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映紅
摘? 要:小學數學配套學具使用率不高的原因是學具規格不合理,質量不過關和使用起來不方便。其改進方法,除了提高學具質量外,還可以尋找生活中的學具,作為對配套學具的補充和完善。
關鍵詞:思維特征;學具;研發;循環使用
小學階段學生的抽象思維還沒發展起來,學生的思維形式主要是形象思維,就是必須以客觀存在的物體作載體幫助學生進行思考的過程。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如何來幫助學生進行思維模式的順利過渡?第一,筆者將數學教材配套的學具,作為一個重要抓手,幫助低年段學生去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第二,對于中年級學生來說,借助學具,可以在實物觀察,動手操作、想象與交流等活動中發展他們的空間觀念,實現知識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第三,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借助學具,可以幫助他們突破重難點,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一、小學數學配套學具使用的現狀及原因
筆者在教學研究中發現,各個年段的數學教師課堂上對學具的使用率都很低。態度積極的教師,課堂上學具的使用率不怎么高,當需要增加感知認識,或操作經驗的時候,就會用一用。態度消極的教師,對于學生是否使用學具這一塊沒有要求,課堂上時間允許就讓學生玩一玩,沒時間就放一邊。為什么多數教師會把學具當嚼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第一,多媒體的大量使用,代替了學生的動手操作。隨著電腦的普及,互聯網的全覆蓋,直觀生動的課件隨手可得,與學生的動手操作相比較,這些課件既生動形象、吸引眼球,又節省了課堂授課時間,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怎么能不受師生的歡迎?久而久之,學具在課堂上就成了可有可無的“雞肋”了。
第二,學具本身存在一定的質量問題,影響學生的使用。首先,學具品種少,規格小,制作粗糙,容易損壞丟失。就以一年級的學具為例,幾個立體圖形,塑料杯子,做工粗糙不說,規格小,不小心掉在地上就很難找回來,使用起來也不方便;其次,品種也不齊。長方體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六個面都是長方形,另一個種是有兩個面是正方形,其它四個面是長方形的。第二種情況在生活中比較少見,容易跟正方體混淆,而學具盒里就缺了這種模型。同時,學具設計也有問題,操作難度大。如有拉桿的學具沒有設置卡板,稍一用力就拉出來,學生重新插進去要花費大量時間。這些都是導致教師課堂上不愿意使用學具的主要因素。
二、小學數學學具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及運用策略
意大利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曾說:“我聽見了,我就忘記了;我看見了,我就記住了;我做過了,我就理解了!”這個道理人們都明白:體驗式的學習模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模式,無論什么事情,親自體驗過了才記得更清楚,理解得更透徹。所以,學具的重要性是任何課件無法代替的,離開了學具,離開了操作性體驗,過度依賴課件,只會讓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掌握停留在囫圇吞棗,一知半解的水平上。
以六年級為例,在講授“圓柱體和圓錐體的體積關系”時,盡管教師反復強調:圓錐體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學生還是要打個問號,為什么是三分之一,而不是二分之一?從直觀上看,好像是二分之一?就是因為缺少親身體驗,學生無法透徹的理解這個知識點。這時候最簡單的方法,是給學生提供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和圓錐體容器各一個,再提供一些沙子或水進行測量,一切就不言而喻了,而且經過這次操作體驗后,學生再也不會分不清圓錐體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體積的二分之一還是三分之一了,理解和記憶同樣深刻。
又如在學習“圓柱體和圓錐體的性質”時,學生通過轉動帶竹棒的長方形和三角形的紙片,找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形成規律,實驗生動形象,讓學生產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大大提升學習數學的主動性,而在新課標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是重要的課程目標之一。
對于還處在感性思維模式的低年段學生,學具的作用更大。例如:一年級學生在探究“平面圖形”的特征時,在已認識的幾個立體圖形上,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的活動,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平面圖形都是附在立體圖形之上的,即“面在體上”;再通過描一描,印一印等操作活動,體驗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轉換,進一步感受到體和面之間的關系,最后達到理解掌握幾個平面圖形的邊和角的特征。
由于充分認識了學具的重要性,有經驗的數學教師會更好地使用學具輔助教學。針對現行配套學具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解決的方法就是尋找生活中的學具,去彌補它,完善它,有必要的時候還可以跟學生一起動手設計,制作學具,使學具能跟課件一起,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好幫手。
筆者曾經帶學生去參觀一些校外機構,他們制作的學具品質很高,甚至一些學前的數學網課,也有配套的類似玩具的學具,設計新款巧妙,制作精美,小朋友很喜歡,玩得愛不釋手。例如10以內的加減法,就有一副像撲克牌一樣的卡片,上面寫著蘋果3元,另一張寫著桔子2元等,另外還有一組卡片,卡片上寫著類似“買一個桔子和一個蘋果需要多少錢?”等問題,學生可以一起玩,抽一張卡片,算出得數,就算贏。配套的還有類似飛行棋棋盤紙,贏了就可以擲骰子走棋,所用的骰子還是平面圖形,要孩子自己折起來,這個過程又可以讓孩子體驗到從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轉化。見識到這類的學具后筆者真的非常感嘆,這些像玩具一樣的學具,既讓學生學習了知識,又培養了數感,還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真的一舉多得!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當中處處有數學,教師要善于在生活中挖掘數學學具。受校外學具啟發,筆者不再一味抱怨配套學具質量如何的差,如何的不好用,而是想辦法,根據課程內容,發動學生就地取材,跟生活要學具。例如,在學習“克和千克”這個知識點時,筆者要求學生從家里帶來兩包鹽,每包500克,還有大概一克重的黃豆十來顆,帶到課堂上。首先用手掂一掂兩包鹽的質量,去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接著,一只手放黃豆,另一只手放兩包鹽,兩手同時掂一掂,感受一下一千克和一克的區別。通過這次體驗,加深學生對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認識,避免了以后填寫單位名稱時的張冠李戴。食鹽和黃豆是學生熟悉的物品,又容易獲取,拿它們當學具使用,再合適不過。
在高年段,在學習“立體圖形”時,筆者就帶領學生一起用硬卡紙制作正方體、長方體、棱錐等,制作學具要花很多時間,但是磨刀不誤砍柴工,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在小學階段,有真實的物體給學生進行觀察、學習,想象,幫助他們理解掌握數學知識,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輔助方式。
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文化科技知識的需求量日益增長,舊教材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新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改編舊教材的呼聲日益高漲,也得到國家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組織了大批教育專家和教學骨干對舊教材進行全面改編,近十幾年來,新版本教材就有北師大版、蘇教版、現代小學數學版、新編人教版等十幾種。隨著教材的改版,與教材配套的學具也應該一樣得到重視,做得更好!希望有關部門能夠認識到學具的重要性,組織一批專業知識扎實,教學經驗豐富的教輔人員,研發制作出既好玩又好用,深受學生喜愛的學具,在數學學習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當然,加大學具的研發,制作高品質的學具,需要更多的資金,為了節約成本,一是可以使用二次材料進行制作,二是學具可以循環利用。
三、結語
單調刻板的學具受到生動有趣課件的沖擊,再加上本身存在的質量問題,大大影響教師和學生使用學具的積極性。作為教師希望教育部門重視學具的研發,督促相關廠家嚴把質量關,生產出品種更多、質量更好,操作方便,學生喜歡的學具,讓它實實在在地為課堂教學工作服務。
參考文獻:
[1]郭念鋒,虞積生. 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2]瑪麗婭·蒙臺梭利. 童年的秘密[M]. 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