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概念圖的應用有助于高中歷史教學效率的提升。文章在充分解讀高中歷史教學要求和概念圖的含義與作用的前提下,提出了在階段性導學、課前導學、課堂教學、課堂教學總結這四部分中應用歷史概念圖輔助教學工作的相關建議,以期為廣大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概念圖;高中歷史;課程導學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2)23-0007-04
引? 言
概念圖以奧蘇貝爾學習理論為基礎,主張將與某一主題相關的不同級別的概念或命題連接起來,最終形成關于該主題概念或命題的知識網絡。因此,從本質上而言,概念圖是一種知識組織和表現的模式[1]。
一、概念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一)體現課標要求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對我國高中歷史教學的指導內容進行了更新,充分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將整個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從而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要通過歷史大概念對相關知識點進行有效分析,對整個課程的知識結構與體系形成更專業的認識。而概念圖恰恰是以歷史概念或相關命題為核心并將不同級別概念有效聯系起來最終形成知識網絡的一種表現形式,這與《課程標準》中關于歷史教學的新要求存在較強的聯系,故而受到了教師的關注與重視。
(二)適合教材設置
在現階段高中歷史教學中,《中外歷史綱要》(上、下冊)在內容和結構形式設置方面,將眾多歷史研究新概念引入,體現了我國對歷史的研究進度與成果。例如,“早期國家”這一概念曾經是史學界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在2010年正式形成統一結論。在《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的第一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便出現了這一詞匯,而且在單元導語部分將這一概念進一步解讀為夏、商、周,這是之前的歷史教材中沒有提到的,類似的情況還有許多。這也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重視概念講解及分析各概念之間的關系,有效指導學生學習。
(三)符合教學實際
對歷史教學實情的解讀分析是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用概念圖的重要基礎,主要有以下依據。學生學習歷史,只有明確了基本的歷史概念,才能進一步學習相關概念和歷史事件的背景、發生時間、條件、過程及最終產生的影響。教師教學行為同樣也是如此,只有明確了具體的歷史概念才能進一步確定課堂教學的主題,制訂詳細的教學計劃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貫徹和落實。而部分學生對歷史概念的理解不清晰,對歷史的串聯更是難以把握。概念圖正是以相關歷史核心概念為主軸,以各歷史概念之間的層級邏輯關系展示為主要表現形式,所以能夠對教師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學生學習任務的最終完成提供幫助。
二、概念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一)有效提升學生課堂學習效率
教師可以利用概念圖將知識的整合過程清晰展示出來,有效改變學生的認知方式,幫助他們準確認識并把握概念之間的關系。例如,在“絲綢之路”這一部分知識中,主要內容不僅涉及了張騫出使西域并建立絲綢之路的相關內容,同時也出現了絲綢之路建立以后漢朝通過政治手段加強對周邊地區管理和控制的內容。教師通過概念圖將絲綢之路等概念羅列出來,并通過箭頭備注的方式表現概念之間的內在邏輯關聯,可以讓一些從表面上看起來關聯性較弱的知識產生深層次聯系,增強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
(二)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結構
概念圖在建立知識點聯系這方面有著非常突出的作用,能夠將各個歷史概念進行有效關聯,構建比較完整的知識框架。學生依據概念圖的基本脈絡可以有效尋找并理解重要概念,在理解的基礎上將相關概念重新組織并說明其中的聯系,從而構建完整的知識架構。
例如,“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這一課最基本的概念便是課程主題,而在這一主題之下,“政治”“經濟”“文化”是三個具體的概念,也都對應著更為詳細的歷史知識點,這些知識點同樣也屬于歷史概念的范疇。教師按照“從課程大主題具體到小節的主題、再從小節主題具體到詳細知識點概念”的思路梳理整節課的脈絡,能得到一個非常詳細的反映這節課歷史知識的概念圖,學生依據這種系統圖開展學習無疑會增強自身的知識結構建構能力。
(三)有助于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
教師可以將概念圖引入學生學習,讓多名學生對問題的本質進行探究和解讀。學生之間對某個概念會形成多方面的認識,這為合作學習的產生奠定了良好基礎。例如,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一專題中,概念圖的構建主要涉及五四運動、中共一大、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南昌起義、井岡山斗爭、抗日戰爭等10余個歷史概念。對這些歷史概念的理解、分析與整理有著龐大的工作量,非一名學生在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所以,為了順利完成這一任務,學生之間需要開展一定的學習合作,每個人負責不同的板塊,最終形成整個概念圖的框架。可以說,概念圖的應用可以激發學生形成合作學習的良好意識。
(四)有助于對學生進行科學評價
概念圖的構建難度相對較高,如果一名學生能完整構建出某一個知識板塊的概念圖,則說明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非常牢固;而概念圖構建不完整或在構建過程中遇到困難也就意味著學生的學習內容存在疏漏。所以,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概念圖構建狀況對其學習效果做出評價。
三、概念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在歷史單元導學中的應用
歷史教材以單元為基本組織形式。因此,教師在開展工作時首先要明確整個單元的主題,并指導學生掌握相關單元的核心概念。學生明確了某個歷史單元知識概念,才會確保接下來的學習方向不會發生偏離[2]。以《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七單元為例,在這一單元的學習中,關于概念圖的構建,教師要指導學生從單元主題和導語部分入手,閱讀相關內容并捕捉最核心的詞匯,從而確定概念圖中最基本的概念。該單元的主題為“中國共產黨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這一標題中有“中國共產黨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這兩個關鍵概念,而這兩個概念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背景下成立并領導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學生可以將“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一概念確定為整個單元學習的核心概念并延伸到下一個單元的學習,再來理解何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新”,
具體表現為新階級、新理論、新政黨、新前途、新道路、新基礎,由此進一步深入下一層級的分析與學習(如圖1)。這樣對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一階段的學習就有了一個總體的概念,有助于構建歷史知識框架。
(二)在歷史課前導學中的應用
在對單元導語進行詳細分析從而確定最核心的概念后,教師開展課前導學便有了一個基本的參考方向。與課前導學對應的便是課前導語的解讀和相關概念的界定。關于課前導語概念的確定,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課程題目及前言部分,并要求他們用簡要的歷史概念概括整個導語的內容,從而提煉出相關概念,在提煉概念的同時要思考概念之間的關聯。首先,根據“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這一課時標題提煉出“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誕生”這兩個關鍵概念,教師此時詢問學生“為什么這兩個關鍵概念在同一個命題中出現?”學生在思考這一問題時會意識到兩者之間是具有一定關系的,而這種關系是連接歷史概念圖的重要方式。其次,是對課程前言的解讀。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閱讀前言的內容并對其進行概括。按照教師要求,學生可以將“巴黎和會上列強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被轉讓給日本這一事件的發生標志著我國外交失敗……”這段文字概括為五四運動的背景,將“以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罷課、游行以示抗議……”這部分內容概括為五四運動的發起。在課前導學環節明確這些概念不僅豐富了整個概念圖,同時也幫助學生明確了接下來的學習重點,有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需要指出的是,導學階段的教學任務側重于對整個教學框架的初步明確及學生對相應知識點學習印象的初步建立。所以,在制作概念圖時,教師應優先整理重點概念和綜合性概念,對具體且詳細的歷史概念可以暫時不做補充。導學階段明確了學生歷史課程學習的基本概念才能為接下來教學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留下更為廣闊的教學空間。
(三)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概念圖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主要表現為幫助學生掌握相關歷史概念。當涉及一些新的概念時,教師需要突出點明并向學生強調,要求其將相關概念記錄下來,進一步豐富概念圖的內容[3]。例如,“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這一課的第一小節“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出現了一個全新的概念——馬克思主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要求學生將這一概念標注出來,并通過之后的學習對概念的具體內容做詳細了解。由于標題中馬克思主義和五四運動并列出現,所以教師也要指導學生分析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明確最終關系后將其作為概念圖的細節補充到整個圖中。此外,教師也可以對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重構和整合,用合適的概念作為層級概念幫助學生分析隱性知識。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傾向于比較具體的歷史概念的講解,不僅要講解概念的本身含義,更要將其放在概念圖這一完整體系中分析其地位及在整個圖中的作用。考慮到知識點的詳細講解不僅需要科學的教學計劃同時也需要充足的時間,教師可以調整每節課的教學計劃時長,如果涉及一些非常重要的單元,可以適當延長或增加教學課時。
(四)在教學總結中的應用
隨著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學生逐漸掌握了該節課的知識。此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把自己掌握的歷史知識用概念圖的形式進行進一步的總結,不僅要掌握概念的具體內容,還要著重把握各個概念之間的聯系,明確各概念之間是并列關系、遞進關系還是其他關系。
仍然以“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這一課為例,課程結束后,教師可要求學生以課后作業的形式整理這節課相關的歷史概念并闡述各個概念之間的聯系和具體的表現形式,最終根據自己的理解將其補充到“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一主題概念中。而后教師針對學生的作業情況進行批改和評價,為學生充分掌握這一階段的歷史知識提供幫助,并為以后的歷史學習打下基礎。考慮到這部分工作更多是由學生自己完成,為了避免學生在完成這部分任務時不能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教師應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監督,通過階段性抽查的方式檢驗學生是否在每節課甚至每個單元學習之后建立了相應的概念圖,針對其概念圖的制作情況提出批改意見或指導建議。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歷史概念圖的掌握能力,同時也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將制作概念圖的良好學習方法堅持貫徹下去。
結? 語
“簡約而不簡單”這句話是對歷史概念圖最貼切的形容,用具體的歷史概念或命題這種簡約的形式向學生展現豐富的歷史知識是概念圖的重要特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充分重視歷史概念圖的地位并通過具體的舉措嘗試將其充分貫徹和落實到課題教學中,是每位教師的重要責任與使命。
[參考文獻]
[1]王婧.簡析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國教師,2020(S1):146.
[2]花蕊.芻議新課標下高中歷史教學評一體化[J].讀寫算,2020(36):3-4.
[3]潘志超.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概念圖導學的困境及突圍[J].高考,2022(07):120-122.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
2020年度課題“基于數字化環境的高中歷史概念圖導學的應用研究”(課題編號:FJJKXB20-864)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黃傳集(1981.2-),男,福建晉江人,
任教于晉江市毓英中學,中學高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