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勝 李建敏
摘? ?要: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樹正確三觀,滋養精神世界,增強綜合素質,提高生命質量,對學生成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文化是底蘊的源泉,底蘊是文化的沉淀。要以文化品格豐厚人文積淀,以文化精神滋養人文情懷,以文化氣質涵育審美情趣。優秀傳統文化對豐富學生人文底蘊影響重大。學校要圍繞學生的發展,采用適合學生的方式激活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影響力、感召力,增強文化體驗,為涵養人文底蘊奠基,從而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關鍵詞:傳統文化教育;人文底蘊;人文積淀;審美情趣
中圖分類號:G62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22)21/24-0064-03
國家發展、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因此,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樹正確三觀,滋養精神世界,增強綜合素質,提高生命質量,對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人文底蘊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基礎
人文底蘊位居六大核心素養之首,對學生發展有著重要價值。人文底蘊,是在學習理解運用人文領域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具體包括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等。人文積淀體現個人素質,包含學識淵博、滿腹經綸;人文情懷體現個人品格,包含誠意正心、修齊治平;審美情趣體現個人涵養,包含琴棋書畫、言行優雅。人文底蘊將人類文明賦予個人,讓個人不斷修煉,超凡脫俗,進入新的境界。人文底蘊核心素養明確了學校的教育價值和努力方向。強化人文底蘊是民族素質提高的前提,是社會進步的條件,把功課做足做實,對個人、社會、民族有著重要意義。
二、文化涵養是增強人文底蘊的關鍵途徑
幾千年歷史演進,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優秀的文化。在我國人民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了以佛家、道家、儒家三家之學為支柱的中華傳統文化。我們的語言文字獨具特色,殷商甲骨里有悠久歷史,真草隸篆中有千年春秋;我們的文化典籍浩如煙海,四書五經里有圣人思想,經史子集中有百家之言;我們的科技工藝名揚世界,四大發明里有文明探索,天工開物中有工藝百科;我們的文學藝術異彩紛呈,駢散對仗里有文人風骨,詩詞曲賦中有人文積淀……這些都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至今對中國乃至世界都具有巨大的價值。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強不息、與時俱進,我們腳踏實地、知常達變,我們孝親敬長、扶危濟困,我們勤勞勇敢、崇德向善……源遠流長的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美德品格已融入到我們國人身心,融入到我們的社會生活之中,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現在和未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由文明智慧凝聚,傳統文化是人文底蘊的源泉。我們要重視文化積累,用優秀傳統文化陶冶情操。中小學教育屬于素質培養的教育,重在引導學生勤學苦練、博聞強識,以獲得更多知識、開拓視野、增加文化底蘊。我們要重視文化涵養品德。自古以來,無數優秀中華兒女明德積善,熱情奉獻,積淀了深厚的傳統美德。文化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資源,借助閱讀感悟、欣賞體驗,引導學生與古人對話,從中得到真善美的價值認同,進而內化于心,成為品性涵養的一部分。我們要重視文化塑造人格,陶冶情操。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愛國、勤奮、自強熔鑄在民族魂里,也應當銘刻在每一個公民的頭腦里。青少年正處在情緒情感飛速發展的黃金時期,無論是家庭誘導、學校培養,還是社會熏陶,青少年人格的塑造,高尚情操的穩固,離不開文化的浸潤。
底蘊由品格素養集結,底蘊是文化的沉淀。我們要重視底蘊知識習得。教師的傳承意識和文化積淀影響著學生習得的廣度和深度,教師要努力打開學生視野,引領學生在更為廣闊的學習時空內加強文化積淀。廣覽博聞,腹有詩書,必然彬彬有禮,談吐不凡。我們要重視底蘊環境熏陶。環境具有熏陶人的作用。和諧的校園文化,能啟迪心智,學生身處其中,能習慣養成、行為習得、意志磨練、情感升華。我們要重視底蘊吸收內化。文化體驗關鍵在認同內化,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資源內容,會促進學生道德體驗自主建構。要準確找到觸動學生的切入點,注重從文化的角度進行價值引導,學生通過熏染、感悟、體驗,可以更容易轉化為自己內在的素養。我們要重視底蘊實踐。優秀傳統文化真正入心入腦,文化的效用才能真正發揮出來。文化體驗活動讓學生參與設計、讓學生發出聲音、讓學生得到鍛煉、讓學生獲得成就。
三、利用傳統文化提升人文底蘊的策略
(一)以文化品格豐厚人文積淀
愛因斯坦說:“什么是教育?就是將學校學過的東西全都忘記后,剩下的才是教育。”這里所說的教育指的是積淀和精神,也是真正的文化基礎。
豐厚學生的人文積淀要依靠長期積累。積累是掌握各門類知識的必由之路。語文、英語、歷史、道德與法治以及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都有豐富的人文內容,這是提升學生人文底蘊、豐厚學生文化積淀最重要的基礎。教師要深入發掘學科本身的文化傳承內容,提煉濃縮,并要求學生融會貫通。同時,要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擴大知識領域,增強人文底蘊。
豐厚學生的人文積淀要依靠寬廣拓展。拓寬是取得更多收獲的重要方向。從空間上,要從教室走出去,人文積淀可以發生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家庭也是學習的場所,當然,更廣闊的社會隱藏著更大的學習世界。從時間上,要突破學校時間,學習時間可以延伸到家庭與社區的晚上、周末、假期。從內容上,要在生活中善于發現、利用,厚實學生的人文積淀。
豐富學生的人文積淀要依靠持續思考。思考是讓學生人文積累生成沉淀的必要條件之一。經過思考的文化知識,才能由“死”變“活”,真正成為學生自身的智慧。
(二)以文化精神滋養人文情懷
人文情懷是一種高尚的情趣、胸懷和心境,更多指向情感態度價值觀。人文情懷建立在“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基礎上,強調具有以人為本的意識,尊重和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關切人的生存、發展和幸福。人文積淀和人文情懷相輔相成,豐富的人文積淀可促進人文情懷的生成,深厚的人文情懷又可促使人文積淀進一步豐富。
滋養學生的人文情懷要依靠家庭文化。家庭是培養學生人文情懷的根,家庭溫馨和諧是培育學生人文情懷最好的土壤。
滋養學生的人文情懷要依靠學校文化。學校文化是家庭文化之外最重要的人文情懷培育場,良好校風的營造能形成良好道德的氛圍,學校具有濃郁的文化氣場可以強化熏染,促進學生人文情懷的鞏固。學校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教師才會實施以人為本的行為。所以教師要努力提高個人修養,涵養人文情懷,尊重熱愛學生,坦誠對待學生,信任理解學生。
滋養學生的人文情懷要依靠社會文化。和諧的社會環境,良好的公共輿論,友善的人際關系,都能讓學生擁有溫暖感。這些必然能鼓舞學生將家庭、學校的道德體驗正向遷移到公共生活中。具有人文情懷的學生從尊重關愛他人,到關愛社區環境,再到關愛自然,是愛的延伸及人文情懷的普遍泛化。
(三)以文化氣質涵育審美情趣
審美情趣是個人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往往決定著個人的性格意趣、氣質狀態、精神風貌。文化是涵育審美情趣的重要源泉,因此,通過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可以把學生的審美情趣引向正確的路徑。
涵育學生的審美情趣要依靠文化浸潤。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張力,促進師生審美情趣的提升,進而激發師生的愛國情和自豪感。文化社團可充分挖掘書法、國畫、文學、戲曲、民樂等藝術的審美價值,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興趣盎然地融入文化體驗,親歷過程,深度感悟,不斷發現美、創造美。
涵育學生的審美情趣要依靠文化引領。文化引領的形式不拘一格,各種傳統文化藝術形式融入課程中,整合在學科課堂中,都能為教學增色、為學生提趣。而音樂、美術等專門的藝術課程,通過方法練習、技巧展示,對于培養、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發現美、欣賞美的意識和能力,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家長也可以通過日常交流或者藝術培訓班呵護孩子對美的體驗,提高孩子的審美水平。學校開展文體活動可以中華傳統文化為重點,開設系列講座,選擇愛國、勵志、誠信、禮儀等多方面素材,學習名人典故,體驗美,升華美。
涵育學生的審美情趣要依靠文化實踐。學校在開展文化課程教學之外,還可以開展各種文化活動,組織學生參觀文化場館,帶領學生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感受文化跨越時空的魅力。可利用當地或周邊的紅色資源,宣傳革命傳統,助力學生從并未遠去的革命歷史中汲取積極的人文素養,傳承紅色基因,增強家國情懷,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精神。也可以邀請民間藝人、專家到學校做示范、辦講座,或開展研究性學習和研學體驗,領略民間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美妙與精彩,使學生獲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美的熏陶。
優秀傳統文化對提升學生的人文底蘊影響重大。學校要圍繞學生的發展,運用適合學生的方式激活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影響力、感召力,增強文化體驗,為提升學生人文底蘊奠基,從而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參考文獻:
[1]申敬紅.“習熏悟化”涵養中華魂[J].人民教育,2019,(11).
[2]郭秀艷.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在當下[J].人民教育,2019,(10).
[3]周紅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道德與法治的實踐思考[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初中版),2020,(03).
【責任編輯 孫小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