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健連 李宏剛
【摘 要】新時代,主流媒體積極應對,改革轉型,創新創優,是適應當下融合發展的要求。本文以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電視新聞訪談節目為例,從獲獎作品在價值、場景、主體方面的推陳出新,分析此類作品未來的創優路徑:以時代熱點為題,以人民關切為綱達成的價值路徑;技術與場景相融合,沉浸式的擬態互動建構的場景路徑;主持的素養與藝術,榜樣的平凡與力量體現的主體路徑。
【關鍵詞】中國新聞獎;電視新聞訪談節目;創優路徑
在2021年發布的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名單中,共有7件電視新聞訪談類作品(以下簡稱“獲獎作品”)。這些獲獎作品兼具新時代主題報道的普遍性,又著力探索融合視聽傳播的特殊性,其所呈現的傳播特點,展現了主流媒體創新發展的方向和新聞輿論的導向。尤其是作品在價值、場景、主體三條路徑上的創優,為電視新聞訪談節目這一特殊新聞體裁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發展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一、價值路徑:以時代熱點為題,以人民關切為綱
經梳理發現,獲獎作品均呈現出一個共性:主流媒體只有以時代熱點為題,以人民關切為綱,才能用心講好故事,用情傳遞聲音。
(一)以時代熱點為題
獲獎作品選題緊扣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長江大保護等社會熱點,緊跟時代浪潮和國家大政方針,從大處著眼,于小處入手,使節目更接地氣、報道更具體、內容更有價值。例如,作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情況如何?》在疫情發生時,第一時間連線專訪鐘南山院士,發出權威的聲音,解答公眾對未知病毒的疑惑、擔憂和關切;作品《李舸,鏡頭里的感動》用鏡頭記錄下疫情中“逆行者”的珍貴影像。兩部作品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大主題下細化到“子主題”,從不同的角度切入進行報道,從小到大、由點及面,發揮輿論引導、精神鼓舞等功能。
同樣,以脫貧攻堅為主題的作品《路不修通 決不收兵》,講述時代楷模毛相林帶領全村村民,花7年時間在懸崖絕壁鑿通道路、脫貧致富的故事;作品《叢志強:劃火柴的人》反映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講述叢志強副教授在貴州開展藝術振興鄉村課題的初心和緣起、實踐過程中的失落和困難、最終課題取得突破的全過程;作品《黃金時間——為了一江清水浩蕩奔流》以保護環境為主題,傳遞“保護母親河人人有責”的價值觀,對長江大保護工作起到了良好的宣傳和輿論引導效果。由此可見,電視新聞訪談節目只有跟隨時代熱點確立選題,并從小的角度切入,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才能講好符合時代趨勢和主流價值的故事。
(二)以人民關切為綱
人民關心的內容,才是好內容;群眾想聽的故事,才是好故事。新聞媒體只有緊隨時代潮流,深入群眾,才能了解人民群眾所思所想所盼。獲獎作品圍繞時代大主題,從小處著眼,以小見大講述大眾想聽的故事。例如,作品《叢志強:劃火柴的人》在創作過程中,節目組從2019年4月開始就一直關注叢志強的選題,記者用2年時間跟蹤拍攝,積累了大量真實素材,使得節目兼具厚度、深度和溫度,將葛家村和定汪村改造前后的實情,用一個與“鄉村振興”相關的好故事娓娓道來。
如今,網絡媒體已經成為重要的傳播渠道,年輕群體逐漸成為主體受眾,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好的內容是節目成功的關鍵。獲獎作品在講述方式上推陳出新,站在年輕人的角度展開內容,以年輕人常用的傳播渠道和媒介,為作品在年輕圈層中形成影響力奠定了良好基礎。例如,作品《李舸,鏡頭里的感動》把全媒體產品生產納入流程,全面開發制作微信預告、微頭條、圖文合集等多款新媒體產品,通過新媒體矩陣實現多屏共振、全媒擴散、立體傳播,形成“刷屏”效應;作品《路不修通 決不收兵》除在重慶衛視《重慶專訪》欄目播出外,還同步在重慶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的融媒體矩陣聯動展播,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二、場景路徑:打造多元立體場景,營造多重交互體驗
“場景”原本是影視用語,指在特定時空發生的行動或因人物關系構成的具體畫面,移動時代場景的意義被大大強化。學者彭蘭認為,場景是同時涵蓋基于空間和基于行為與心理的環境氛圍。[1]隨著融媒體技術的革新,電視新聞訪談節目的場景由單一的演播室變得立體多元,場景要素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帶給觀眾沉浸式的體驗。
(一)技術與場景相融合
隨著5G、增強現實(AR)、人工智能、交互應用等技術應用到融媒體領域,各大媒體創新了電視新聞訪談節目的節目樣態、場景呈現和對話模式。在獲獎作品中,全媒體傳播實效作為一項重要的參評標準,突出了技術和場景的融合,以及對提升視聽傳播效能的重要作用。例如,作品《自貿港建設的基石——制度集成創新》打造了360度高清融媒體演播室,開合屏的巧妙設計契合了海南自由貿易港向全世界敞開大門的主張,采用“演播室演說融合1+N對話”形式,讓訪與談相得益彰,搭建了主次錯落的多元思想“廣場”,從海南的實踐切入講述中國故事。
當節目要呈現的內容以及要傳達的信息越來越依賴訪談場景時,場景本身已經成為信息、關系和服務三者連接的紐帶,節目利用技術賦能搭建的訪談場景推出適配觀眾需求的內容和體驗,更容易讓觀眾產生共情。作品《黃金時間——為了一江清水浩蕩奔流》采用“戶外+室內+云端”的互通聯動模式,使用視頻、圖集、慢直播等多種表現形式,構建了多元、多維的談話場景,讓現場觀眾和網友隨時分享轉發、跨屏互動,使他們不僅享受到了場景提供的服務,也參與了由場景主導的移動傳播;作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情況如何?》除了傳統的電視直播外,首次實現與央視新聞新媒體的大小屏同步直播,使當晚的播放量達到3892.1萬次,進一步提升了節目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二)沉浸式的擬態互動
新技術的應用為場內外觀眾帶來了沉浸式的擬態互動體驗,人機互動的沉浸式體驗具有兩大特征:在活動中完全專注和活動中被引導出來的心理享受。[2]節目構建多元談話場景,使觀眾更接近真實現場,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將節目的主題價值最大化,有助于實現最佳的傳播效果。在《路不修通 決不收兵》節目中,除了主持人與嘉賓的談話場景,還播放與鄉村相關的背景影像、烘托氣氛的音樂,融合場景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
在沉浸式的擬真場景中,媒介技術塑造的“象征性現實”會讓觀眾產生有別于現實社會的互動,即“擬態互動”,觀眾不僅能與作品主人公對話,還能與短暫的象征性的“我”,即“擬我”,獲得多重交互體驗感受。《自貿港建設的基石——制度集成創新》是高端對話訪談節目《這是自貿港》的首期節目,其運用云技術連接了不同地域的嘉賓和場內外的觀眾,使現場和屏幕前的觀眾都能以人屏互動、話題討論等方式融入交互訪談場景。嘉賓在解讀政策的過程中,觀眾可以在抖音APP和央視頻的直播平臺上參與訪談現場的話題互動。這種同一作品線上與線下相融的傳播模式,打破了線上和線下的用戶隔閡,節目與受眾不再是簡單的單向傳播,而是轉向“智能交互”,增強了參與感和互動感,為受眾帶來交互式、場景化、個性化的視聽體驗。
三、主體路徑:主客同頻,講好“小人物”的“大故事”
電視新聞訪談節目的兩大主體是主持人和訪談嘉賓。主持人的職業素養、主持風格、提問邏輯,對整體節目的節奏把控和效果呈現至關重要;訪談嘉賓的選擇是節目策劃的重要環節,嘉賓是否有代表性、權威性、感染力對于節目的起承轉合和價值導向也很關健。節目主持人循循善誘、發揮穿針引線式的作用,方能激發與嘉賓的互動,使二者的思想、意識、言論、精神狀態都在同一頻率,讓嘉賓以最佳狀態講述自己的故事。
(一)主持的素養與藝術
訪談節目的主持人在節目中扮演傾聽者和提問者的雙重角色,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主持人的問話藝術與節目的傳播效果關系密切,主持人的職業素養也深深影響著節目的品牌形象。[3]首先,主持人要具備較強的話語功力,能通過語言來實現節目目標,確定節目基調,增進主客溝通。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情況如何?》節目中,主持人白巖松8次提問鐘南山院士,每個問題均聚焦民眾關切,又具體嚴謹,提問循序漸進,為公眾一一解疑釋惑。其次,主持人提問要靈活,能依據現場對話適時追問,進行有效互動。如在《叢志強:劃火柴的人》作品中,主持人順著嘉賓的思路繼續提問,問與答環環相扣,緊扣主題連貫交流。最后,主持人不論是面對普通人還是位高權重之人,都能保持平等相待、不卑不亢的姿態。例如,在《自貿港建設的基石——制度集成創新》作品中,節目組選取了各領域專家學者和實際參與自貿港建設的負責人作為受訪者,主持人采訪時,表現得從容不迫,以交互式對話,展現海南營商環境的優勢,獲得了觀眾好評。
(二)榜樣的平凡與力量
美國傳播學者格伯納提出的培養理論認為,媒介的某種傾向性所帶來的影響效果,不是短期的,而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培養過程,在不知不覺中制約著人們的現實觀。[4]電視新聞訪談節目的傳播內容具有特定的價值導向,以報道事實、講述故事的形式傳達給受眾,在形成“共識”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如獲獎作品中訪談的嘉賓,有權威的傳染病專家、專業領域的智庫、權威的學者,也有普通民眾,透過他們有溫度的真實故事,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社會主流價值觀。
在獲獎作品中的7位主要訪談嘉賓,均是當代中國新時代的榜樣,他們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各行各業,用行動踐行使命,以作為詮釋擔當。節目通過講述他們的先進事跡和奮勇作為,傳播向上向善的道德觀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品《戰疫·中國之治》采訪對象的范圍很廣,節目從多個視角,全方位地展現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感人事跡。如《路不修通 決不收兵》里被評為“時代楷模”的重慶市開州區巫山鎮巫山村村主任毛相林,在節目中穿著樸素,鞋子上還沾著工作時留下的泥土,他的故事雖然很平凡,但這些真實的場景和細節卻令很多觀眾感動。
四、結語
電視新聞訪談節目要在縱深化、專業化、精品化上實現突破,就要在價值、場景和主體三個維度上持續推陳出新。一方面,在未來發展中,媒介技術將越來越趨向于與人的結合,不斷制造人體的多重感知。[5]獲獎作品融合了價值、場景和主體三條創優路徑,在選題上契合新時代主題和國家大政方針,內容上做到傳播基礎定位與國家、社會發展的趨勢相適應,技術與場景的融合給觀眾帶來了沉浸式的互動體驗,而主持人和嘉賓的主體特色鮮明,成為節目特殊的標識。因此,一方面,媒體要著力打造注重場景、體驗和感知的新型生產模式,以感知帶動創新,達到傳統敘事與互動體驗相互融合;另一方面,隨著媒介技術的普及應用,媒介技術格局逐漸趨于穩定,電視新聞訪談節目的守正創新不再是一味地追求新技術,而是以內容為核心打造精品,在選題、策劃、報道細節上推陳出新,這也為電視新聞訪談節目的創新之路指明了方向。潮
參考文獻
[1]彭蘭.場景:移動時代媒體的新要素[J].新聞記者,2015(03):20-27.
[2]陶侃.沉浸理論視角下的虛擬交互與學習探究:兼論成人學習者“學習內存”的拓展[J].中國遠程教育,2009(01):20-25.
[3]張焱.新聞訪談節目中主持人的問話藝術[J].傳媒論壇,2018,1(01):39.
[4]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05.
[5]曾祥敏,董華茜.紅色視聽傳播創新策略研究:基于慶建黨百年融媒體報道作品分析[J].傳媒,2021(21):10.
(編輯:覃世默)
作者簡介? ?林健連,新疆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李宏剛,新疆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