刻板的教學評價方式給學生定性。教學評價并不意味著教學過程的結束,而是教師改進教學活動的開始,進行科學的教學評價,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察力和審美理解力。
四、結語
美術教育中的素描教學是提高學生美術綜合素質的有效手段,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突破口。教師要認識到素描教學對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不僅要注重技術教學,還要重視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素描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美術教學亦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教師在教學模式、方法和評價上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學生的興趣、學生的差異和自身的能力進行靈活運用和調整,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胡建軍.初中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途徑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0(3):122-123.
[2]陳肖敏.關于初中美術教學問題的探討[J].教師,2015(36):119-120.
[3]單德林.對于素描教學中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考[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5(1):117-118.
[4]段鵬.當代藝術融入中學美術教育的價值與教學模式初探[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8.
作者簡介:
董沫彤,佳木斯大學學科教學(美術)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教育。
王相生(通訊作者),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