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農村地區是教學改革的薄弱區域,美術教育在農村教學中又屬于薄弱科目。要改變這種現狀,最好的辦法是在農村環境中挖掘與美術相關的素材,并結合教材開發課程資源,以此強化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參與度,進而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
[關鍵詞] 初中生;農村教育;美術素養
在我國的義務教育研究領域中,將農村和城市分開,是一種很重要的劃分方法。由于地域、文化和經濟發展程度的不同,農村與城市呈現出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會導致城市與農村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成果呈現出一定的差距,最終讓農村成為教學的薄弱區域。
就教學和課程改革而言,造成農村地區教育相對薄弱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當前多輪教學和課程改革的理念都來自從事教育研究的精英,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都生活在城市,農村地區在客觀上處于末梢地位;二是由于地域及其他客觀條件的限制,農村教師在接受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更新自身的教學行為方面相對滯后,改革的主觀能動性也不強。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村初中美術教學的效果就顯得非常一般。
造成農村初中美術教學效果一般的原因,除以上所提及的原因,更關鍵的是教師和學生都對美術學科不夠重視。對學生來說,他們在美術課堂中追求的不是美術素養的提升,而是精神上的快樂。農村初中學校雖然比較偏遠,但是教育主管部門對農村初中的考核壓力依然存在。這種壓力傳遞到學生身上就表現為只追求主科的學習成績。因此,學生只能依靠美術課等副課來釋放壓力;對教師來說,美術學科是副科,他們不會太重視美術學科的教學,這導致美術學科被邊緣化,未達到當下素質教育的教學要求。
一、農村初中美術教學的現狀及其分析
分析農村初中美術教學的現狀,對提高美術教學效率、提升美術教學認識來說至關重要。世界上沒有絕對完美的事物,農村初中美術教學自然也存在諸多不足,而分析這些不足,尋找這些不足存在的原因,有助于為后續的教學改革指明正確的方向。分析農村初中美術教學現狀,可以從農村初中的實際情況及美術學科自身特點兩個角度著手。
從農村初中的實際情況來看,影響學生美術素養提升的客觀因素在于美術學習所需硬件的缺失,而主要因素則在于教師的教學理念沒有及時更新。一般來講,初中階段所需的美術學習硬件設施通常只能滿足最基本的需求,但這并不是影響學生美術素養提升的最主要因素,教師自身的教學理念,或者說是教師是否有課程開發的意識是最主要的。課程改革中早就提出了要“用教材教學”,而不是“教學生用教材”。農村環境中與美術相關的素材并不罕見,基于農村實際情況去選擇能夠促進學生學習美術的素材,是農村初中美術教師亟須建立的觀念,也是需要及時改變的現狀。
從美術學科的角度來看,美術教學既不同于廣義的美育,也不是純粹的專業知識和技巧傳授,它是一門藝術教學。無論是在課程資源的開發過程中,還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美術教師都需要將對美術表現技巧與藝術領悟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重心。
美術教學的主體是農村初中學生,他們不僅有著特定年齡的生理、心理特點,還有著淳樸善良的特質。這使得農村初中的美術教學存在著自身的鮮明特點和教學規律。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在農村初中美術教學中要切實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這既需要教師改變自己,又需要立足于農村實際。改變自己就是美術教師要認識到本學科的重要價值,若放松了對本學科的教學要求,只能讓學生獲得感官上的滿足,對學生來說是不負責任的。當然教師努力對美術教學抓細、抓實,并不意味著要去擠占文化學科的學習時間。真正有效的做法是立足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一方面從觀念上引導學生認識到美術學科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爭取在美術課堂上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收獲。這樣一來,教師不僅可以提高美術教學的效果,還不會給學生增加額外的學習負擔,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二、基于農村初中實際的美術素養提升
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應該引導學生多從現實生活中發現美,鼓勵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美,并通過基本的繪畫技能形成一定的審美價值觀。筆者認為這非常適合農村初中的美術教學。根據這樣一個教學指導目標,在農村初中美術教學中凸顯生活化教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思路。美術本身就是一種生活表達方式,美術教學應該著眼于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化學習環境中學習美術課程。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在農村開發此類課程資源,以促進學生提升美術素養。
課程資源開發對初中美術教師來說非常重要,對農村初中的美術教師來說更為重要,教師要善于從農村初中生的生活場景中尋找美術課程資源。這樣的資源對于農村初中生而言,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學生在生活中感覺不到的美術元素,卻可以在美術課堂上感受到。通過這樣的努力,學生就會認識到原來生活中并不缺少美,通過美術學科的學習,可以讓自己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這才是美術教學的目標,也是美術學科的意義所在。
人教版初中美術教材中,有“構圖的作用”這一內容,這個內容主要是相對于造型藝術而言的,其強調在各個形象之間通過具有一定章法的結構來展現構圖的藝術性。人教版美術教材中給出的藝術作品,包括法國美術家德拉克羅瓦的《自由引導人民》、現代美術家李煥明的《初踏黃金路》、現代畫家潘天壽的《露氣》等,從教材的編寫角度來看,可以說囊括了古今中外,因此具有代表性。然而,這些作品卻不宜直接呈現給初中生,因為學生在欣賞這些作品的時候,還很難一下看出精髓所在。換句話說,照本宣科很難達到提升學生美術素養的目的。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先給學生的美術學習搭建一個臺階,這個臺階就是基于農村實際而開發出來的課程資源。
在農村有著很多自然的“構圖”,這些“構圖”雖然不完全等同于美術意義上的構圖,但是如果把農村比作一個平面的物質空間,那么農村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就可以比作一個個藝術形象,這些藝術形象呈現出一定的位置關系,這種關系或許難以體現出純粹的美,卻能帶給學生一場完美的體驗。
例如,美術教師可以讓學生去看自家的住宅及附近的景物,然后要求學生結合自己所期待的生活情境,將看到的畫下來。結果發現,學生的畫作既有寫實的一面,又有寫意的一面。他們既會真實地記錄下住宅及周邊的風景,又會基于自己的想象與期待,做一些補充和優化——這樣一個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感知美、創造美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做一些引導,而學生則可以做一些優化。在一次次的優化與調整中,學生筆下出現的就是一副優秀的作品。教師再結合藝術上的構圖要求,給學生介紹一些類似于“黃金分割”的基本知識,那么學生的美術學習就有可能從直接感知走向藝術認知,學生的感觸也就完全不同了。
所以,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發現,讓農村初中生去觀察生活,到生活中去尋找美學素材,然后用在美術課堂中學習到的美術知識來理解這些素材,就會讓這些素材或課程資源具有雙重意義:一是日常生活中的客觀意義,二是精神世界中的美學意義。當這兩種意義疊加在一起的時候,這些看起來比較平常的事物,就會呈現出一種新的形態。這種新的形態在學生的眼中是美的,一旦這種美學觀點形成,那么美術教學的基本目標也就達到了。
三、重新建構對農村初中美術教學的認知
在上述例子中,教師在開發課程資源時,可以讓學生從最熟悉的住宅入手,然后用構圖的美術專業知識去引導學生。這不是簡單地將構圖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疊加的過程,而是一個引導學生逐步尋找美的過程。從教學效果的角度來看,應當說這一努力是有效的,因為學生確實能夠從農村生活體驗出發,在不斷摸索、實踐與感悟中構建認知中的美。這并非一個封閉的過程,因為有教師的引導,所以學生常??梢猿皆械恼J識,真正將農村生活中的美與藝術中的美結合起來,切實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美術素養。
農村初中美術教師在面向農村學生開展美術教學時,一定要立足于實際情況,構建起與實際情況相符的美術教學認知。農村有其相對特殊的地方,在這個實際情況與美術素養之間,搭建一座橋梁是農村初中美術教師的主要任務之一。
重新建構農村初中美術教學的認知,對于美術教師而言是一個重要的、必須完成的任務。這既需要美術教師以自身的素養做支撐,又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實踐,從而獲得更多的美術教學認知。重新建構本身包括實踐建構與理論建構。這里所說的實踐是指每一名農村初中美術教師自身的課堂教學實踐;這里所說的理論,不是像專家那樣用專業的語言表達出來的理論,而是由每一名農村初中美術教師創設的能夠指導自身實踐的理論。這些理論或許與專家的理論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對美術教師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也是非常寶貴的。只有每一名農村初中美術教師都創設一套可指導自身實踐的理論,那么在教學實踐時才不會盲目。如果其中一部分教師能夠在原有理論的基礎上加強學習,將粗略的理論提煉為精細的理論,將淺顯的理論上升為專業的理論,那么農村初中美術教學改革也就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綜上所述,只要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關注農村現狀,關注農村初中生的美術基礎,就可以找到提升學生美術素養的關鍵。在此基礎上,初中美術教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而且可以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袁祥輝,董藝黛.農村初中美術教育的問題、成因及對策建議[J].基礎教育研究,2014(14):40-41.
[2]胡志明.中學美術教學規律初探[J].人民教育,1989(3):26-27.
[3]吳鴻昌.初中美術要突顯生活化教學[J].中國教育學刊,2016(2):106-107.
[4]肖林.農村初中美術教學低效失真的原因與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6(24):116-118.
[作者簡介]藍小利(1983—? ? ),女,江西蘆溪人,蘆溪縣妙泉學校,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美術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