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明
摘? 要:飛速發展的社會對當代小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思想品德素質和身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過程中,體育與健康固然重要,但是必須把德育放在首位。通過各學科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最經常使用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途徑。文章探究了在體育與健康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策略,以期為相關教育者提供借鑒。
關鍵詞:小學生;體育與健康;德育優先
一、因材施教,分層教育
(一)運用體育課堂常規,加強文明意識培養
課堂常規教育是體育教學的基本要求,建立和貫徹體育課堂常規教育的過程也是向學生進行文明禮貌、組織紀律、思想作風的教育過程。體育規范是體育活動特別是體育比賽的必要條件,因而,只要學生參加到體育活動中去,就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規范的約束。在規則、裁判或輿論等的作用下,學生的規范意識會逐漸增強,學生將逐漸學會在規范的約束中進行體育活動。
在教學中應從隊列和體操隊形抓起,隊列和體操隊形不僅是對學生身體姿勢和空間知覺的基本訓練,也是一項嚴格的集體活動。它要求學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協調的動作,從而培養嚴格的組織紀律性和朝氣蓬勃的集體主義精神,發展反應迅速、動作準確和協調一致的應變能力。小學生活潑好動,因此,他們往往會在體育課這種特定的環境中不自覺地將平時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充分表露出來。在隊列、隊形教學中,教師統一指揮,注意觀察每一位學生。對在隊列、隊形中表現不好的同學進行批評教育,指出他們這種表現會造成整個隊形不整齊,而影響全局,教育他們在練習中刻苦認真,遵守紀律,使他們養成動作迅速、準確、協調一致的作風,培養嚴格的組織紀律性和集體主義精神。在其他項目中也可以通過實例,讓他們意識到文明行為習慣的重要性。
(二)倡導身心全面發展,增強健康意識教育
體育鍛煉主要為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健康教育主要是維護健康,保護體能發展。學校體育與健康教育結合,是要讓小學生懂得健康的意義,學會保健的方法,形成對體育的興趣愛好,促進學生身心同步健康發展,培養學生具有社會需要的生存能力、競爭意識和本領。以前的體育正是由于缺乏了應有的健康教育才造成了培養出來的學生有許多不愛體育,不會運動,不懂得保健的體育盲加健康盲。但可喜的是,這一狀況已成為歷史,體育與健康教育正在一步步邁向學生的心靈。有資料顯示,天津、湛江八所實驗小學對三千多名學生進行調查,結果表示喜歡本課程的學生占調查人數的97.7%,學習后鍛煉的主動性有提高的占95.5%,對養成衛生習慣有幫助的占97.5%,能用所學的知識指導行動的占90.5%。小學生的高段處在生長發育時期,不良的行為習慣會影響其身心健康,如不正確的身體姿勢會影響學生的生長發育。對學生中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姿勢不正確或故意模仿所造成的不正確姿勢應講明危害性。要主動幫助糾正,教會學生一些矯正方法,加強教育和訓練。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讓學生知道體育和美育是緊密相關的,它包括身體美、運動美、精神美,其中健康是美的基本要素。通過嚴格的隊列、隊形練習,讓學生了解正確坐姿、立姿、走姿、跑姿及其動作要領。在強化訓練中,逐步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姿態。
(三)培養高度的責任感,加強安全意識教育
首先是讓學生學會自我保護,了解一般運動傷害的操作和處理。練習前必須檢查自身和場地器材的不安全因素,樹立安全第一意識。上課時,提高學生自我保護能力是預防運動損傷的重要手段,要根據課的內容和特點,強調如何自我保護,使學生課內和課外體育鍛煉時,能夠避免受傷或減輕受傷程度,使學生即使在場地、設施簡陋的條件下參加體育鍛煉和比賽,也具有自我保護能力。其次是讓學生學會保護別人,加強保護和幫助動作訓練。讓學生學會保護與幫助的方法,樹立將他人安全放在心上的責任意識。再次是讓學生關注器材整理,課前整理場地,領取器材和課后收拾器材是引導學生熱愛勞動、愛護公物的重要契機。
二、以“體”強“心”,滲透德育
(一)誘發學生進取意識,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由于小學生的生理特點具有很大的差異性,每個小學生心理特征各有不同。因此不同的學生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比較復雜,那些身體和心理條件相對較差的學生往往會產生心理障礙,對體育學習失去信心。作為教師應注意抓住這些學生的特點,可以發揮他們自身優勢,及時給予鼓勵,讓他們逐步樹立信心,同時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加強他們的身體素質訓練,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分層教學,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各類學生都有獲得成功的可能。在教學中,采用距離錯位的方法,給不同層次學生平等競爭的機會,以刺激學生的練習欲望,誘發學生的心理競爭意識,達到練習效果。
在教學中還經常有這樣的情況,學生在掌握了某一個技術動作以后,就對它失去了新鮮感,沒有了競爭意識,喪失了做得更好的動力。并且,由于自控力差,有的學生還會連續犯各種錯誤。教師應正面引導,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有趣的練習進行教育,避免枯燥乏味的說教,比如通過講述革命領袖鍛煉身體的故事,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鍛煉。
(二)增強學生心理承受能力,提高道德意識
克服障礙是運動行為的一個顯著特征,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最容易在體育活動中充分表現出來。往往通過一個具體的練習,就能覺察出學生的不同性格、能力、氣質、興趣等各種心理特征,如有些獨生子女身體素質較好,但怕吃苦、動手能力差、性格倔強等。作為體育教師就應主動承擔起調節學生個體的任務,把它作為分內之事,不要作為額外負擔,應把體育教學作為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訓練和道德意識培養的教育手段。充分利用這些學生的優點,來逐步克服他們身上存在的不足。我根據教材的特點,采用“定時、定量、定強度、定具體細節要求”的辦法對學生進行訓練;啟發學生在身體條件可能的情況下堅持練習;及時發現典型,正確進行評價,對特殊學生區別對待;培養學生勇敢、頑強、果斷、機智、誠實、勝不驕敗不餒、勇于克服困難、堅忍不拔等良好心理素質和道德品質。
(三)建立和諧人際關系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提出“在體育活動中尊重他人”。目前的中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在家是“小佛爺”,往往有自我為中心傾向和對家長強烈的依賴心,面對新的環境,他們顯得手足無措,無所適從。我在教學中設計了大量的集體游戲和體育活動,以消除這些“小寶貝”們的孤獨感和自卑感,使學生感到集體的溫暖,與集體融為一體,自覺以集體的規范約束自己,在與同伴交往的互相影響中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在活動中通過合作和參與競爭,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
(四)培養團隊合作意識
體育活動多數是以團隊的形式進行的,體育活動中的團隊也是多種多樣的,班級、小組、教學比賽中臨時結成的隊(組)等都構成了團隊。在集體項目中,團隊更是體育活動的基本單位。體育活動有益于團隊意識的形成,團隊精神需要團隊成員具有強烈的合作精神和角色意識。合作精神和角色意識不僅是一種心理、思想品質,也是一種實踐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講,合作精神滲透在角色之中,能夠在體育活動中扮演好所承擔角色的人,就被認為是具有合作意識和能力的人。
三、結語
體育鍛煉不僅能強健身體、增強體質,還具有完善身體、發展身體、修煉人生、健康心靈、健全人格、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等功能, 其重要價值還在于改善人類的生活方式、生命活力、心理品格和實現人的現代化,使人的本質力量得到提升,不僅從身體上,也從精神上、社會適應上形成人的健全、健康狀態。
參考文獻:
[1]吳超偉,王志宏. 健康促進工程與陽光體育運動比較研究[J]. 當代體育科技,2016,6(36):1-2.
[2]劉一平,余道明. 體育運動與健康促進[J]. 體育科學研究,2007(04):69-71.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