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群 趙昕



摘? 要:融入地方特色文化是對“包裝設計”課程教學模式進行的一次重要改革,它加強了教學過程中本土文化特色與專業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既促進了文化的傳承和設計的再創,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又實現了課程教學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對接,有利于培養更適應當地經濟發展需要的設計人才。
關鍵詞:包裝設計;教學改革;傳統文化
基金項目:本文系安徽財經大學教研項目“融入地方文化特色的包裝設計教學改革”(acjyyb2020079)研究成果。
“包裝設計”是一門將美學知識和自然科學進行有機結合的課程,目的是為了使商品在流通過程中受到更好的保護,同時還能夠促進商品銷售。將地域文化帶入到包裝設計課程中,能夠在保護文化發展的同時,對設計提供豐富的資源。以蚌埠地域文化為例,將其本土文化融入到專業實踐課程中,依托本地優勢為學生搭建平臺,既能夠培養學生的設計技巧和文化認知水平,又促進了蚌埠地域文化的推廣與傳承。只有將價值觀念提升,包裝設計教學才會具有深刻的視覺文化語義。
一、課程目標及改革模式
我系依據校訂方針,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業意識,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因此,根據當地社會發展需求,將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到教學設計中是重中之重。本課程以課程導向進行合理的設置項目、指導學生高效完成工作項目任務,同時,結合本土地域文化,真正將“教、學、做”合為一體的教學思想落到了實處。
(一)蚌埠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本課程的改革是將文創產品和包裝設計注入地域文化的內涵,比如將蚌埠大禹文化、鳳陽花鼓燈文化、雙墩文化等這些豐富的文化進行創意再設計,把具有經濟價值的文創產品與包裝設計創意結合,讓創新落地,形成地方特色文化IP。既豐富了蚌埠文化的創意產業,同時也為包裝增加了附加價值。既有效地將蚌埠文化帶入到包裝設計課程中,又為包裝設計課程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設計資源,促進了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二)培養具有創新創意意識的應用型人才
隨著“新工科”的提出,包裝設計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包裝設計成為視覺傳達設計專業重要的核心課程。然而,在教學內容中過度重視商業市場價值,包裝設計往往缺乏地域特色,很難通過人文底蘊的提升而實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創新設計。因此,本課程要求學生除了能靈活運用所學到的包裝理論知識設計出完整的包裝,同時還需根據市場調研,搜集地域性文化的相關素材,對產品做出獨特的創新設計,設計出符合地域文化特色的包裝產品。
二、課程現狀與授課研究
(一)課程對象
包裝設計課程是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三年級的專業必修課,時間安排在第五學期。
(二)課程現狀
1.本學期包裝設計40學時,實踐課時遠高于理論課時。重實踐輕理論導致專業理論掌握不夠系統,設計創新能力不強,盡管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設計經驗增加,但教學上難以適應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
2.學生設計思維局限,形式固化、缺乏持久的創造力。設計出來的包裝既沒有表達出商品的特性,也沒有展示出深遠的文化內涵。這樣的包裝設計沒有特色,注定無法駐足長遠。
3.傳統的包裝設計教學依托項目教學和校企合作進行教學,雖然更多地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但想要實現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需要在教學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和文化底蘊。
(三)教學環節設定
包裝設計課程共40學時,4周,每周8節課。課程主要由三大部分構成:包裝設計理論、包裝設計結構、包裝設計制作。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設定課題任務和明確設計主題,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根據本課程的改革辦法,此次包裝設計課程引入“蚌埠印象”為題,讓學生在大框架的范圍內進行自主設定文創產品并進行包裝設計。通過“蚌埠印象”的主題,引導學生通過實地調查去研究蚌埠的文化和特色風格,既能激發學生的自主創新觀念,又能將蚌埠地域特色文化帶入到課程之中。在課程中,學生先收集資料確定分類,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分成衣、食、住、行、游這五部分的頭腦風暴小組,進行思維發散的討論。討論結束后,學生進行思維導圖匯報,以組與組之間的交流促進各組新的思考模式,并進行部分內容的微調。學生選定其中的一個部分,課后進行實地考察,進一步了解選題內容及背后的文化,初步確定設計內容。當選題確定后,通過前期的調查和了解,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創新觀念,同時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對蚌埠地域特色有了深刻的了解。課程結束后,挑選制作優秀的作品進行外觀設計專利申請,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和創作的積極性,又能夠將課程內容轉換為專利,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目前本課程的改革仍處于實驗階段,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仍需要進一步完善。
三、以地域文化資源為導向的包裝設計教學案例分析
將文化與包裝設計教學實踐相結合,對蚌埠地域文化的傳承、創新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蚌埠地域文化特色豐富,如大禹文化的歷史情懷、雙墩遺址的文化符號、鳳陽花鼓的代表特性、懷遠玉石籽石榴的遠近聞名、甩鞭運動的強身健體、禹王宮的道觀建筑等,這些都能夠引發學生的創作思潮。本課程以蚌埠文化特色為選題,通過對地域特色文化內涵進行調查和了解,對現有的具有蚌埠特色的包裝設計及其未來發展進行討論、研究,深度挖掘文化特色背后的內容,提煉出設計元素,將創意帶入到我們的包裝設計中。
(一)將本地特色文化元素融入產品設計
包裝設計是將商業和文化等信息進行結合的視覺設計,不僅是為了保護和傳播產品,同時傳遞的還有產品背后的語言和社會文化。在包裝設計作品中融入蚌埠特色文化,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當地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傳統文化應用到設計中的理念。通過前期對蚌埠文化資料的整理,學生分組進行頭腦風暴確定設計內容,在設計過程中提取蚌埠文化的設計元素進行了整合再設計。本次課程通過對蚌埠文化的理解進行的產品及包裝設計作品,很好地展現了學生的設計能力,以及學生對文化元素應用到設計中的創新能力。
蚌埠市大禹文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部分,在為該文化品牌進行包裝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帶領學生對蚌埠市的文化進行了詳細的整理和分析。提煉出了本地特色文化元素禹王宮、花鼓燈、泗州戲作為設計的主要內容。
1.禹王宮。禹王宮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涂山之巔,據載大約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祭祀大禹和他的妻子涂山氏的地方,同時也是安徽省重點宮觀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禹王宮殿門寬大,色彩古樸,充滿了道觀的建筑特色。禹王宮文創產品的再設計正是將禹王宮的建筑形態和設計色彩進行大膽的提煉和再設計。如學生張霞的文創作品《禹王宮》便是采用了扁平化風格設計,融合了禹王宮的視覺要素并加以提煉,將山和殿門的設計進行合理的結合,色彩搭配鮮艷飽滿,形成了現代感十足的產品設計,材質上也體現了它的質感和古樸的特質(如圖1)。
2.花鼓燈。花鼓燈是安徽省的一項優秀的民間藝術,據說大禹治水時三過家門而不入,其妻涂山氏思夫心切,化為望夫石。為了紀念他們,人們蓋起了禹王廟,每年農歷的3月28日趕廟會之際,都會打鼓跳舞,從此就有了花鼓燈。花鼓燈的分工角色很多,學生通過對“蘭花”角色進行了調研和分析,發現“蘭花”女角多以折扇和方巾為主要道具。因此,在設計產品形象時學生提煉出道具進行再設計,通過卡通漫畫的形式將人物變得有趣可愛,更容易產生親切感(如圖2)。同時,設計中考慮到折扇的作用及表達的思想感情,尤其是當折扇輕輕甩起時,扇子上的布條會產生波浪感,因此,道具直接將邊緣設計成了波浪紋。色彩上與原型進行了調整,盡量更符合產品的視覺效果。服裝上紅色與藍色的使用更加柔化了整體,使之看起來更為萌動可愛。細節上的刻畫如發飾發型、妝容神態等也進行了整合和調整,將生動有趣、憨態樸實的花鼓燈“蘭花”形象展現得淋漓盡致。
3.泗州戲。泗州戲是安徽省四大劇種之一,原名拉魂腔,主要分布在皖北地區,顯示了強烈的地域文化特征。學生對蚌埠市懷遠縣泗州戲進行了調查和分析,在進行設計元素提取時,學生先是對泗州戲戲目進行了賞析,然后選擇《巴陵戲》里的主要人物的頭飾與穿著進行整合再設計,形成了一個翩翩起舞姿態的憂傷形象(如圖3)。
綜上,這些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特征的文創產品,顏色鮮艷,造型可愛有趣,將這些元素轉化設計成為更貼近現代社會欣賞水平的文創產品,能夠更好地傳承當地的文化特色。
以蚌埠地域文化作為靈感來源和創作基礎,通過對地域文化與設計教學的融合統一,將原本的包裝設計課程擴展到對蚌埠特色產品的設計和對應包裝的設計上,既可以讓學生對產品進行一定的了解,又能夠完成一套完整的包裝設計。通過這種方式,結合地方文化特色的發展,最終達到促進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帶動周邊文創的設計及經濟發展。
(二)提煉地域文化符號并融入包裝設計中
通過之前的調查與分析研究,為了能夠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設計理論和文化特色,更好地掌握“包裝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我們將現代的設計理念與傳統地域文化相結合,依據蚌埠文化特色確定原創文創設計,進一步對文創產品展開符合其特性的包裝設計。
結合蚌埠地域文化特點,根據形式美法則進行圖形和文字創新設計,創作出富有個性化的包裝設計作品。再設計的過程中,根據產品的特性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提高學生對包裝材質和結構的選擇,以及符合產品特性的色彩運用能力。將蚌埠地域文化引入到包裝設計教學中,通過學生的調研分析、產品設計以及創新理解后,在保留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的基礎上,結合自創品牌進行新的形式和視覺表現的文創及其包裝設計。這種方式既完整了包裝設計的教學內容,又對當地的文化進行了傳承和發展。
通過對市場的分析與研究,鼓勵學生去了解現階段文創市場的需求及傳統文化推廣訴求,同時對文創產品的材質、包裝結構和系列包裝進行整體設計。比如蚌埠市著名的大型旅游項目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覽園),由修復重建的450棟17個省市不同地區的傳統民居建筑組成,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國第一座“露天博物館”,其旅游文化功能突出,市場運營潛力巨大。
在進行地域特征調查后,以建筑作為圖形的主要設計,包裝設計上體現出了古民居博覽園的建筑特色(如圖4).運用黑白灰的建筑色作為包裝色調,通過建筑圖形的藝術語言,凸顯出原生態和傳統建筑的真實感。底部的色調采用綠色池塘和白色荷花的圖形進行搭配,將包裝的空間感表現出來,同時對古民居博覽園的環境進行了還原,顯現出當地的環境特色。此包裝設計為系列設計,均為蚌埠市標志性建筑,例如其中的張公山望淮塔,塔高35.33米,共七層,八角形的塔身設計(如圖5)。圖形設計上采用了徽派建筑風格,黑白灰色彩結合,將塔身置入到風景中,更好地把握了張公山的環境特色。
在教學中強調對結構、材料、用途的不確定性運用,以更好地使產品得到合理的包裝。同時,還要關注受眾的需求,了解現代設計的傳播媒介,增強對設計產品的把握,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營銷策劃。在文創的表現形式上,選擇了現在比較常見的口紅的包裝素材,希望通過購買和使用的過程,能夠將旅游文化潛移默化地傳達出去。
在研究一些具體的包裝課題時,借助地域中一些物質元素,可優化包裝設計作品,比如具有蚌埠特色的公園甩鞭運動。教師帶領學生實地考察甩鞭的各種運動姿態,找到幾個主要的動作,對照大眾的審美需要,提煉出具體元素進行再設計。根據甩鞭人的服飾、色彩和動作等,在設計過程中進行調整和創新,最終設計了一組甩鞭人的文創產品。在表現形式上為了更適合甩鞭的造型,選擇了書簽的形式為載體,通過書鏈和人物圖形的結合,將雙邊的形象設計的惟妙惟肖(如圖6)。在包裝設計上,依照傳統的中國紅進行色彩設計,不僅與文創產品相呼應,還體現了傳統文化的設計情懷,實現了包裝設計的觀賞價值與文化價值的融合(如圖7)。
好的包裝設計需要設計理念和人文情懷的注入,因此,在教學中應該秉承以文化為核心的設計原則,帶領學生通過田野調查的方式去找出地域文化中的主要內容,并將設計內容進行分析研究,通過各種設計提案進行嚴密的分析與整合信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首先,提出設計概念“蚌埠形象”,讓學生自主去理解和認識蚌埠,并組成5人一小組進行全方位的頭腦風暴。這種方式能夠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拓展學生的思維寬度。其次,每個學生選擇一個點進行系列設計,根據地域特色文化的元素提取,在圖形設計上將傳統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并通過包裝的工藝材料和印刷工藝進行大膽地創新,這樣可以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學會融會貫通,對現在的包裝設計進行本土化調整和創新性設計,最終把包裝的豐富內容傳達給受眾。
四、結語
綜上,在我校的“新經科”背景下,通過包裝設計課程的改革和建設,對包裝產品的多樣化和符合經濟性的特征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推進作用。通過對地域文化的了解和設計元素的提煉,提升了包裝設計的附加值,使設計的產品具備了藝術感染力,讓受眾產生情感寄托,同時也加強了學生對地域文化的認知,提高了其審美水平。將蚌埠本土文化特色與專業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既促進了文化的傳承和設計的再創,豐富了教學內容,又實現了課程教學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對接,有利于培養更適應當地經濟發展所需的設計人才。
參考文獻:
[1]林潔.淺談包裝設計教學中的民族文化藝術研究[J].美術界,2014(6):91.
[2]陳卓勛.包裝設計教學中地方文化特色的融入[J].美術教? ? 育研究,2018(11):166.
[3]尚震.以實踐教學提高包裝設計課程質量[J].美術大觀,2011(2):170.
[4]盧成杰.傳統手工藝與“包裝設計”課程實驗教學的融合——以乳源瑤繡為例[J].韶關學院學報,2019(8):85-88.
作者簡介:
劉群,碩士,安徽財經大學藝術學院講師。
趙昕,博士,安徽財經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