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五育融合問題,是新時代堅持融合育人的基礎性和實踐性問題,直接關系到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目標的實現。在此背景下,筆者探究新時代五育融合的價值意蘊,提出五育融合的路徑,旨在推進五育融合的落地,發揮其時代價值。
一、新時代五育融合的價值意蘊
教育活動的對象是學生。要探尋五育融合的實現路徑,必須深入分析五育融合的價值意蘊,從理論基礎、各育之間的關系等方面闡釋五育融合的本質,最終指向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1. 五育融合的本質在于全面構建新時代育人體系
新時代,五育融合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由之路。從五育并舉到五育融合,是教育領域關注五育發展不平衡、不全面的問題,力圖促進五育融合發展,明確教育行為主體的共育義務,加強自主創新實踐活動的開展和其與專業知識相互依存的聯系。五育融合不管是在理念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都是對五育并舉的進一步完善。五育并舉是為了解決教育發展中側重智育,缺少美育、體育、勞動教育,以及忽視德育的問題,而五育融合主要是在解決這一問題的基礎上,推進五育全面發展,消除各育“分離”和“割裂”的現象,追求學生的全面與整體發展,從而實現全面育人的目標。
具體來看,五育之間的關聯體現為德育是靈魂,貫穿始終;智育是提供知識與智力;體育是提供良好的身體準備;美育是提供精神力量;勞動教育是綜合實踐運用與成果的檢驗。五育之間彼此關聯,牽一發而動全身。
2. 五育融合的關鍵在于創新性地整合資源
新時代,開展五育融合就是在五育并舉的基礎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為目標,對五育中不同學科、不同領域、不同學段的內容、知識、思想、經驗,以適合學生發展的方式進行有機融合。教師在學科教學過程中需要堅持融合理念,準確把握各育之間的關系,樹立正確的育人目標,開展全學科、全方位、全過程育人活動,始終將學生的全面發展放在首位。
五育融合實際上是以教書育人為基本目標,構建培養高質量的育人體系,以“積極主動結合”的心態對已有教育資源進行構建,根據對現行教書育人機制標準的再思考、再整合,將課程目標、教學方式、教材內容、管理方法等體系化,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二、新時代五育融合的現實困境
五育融合要想真正落地,必須內化在教育的價值體系內,而在實踐中,存在認知片面化、目標形式化、實踐單一化等問題。
一是認知片面化。五育融合回答了“怎樣培養人”的教育問題,但在具體實踐中,五育仍然存在一定的割裂和失衡現象,不符合整體性特點。五育融合在一定程度上還是以理念融合為主,實踐中存在消解的狀況,很多時候還是止于將各育簡單疊加,這種“加法思維”將“五育”內部整體分裂,喪失了互通融合,難以形成教育合力。五育融合仍然被擱置在認知體系之中,由于教育主體與受教育者對五育融合的片面認知,往往將五育融合簡單理解為五育并舉,不了解其內容統一性,只是在將其理解為簡單疊加,窄化了五育融合的內涵,不利于學生的培養。同時,在實踐中,五育中的“某育”有不同的教育教學實踐主體,如德育工作者、體育工作者以及其他各育工作者等。同時,任一“五育”主體,既可能存在于教育領域的內部體系,又可能是教育領域的外部體系,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現為五育的參與者,不同主體之間的價值取向存在諸多差異。
二是目標形式化。在當前的實踐中,很多學校過于強調五育要素的形式完整,將其設置為五育融合的核心指標,存在形式化融合現象。這種現象割裂了五育之間的過程性、生成性融合,而是單純地五育共存、并行,融合依舊體現在形式上,割裂了學生成長的發展歷程與空間。
三是實踐單一化。很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依然沿用以課本知識為本的教學模式,不能很好地展現出五育融合的時代價值,教學形式較為單一,存在照搬照抄的現象。從實際教學活動上來看,難以將五育融合合理融入教育教學活動中,甚至片面地將專業化主題活動融入一系列課程化、項目化、斷裂式的社會實踐活動中。
三、新時代五育融合的教學路徑
目前,學界已經提出了五育融合的諸多實踐路徑,如構建新的教育體系、進行教學評價改革等,但是在具體教育教學工作中,學科教學是育人的主要方式,五育融合要落實在實踐中,必須依靠學科教學,筆者在此提出以下實施路徑。
1. 強化頂層設計
五育融合是新時代我國有關“怎樣塑造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教育根本問題的“良方”。緊緊圍繞五育融合的核心理念, 構建完善的教書育人體系,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舉措。五育融合致力于尋找教書育人總體目標、過程的總體變化,是對傳統的“五育分育”教育方式的結構性更新和改造。加強五育融合統籌規劃,運用制度優勢由上而下構建五育融合的整體架構,對統一認識、明確責任、提升資源分配等進行完善,從而提升教育政策成效有著關鍵性作用。
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學校必須進行課程整體規劃,探尋適度的五育融合的教學方式,積極主動融合校內、校外教學資源,提升教育教學實效。
2. 確定學科教學目標
理解五育融合理念,把握 “五育”之間的關系,是實現五育融合的第一步。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科教學內容設置教學目標,解決現實存在的問題,如重心在智育、德育之間搖擺,而對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忽視。
在學科教學中,教師要準確把握正確的育人目標,開展全學科、全方位、全過程的育人活動,在確定學科教學目標時,要對課程標準、教材、學生情況進行深入分析,考慮如何將五育整體貫穿于學科教學中。例如,在開展體育教學時,教師可以將教學目標設定為不僅培養學生運動能力與技巧(體育),還要引導學生掌握運動基本原理與知識(智育);欣賞形體美、體育活動美(美育);掌握團體精神、拼搏精神(德育);堅持體育運動,并將所掌握的體育知識、能力以及價值觀念等運用到實際生活(勞動教育)中等。
3. 把握學科之間的關聯
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學科之間的關聯,既要考量各學科的獨特性,又要考慮不同學科之間的關聯點,要重視學校教育中的每門學科,絕不能只關注自己所教的學科。學科之間相互配合,形成一定的學科教學網絡。五育不是教師教學工作的分類依據,也不是教師職責的分工依據。
各學科教師都承擔著全方位的育人任務,而不是某項單一任務。 實際上,育人任務不可能由某一學科獨立完成,即使有分工,也不代表對五育的肢解。教師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只專注于完成所教學科的教學任務,而是應該關注學科間的關聯,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將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同時,還要認識到所教學科缺乏的價值要素,積極與其他科目教師合作,形成學科教學網絡,在教學過程中協同促進五育融合的實現。
4. 設計學科教學內容
五育融合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綜合能力和全新的教書育人觀念,教師應主動更新教學思想。五育融合與傳統教學方式最大的差異就在于其教書育人全過程展現出一定的關聯性和全面性。第一,教師要具有開發設計五育融合教育實施活動的能力,擺脫課程界限。第二,教師要具有協作教學的工作能力,能單獨完成教育工作,同時可以緊密配合、參加別的協作教學主題活動。第三,教師要具有應用綜合性學習方法,結合課程內容不斷豐富教學方式,綜合選用適宜的學習方式, 如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研究學習等。
教師要把握學科背后所蘊藏的價值精髓,利用學科的重點價值偏向去培養學生。例如,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可以培養學生對字、詞、句、文的欣賞能力,同時將涉及的體育、勞動教育等內容統整起來。如果教師忽視對學科教學的分析,可能難以真正把握學科教學的價值,無法整合學科教學內容,貫徹五育融合理念也就只能是空談。
五育融合總體教育目標定位于“培育完整的人”。“完整的人”既是身心協調發展的人,也是知能、情感充分發展的人,更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五育融合并不是簡單的五育并舉,還需要考慮它們之間的融合方式,只有全方位了解現代教育理念,不斷進行教育實踐活動,及時進行學科教學創新,才能讓五育融合在教學中逐步實現,從而展現出其時代價值。
參考文獻
[1] 寧本濤.“五育融合”與中國基礎教育生態重建[J].中國電化教育,2020(5):1-5.
[2] 邰鵬峰.試論中國特色體育發展道路的歷程、內涵與特征[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2019,19(2):152-156.
[3] 李政濤,文娟.“五育融合”與新時代“教育新體系”的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20(3):7-16.
(作者單位:湖北襄陽市致遠中學)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