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勁燕
歷史文化街區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是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縮影,因此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相關單位應做好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工作,合理開展空間再設計工作,將歷史街區的文化價值與現代城區的功能性相結合,進一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感。據此,探究文化遺產歷史空間保護與城市空間關聯性,同時以廣東省湛江市三民路為例,從實踐角度為相關單位在城市規劃設計方面提供參考意見。
于城市而言,歷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發展與對外宣傳的重要標簽。以湛江市為例,當地獨特的民國風格建筑賦予了城市獨特魅力,現代城區的改建工作也為城市增加了歷史厚重感,有效推動了城市旅游經濟的發展。當文化成為一種能夠增強城市知名度的生產力時,作為標簽的歷史文化街區能否得到合理規劃與保護對城市未來發展尤為重要。歷史文化街區是構成城市空間精神文明內涵的主要框架之一,是城市發展與建設的基石,也是構筑城市系統和微觀建筑形態的重要內容。
基于此,相關文物保護單位以及規劃部門專家應積極落實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工作,做好空間的利用開發設計,并在實踐中不斷優化探索。當前,部分地區的文化保護單位與城市規劃部門缺乏協同工作機制,其歷史建筑保護與空間設計規劃缺乏科學性,導致在開發建設過程中對建筑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壞,不利于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由此可見,科學規劃高價值歷史街區設計與空間利用工作,對推動旅游城市、歷史文明城市的建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歷史文化建筑空間保護與城市設計的關聯性
歷史文化建筑空間保護與城市設計的關系
歷史文化建筑的保護工作是規劃部門的重點內容之一,維護歷史文化建筑外貌不僅能突出地域特色和風貌,也可展現城市的精神文化內核,從而增強城市競爭力。從區域規劃角度保護重要的歷史文化街區,需要相關人員深刻領會歷史文化建筑的文化價值與社會意義,從資源利用最大化角度分析歷史文化建筑保護與空間設計的可行性。
以湛江市為例,針對當地民國時期歷史建筑的保護與設計工作,城建人員可將“文化內核”與“城市設計”相互關聯,通過獨到的空間設計理念,將歷史文化的精神內涵融入其中,進而從空間角度直觀地展現城市獨特的歷史文化內容,這也是實現我國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方式之一。
歷史文化建筑空間保護的重要性
對歷史文化建筑空間的保護,是保障歷史連續性的重要前提和依據,也是融合現代人類文明和歷史文化遺產的必要手段,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和歷史意義。在歷史文化建筑空間的保護工作中,歷史文化建筑空間承載的優秀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得到傳承,其蘊含的歷史遺產保留了歷史的特色、風貌、格局,有著深遠價值。
保護歷史文化建筑空間,根據現代城市的規劃和文化遺產的保護需求,對保護、發展這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正確的處理,針對老建筑、新建筑的空間關系以及建筑色調、風格、格局進行協調,在保留歷史文化建筑特色的同時,對當地適當地進行經濟開發與建設,避免出現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之間的矛盾。
歷史文化建筑空間的保護能夠保留具有明顯地域文化特征的文化產物和建筑空間,延續了城市的個性特色,彰顯出歷史的脈絡和城市的特色,傳承了具有象征意義的地域歷史文化,承載著世世代代人們的集體記憶,為我國的歷史文化傳承和現代建筑空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實例改造保護分析
湛江市歷史文化街區的概況
湛江市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是我國重要的沿海港口城市,是國務院認定的具有熱帶風光的現代化新興港口工業城市。湛江市的歷史文化于近代時期呈現出規模化發展,多數歷史文化街區的建筑形式以近代風格為主。湛江老城中的歷史文化街區面積較廣,整體建成時間可追溯至清朝時期,后經逐步的發展與完善,該市區內的城區面積逐漸增加,并一直延續至今。新中國成立之前,湛江市老城區中的大小街道已達十余條之多。部分街區在歷史演進過程中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但其整體的民國建設風格仍有所保留。湛江市區中的歷史文化街區是本地文化的重要標簽之一,推動了湛江市整體文化屬性的提高。
湛江歷史文化街區改造背景
盡管湛江市的歷史建筑、文化建筑多為民國建筑風格,但城市化建設和對古建筑運管不善導致部分建筑在建設、改造上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目前,湛江市老城區中的建筑類型分布較為雜亂,近現代民居穿插在老式建筑之間,部分民居隨意改建、擴建,導致本就狹窄有限的空間更加擁擠;多數老舊城區院落年久失修,部分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逐漸破落。此外,老城區的部分基礎設施建設尚未完善,道路狀況較差,交通不暢通,且公共交通服務種類有限。街區內部多為4米寬的步行道,其中部分4—6米寬的道路為混行車道,其余道路主要用于慢行交通。該城區的配套管網均修建于20世紀80年代以前,整體管線供應能力相對有限,部分地區存在斷供風險,因此,保護與整治勢在必行。
湛江歷史文化街區的空間特征
1.自然地理區位特征
湛江市的別名是“港城”,自然地理環境較為優越,位于省區交界之處,屬于交通要地。湛江市不僅是我國西南區域對外海貿的主要出海口,還是該區域的重要口岸之一。
2.空間格局特征
湛江市整體布局規整,公共設施建設充分結合周邊地形優勢,部分建筑建造在地形較高位置處。
3.傳統街巷
以湛江市三民路為例,三民路包含了和平路、民族路、民權路等三條主路,縱橫聯通大同路,街巷的整體路線基本沿地形排列,周邊街巷名稱多帶有殖民色彩,如 “杜美街”“文英街”“竹欄街”等。之后為進一步體現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上述街區名稱逐漸變為“民族路”“民權路”“民生路”,同時街巷走向順應地形,建筑多結合地勢建造,其中部分街區沿著原有水道建設。多數街巷內種植了大片棕櫚樹,為歷史文化街區平添了幾分鮮活。
4.民居形態
街區內的民居類型多種多樣,兩側的建筑是20世紀初,歐式殖民地風格建筑與嶺南騎樓建筑混合的“南洋風格建筑”。
5.公共空間多元化
湛江市老城區內的各類民國建筑數量較多,周邊區域的店鋪、市場等配套設施、場所也具有典型的近現代風格,部分地標性建筑周邊排列著縣衙、都察院等。多數街區布局為十字結構,大部分建筑圍繞東西南北四條商業大街交錯排列,區域中諸多近現代鐘樓、古商埠,碼頭舊址等重點建筑星羅棋布,整體城市布局呈現出豐富多元的特點。
指導思想與設計原則
全面保護,平衡多方利益。結合現有街區的歷史價值與形態差異,設計人員應深入探究當地的歷史文化內涵,并在規劃設計時融入保護與傳承理念,逐步提高街區的保護力度,平衡各方利益,確保歷史文化城區改造的相關工作能夠得到市民的支持,為歷史文化街區的改建減少壓力。
文脈延續,優化調整空間格局。在歷史文化街區的設計中,工作人員應在尊重城區歷史、維護歷史建筑的基礎上,以歷史文化街區建筑基本布局為主,融入現代建筑規劃元素,合理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積極推動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現代市區建設的相互統一。
科學規劃,合理調整功能結構。在規劃建設的過程中應積極參考城市中歷史文化建筑遺產的規劃方位,結合地域特征綜合評判歷史文化建筑的價值、內涵和歷史作用。結合基本保護規劃方案,詳細標注預定保護的對象,確保保護技術因地制宜地發揮預定作用,明確工程實施要求。此外,在規劃過程中應合理調整用地功能,逐步提高街區活力,從空間布局角度突出民國時期建筑的風格,使老城區在規劃改造過后成為綜合性的歷史文明街區。
歷史文化街區整體空間的保護、整治、修復
保護發展非物質形態傳統文化。在研究歷史文化街區的過程中,為進一步實現歷史文化街區內涵的傳承發展,提高街區空間布局的保護力度,在設計過程中要結合歷史文化街區的基本功能布局,融入現代建筑的功能性,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完善老街歷史上的舊有建筑,同時結合游客的需求逐步開發街區中的特色飲食、各類慶典活動、旅游休閑場所等。
保護、整治、修復物質形態空間。根據街區建設風格,將其分類為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傳統建筑、傳統街區、歷史環境等不同等級的建筑群體,并結合實際需求制定差異化的保護策略。
在城市設計中融合歷史街區空間保護理念
在城市設計過程中應重視歷史街區的空間保護工作,將文化傳承理念整合到街區空間設計中,整治、修繕街區中具有高價值的建筑,對街區的建筑群空間進行歷史還原。
總體布局。一圈、多線、兩面、八重點。當前很多歷史文化街區周邊的交通體系較為發達,各項配套設施基本與環境融為一體,因此城市建設規劃部門應在歷史街區的改建過程中,結合當地的地理位置條件,因地制宜規劃安排,進一步促進當地的經濟效益發展。具體如下:“一圈”:城市外部城區——文化公園。“多線”:主要針對在傳統城區改造過程中,提出民國風格的傳統街區與商業街區規劃方案,在提高商業建筑覆蓋率的同時突出傳統文化。“三面”:以建筑特色、本地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區域和以本地風俗、商業娛樂為核心的傳統商業區域。“八重點”:根據城區中的地標性、關鍵性建筑增加重要保護點位。
功能分區。以傳統城區總體布局為基礎,根據城區中多條街道的風格進行分區建設,同時聯合貫通周邊的傳統居住片區、環城景觀帶以及新建的商業都市功能片區。商業十字街區以民主路、民權路、民生路為核心,進一步發揚傳統商業街文化,逐步構成標簽式的特色鮮明的的商業文化帶;連貫的傳統居住片區以產權地基院落為單位,使其細致全面地體現本地建筑特色;環城景觀帶圍繞“一圈”基本布局方案建立老城城墻遺址公園,形成特殊景觀帶。
交通設計規劃。(1)交通規劃思路。疏通關鍵區域的交通,在城區外側位置合理規劃停車場,同時樹立綠色出行的標識牌,引導游客合理出行;維持傳統道路寬度現狀,增加局部小寬度道路,提高交通負載能力。(2)道路系統結構。增加多條道路提高街巷的道路通行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維持街巷傳統空間布局時,要拆除私自搭建或風格違和的建筑,為道路拓展提供空間。(3)停車設施規劃。應注重“外圍緩沖”的建設策略,在城區外部建設大量大型停車場,按時限制機動車通行,在老城區增設多個備用存車場。(4)路面材料標高設計規劃。在設計規劃過程中要盡量維持傳統道路路面材質、標高以及附屬配套設施,針對缺損的路面采用近似材料進行重建,同時添加外部透水性路面材料,進一步提高路面的使用年限,以確保路面與排水系統等相互融合。
綠地與景觀系統規劃。(1)綠地規劃。要結合街區風格、街巷分布,適當增加小規模的公共綠地,填補空地,增加公共活動空間。也可設置小型街坊綠地,逐步構成綠地群,從而關聯其他街巷的公共綠地,形成綠化景點,進而建立街區綠化網絡。要進一步提高沿街綠地建設規模,使綠化景觀具有層次性,需要在種植過程中引入多樣化樹種和本地優勢樹種進行搭配,從觀賞角度增加本地樹種和花木品類,同時進行全面系統的保護。在開展街區空間環境建設過程中,要進一步發動居民,讓他們主動參與到街道舉辦的綠地建設活動中,為生活環境綠化提供必要幫助。此外,在環境協調區內,應對部分存在缺陷的老舊建筑進行拆除,增設環城綠化帶,結合保存較好的民國時期建筑建立休閑公園、遺址公園。(2)景觀規劃。為進一步突出傳統風貌,展現歷史文化的特征優勢,相關部門要推動景觀建筑優化,注重環境品質建設,展現街區文化標簽。在景觀規劃過程中,要結合民國時期的歷史建筑特色進一步突出建筑的關聯性,以此打造一體化的公共活動空間,形成多個關聯的核心景觀節點,規劃一條龍式的旅游路線,使游客在旅游過程中能夠游覽、參觀,提高旅游體驗;在老城區位置增設入口景觀,將不同片區的傳統街區風格集中到入口景觀位置,使得游客在進入傳統街區入口位置時即可大致了解街區的整體風格,從而為游客提供良好的引導效果;集中規劃綠地景觀,建設環城墻綠化帶、民國建筑遺址公園,以綠地和廣場為空間載體,結合歷史文化和環境設計,形成公共開放的景觀點。
綜上,歷史文化街區是城市發展的縮影,因此積極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對于彰顯城市文化背景、突出城市文化理念至關重要。在對民國歷史建筑進行城市改造時,設計人員應整合建筑發展方向,從全局考慮歷史文化街區與本地區的整合設計方案。在舊城區與新城區的融合設計過程中,做好兩者的兼容性規劃,充分融合時代的發展特點,突出歷史建筑文化特色,以保障新舊文化的共存與發展。筆者以湛江市三民路傳統歷史文化街區改造為例,針對城市傳統街區改建以及空間利用進行分析,同時基于民國時期區域文化的發展特點對歷史空間的挖掘與利用進行全面研究,將文化遺產的文化、歷史價值融入到新時期城市建設設計過程中,以期更好地發揮歷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實現城市文化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