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艷穎
“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在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社會大環境下,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好的老師——父母,卻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他們很多因工作、因情感、因疾病等不得不遠離孩子,從而造成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
近年來,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在調查學生家庭情況時,發現留守家庭、單親家庭、重組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學生,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很多孩子也呈現越來越難管的狀態。
丹便來自這樣的家庭——父親因車禍去世,留下巨額債務,母親一人打工還債,還要撫養姐妹二人完成學業,生活條件頗為艱難。丹成為學校唯一一個建檔立卡的學生,我對她也倍加關注。
初次接觸,我對丹的印象便是安靜、靦腆,似乎家庭的重擔并未在孩子身上留下過多的印記,直到接到她母親的電話。“老師,您幫我說說丹吧。她最近老是和我唱反調,不管我說什么,她都和我對著干。我每天起早貪黑地工作,與孩子們接觸的時間本來就不多,丹還總是對我愛理不理,好像我說什么都不對,這可怎么辦呢?”
“孩子在學校里除了不太愛與人交往之外,沒有什么異常的表現,是家里發生什么事了嗎?”在我的追問之下,也為了改善親子關系,丹媽告訴我,其實在丹爸出車禍前,他們夫妻早已出現了感情上的裂痕,準備離婚。關于孩子的撫養問題,他們已經達成協議,丹跟著爸爸,妹妹跟著媽媽。結果,丹認為媽媽曾經決定不要她了,所以在家中對媽媽的態度一直很差。隨著孩子又長了一歲,母女間的矛盾也在不斷激化。
聽了丹媽的話,我不禁為這位母親感到悲傷,她可能考慮到妹妹年紀還小,更需要母親的照顧,只能無奈地將丹推給了爸爸,卻造成了母女間的隔閡。我也更加心疼在學校里強裝堅強的丹,家中突逢巨變,她不但失去了爸爸,還與媽媽形同陌路,幼小的心靈承受了多少打擊?難怪她平時少言寡語,也極少看到她像其他孩子那般露出天真的笑容。
為了解開丹與她媽媽之間的誤會,幫助她早日感受到家的溫暖,我便經常與其談心。丹由最初的默默傾聽,到后來的偶爾回應,直至現在能與我自如暢談。她慢慢敞開心扉,不經意間表露出了對媽媽的埋怨。我站在她的立場上表示同意:“如果我經歷這樣的變故,也會與你一樣的。”似乎未曾料到我會同意她的觀點,她一下子抬起頭,熱切地看著我,仿佛要從我身上汲取與媽媽對抗的力量。“如果我現在不是為人母親,我可能會一直支持你。”聽出我話里的轉折,丹又低下了頭。我告訴她,媽媽現在是家里的頂梁柱,每天非常辛苦,肩上擔子很重,讓她試著理解媽媽當初選擇妹妹的苦衷。丹沉默了許久,表示自己還需要時間思考。不過這說明她開始學會共情,懂得從媽媽的角度看待問題了,我也給她留出足夠的時間與空間。
學校社團招募新人,丹報名參加了舞蹈訓練隊。經過試練,老師發現她頗具舞蹈天賦,便讓她除了參加校內訓練外,課后也要多加練習。丹在與我聊天的過程中表達了想要參加課后培訓班的愿望,但是她考慮到媽媽工作的繁忙,以及自己與媽媽的僵硬關系,便難以啟齒。我鼓勵她,回家與媽媽商量一下,看媽媽能否抽出時間。最壞的結果就是不能參加培訓班,但如果什么都不說,豈不是連一點希望都沒有?她表示贊同,決定晚上回家試一試。
為了了解丹媽的想法,我便提前撥通了她的電話。當聽說孩子想要參加培訓班時,丹媽略顯為難:“我每天上班的時間特別緊,一個月只有兩天的假期,孩子上學多虧了可以坐校車。要是得每個周末來回接送孩子,著實不方便。”“工作是永遠都忙不完的,錢掙得再多也換不來孩子的貼心與快樂。這是你與孩子緩解關系的良好契機。孩子好不容易下定決心與你商量此事,你考慮一下吧,即使不行,也不要一下子拒絕,要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丹媽表示馬上與老板商量一下,盡量空出時間來陪伴孩子。
第二天,看到丹滿面春風地走入教室,我便心下了然。丹一進教室就興奮地跑到我面前:“老師,我媽媽同意了!她為了每周都能接送我,把兩天的假期拆成了四個半天。”“怎么樣,我說你得回家問問吧?看來媽媽為了你,無論多么辛苦都不怕呢!”丹點點頭,歡快地回到了座位上。這個文靜的女孩一整天都沉浸在喜悅之中。
媽媽每個周末的陪伴,讓丹的舞蹈基本功愈加扎實,讓母女間的感情迅速升溫,丹臉上的笑容也愈發燦爛。舞蹈的肢體伸展動作,無形中幫助丹將心中的愁悶一一排出。在舞蹈中,她學會了陶冶情操、振奮情緒、積極向上。
六一兒童節來臨,一向喜歡將自己隱藏于角落的丹,主動提出負責編排班級的舞蹈節目。每日的練習枯燥乏味、勞心勞力,但丹卻不知疲憊、樂在其中,帶領著班上的同學一遍遍糾正著每一個動作的細節。節目亮相之日,驚艷四座,不少老師以為這是舞蹈老師編排的節目。大家對丹刮目相看,丹也變得越來越自信,不再因為自己的家境而感到自卑。
這個在舞蹈中找回自我、重尋母愛的女孩,在學習上也撥正了原本偏離的方向,成績一躍進入班級前三名。她還主動參與班級管理,成為老師的得力助手、同學的學習榜樣。
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天派來的天使,他們或許會因為各種挫折而一時摔倒,但是只要學校、家庭、社會給予充足的溫暖,他們很快就會舔舐傷口,撲扇著成長翅膀回歸愛的港灣,在親情、友情的潤澤下,重新起航,飛向屬于自己的藍天。
(作者單位:山東省榮成市第37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