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巖
摘 要:本文基于新高考改革視閾,從《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出發,以傳記閱讀教學為突破口,探尋語文課堂教學與高中生涯教育的融合路徑,進而實現學科學習與生涯發展的完美結合。從以下四方面切入:一是傳記閱讀中知道“我是誰”;二是傳記學習中明白“世界需要什么人”;三是傳記分析中懂得“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四是傳記積累中確定“我該怎么做”。通過深入認識“別人”來深刻觀照“自己”,在知識與能力的提升中得到成長。
關鍵詞:高中語文;傳記閱讀;生涯教育
高中生涯教育伴隨著課程改革,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走近學生,為新高考的推進發揮了基礎性作用,也為學生的人生發展起到了導向作用。隨著生涯教育走向深入,教師們越發感受到學科才是生涯教育的主陣地,學科課堂學習中融入生涯教育應該是新時代生涯教育探索的重要方向。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強調:加強語文課程內容與學生成長的聯系,引導學生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這段表述直接將語文課程與生涯教育聯系在了一起,突出其在生涯引領方面的重要作用。
傳記教學與生涯指導相融合,應該是一種很值得嘗試的突破口。人教版語文教材中有一本《中外人物傳記作品選讀》,這本書是選修教材,最適合作為融合課例文。“我們該如何設計自己的人生?”“從杰出人物和成功者那里吸取經驗,可能是最好的途徑。”序言里的這段話點出了傳記的生涯教育意義。將傳記故事中的主人公與現實職業、生活相結合,與自我相對照,找到生涯探索上的共通性和差異性,從他人的成敗中獲取經驗和力量,用“榜樣”的人生來指導自己的發展。文言文中的傳記閱讀也是如此,突破文本理解的障礙,也是生動的生涯教材。
—、傳記閱讀中知道“我是誰”
“自我認知”是開展生涯指導的前提。從建構主義來看,自我是一個不斷整合的建構過程,傳記可以通過感知人物形象,引導學生建構自我。
比如,在傳記《楊振寧:合璧中西科學文化的驕子》教學中,探討“楊振寧基于什么做出了怎樣的人生抉擇”,學生學習后得出結論,楊振寧人生中有兩個重要轉折點,一是在西南聯大時期從化學系轉入物理系,二是在芝加哥大學由實驗物理領域轉向理論物理領域,而做出的選擇都是從自身的各種因素出發。學生由此明白“我是誰”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只有了解自己的特長、能力,才能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楊振寧在幾個人生重要節點都選擇了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并加以努力,取得了人生的輝煌。可見,成功垂青的是能認清自己的人,要揚長避短,尊重現實。
沒有認清自己就會鑄成大錯。可以以《伶官傳序》中的莊宗為例。如果只給學生講君主寵信伶人的危害,這篇文章的生涯教育意義就會大打折扣。正確做法是帶領學生分析莊宗的前后變化。莊宗帶著父親的遺命,認清自己的使命“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歸矢告廟,可謂意氣風發。然而,成功以后便迷失自我,忘記了本心和初衷,不再有方向和理想,為所欲為,落得“不知所歸”的結局。從本質上來說,這并不是伶人的錯,而是莊宗自我定位的問題。從這個角度挖掘這篇文章,生涯指導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也可以輔助增加一些測試內容,如興趣島測試、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MBTI職業性格測試等,幫助學生提升自我認知的意識和水平。
二、傳記學習中明白“世界需要什么人”
生涯規劃不是孤立的,不是想當然的,個人的生涯決策一定是建立在與外界的聯通基礎上的,是根據社會需求而定的。傳記正是學生認識社會、了解職業、明確時代指向的極好途徑。
例如,在學習《比爾·蓋茨:IT英雄的成功之道》這篇傳記時,可以設計這樣的教學環節:談談在現代背景下,比爾·蓋茨會不會取得互聯網領域的成功。將人物與時代、人物與行業對接,從而督促學生思考個人發展與社會需要的關系。在進行《魯迅:深刻與偉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課的教學時,引導學生理解書本上的魯迅與生活中的魯迅的不同,使學生明白每個人都要生存于社會之中,都要有與社會現實合作的能力,從而為學生架起學校與社會的橋梁。
再如,在講授文言文《種樹郭橐駝傳》的過程中,在掃除字詞障礙后,指導學生理解這篇文言文的主題。本文表面是一篇傳記,但實質上是在借郭橐駝這個人物來表明為政為官之理。從“什么樣的人能種好樹”深入到“什么樣的人能當好官”,也就是讓學生明白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色應該做不同的事情,并不是一味付出就是對的,就如同文章中所說:“雖曰愛之,其實害之。”以此啟發學生認識到個體成長與社會需要之間的密切關系。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用探究學習的方式,讓關注該領域的學生例舉熟悉的人物,并向同學簡單介紹該人物的生平故事和為時代做出的貢獻。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同時幫助學生形成關注時代的習慣。
三、傳記分析中懂得“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中學生正處于職業發展的初認知階段。借助對外界進行的簡單探索,學生的職業偏好逐漸具體化。傳記閱讀教學可以輔助學生確定職業方向,樹立學習目標,并為此規劃職業發展路線。
比如,文言文《屈原列傳》《蘇武傳》《張衡傳》等。其中,講《屈原列傳》,不但要看到屈原在為政方面的明達,在外交能力方面的突出,更要看到他對自己品行的堅守,對國家的赤膽忠心,以天下為己任的矢志不渝,這樣的人是敢于擔當者。而蘇武,即使被俘,也堅守底線,威武不能屈,恪守本分,靠著堅定的意志等到歸國,這樣的人是赤誠報國者。當然,也要引導學生發掘自身潛力,實現個人價值,這也同樣是有利于社會發展的,張衡就是很好的例子。《張衡傳》里,張衡不但為官一任,更可貴的是在科技研究方面大有成就,“地動儀”中體現著智慧,也承載著思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以史為鑒,審慎思考。
《蒙哥馬利:強者是不斷調整自己》是一篇軍事家傳記,講授時,可以突出軍人的職業特點,從蒙哥馬利軍旅生涯中那些英雄的表現中,體會何謂“錚錚鐵骨”,感受何謂“永不言敗”,這些品質是人生發展的強大支撐,從小處講,可以提升當下學生的學習品質;從大處講,可以引領學生的價值觀。
當然,在學習榜樣精神,確定未來目標的過程中,也少不了價值觀的引領。例如,可以將《毛澤東憶往昔,崢嶸歲月稠》與《馬克思獻身于實現人類理想的社會》整合閱讀,引導學生探討兩位傳主有哪些共性?作為政治家、思想家,兩位傳主如何確立自己的職業理想?對你的生涯選擇有何啟示?從而引導學生科學合理地選擇有益于國家、民族的人生發展方向。
四、傳記積累中確定“我該怎么做”
確定生涯發展方向只是起始,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做才能向這個方向邁進,因此要及時搜集信息、比較分析來指導自己的行動。傳記讀物的人物啟示性能豐富學生精神世界,激勵學生開展生涯探索實踐。
傳記文本中有大量與職業生涯相關的信息,很多傳主的人生以職業生涯為核心,通過傳主的職業經歷不但能了解職業本身內涵、職業與專業的關系,還能看到現實的要求,以便學生為之努力。
例如《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的鴻門宴的故事就非常適合作為閱讀與生涯相融合的范例。通過人物形象分析,結合歷史資料,了解到劉邦和項羽都是有遠大抱負的,都是以為一國之首為最高的政治理想的。然而,確定目標后,項羽并沒有從大局出發,鴻門宴上放走了劉邦,錯失了大好局面。而劉邦卻是看清了形勢,認清了自己的優勢,向著自己既定的目標一點一點努力。每一個動作都是提前規劃,最后步步為營,夙愿得償。這篇文章兩個主要人物的生涯發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生涯決策的生動教材。
例如,在教授《達爾文:興趣與恒心是科學發現的動力》時,要告訴學生,想要做研究,只有興趣是不夠的,恒心和勇氣更為重要,這就是現在開始要培養的品質。學習《沈從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賜》時,可以將沈從文的作品《邊城》的唯美浪漫與沈從文自己一生的坎坷艱辛對比,從而理解作為一位作家、學者要有堅韌的品質,這樣才能熱愛生活,永不言棄。
融合生涯教育的語文課堂由單一走向多元,不僅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還能引領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從而實現終身發展的目的。
見習編輯/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