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徽園
摘 要:初中生根據自己的文言文學習經驗,在開始解讀《北冥有魚》時,很容易認識到對魚的這種闡述,其實并非真的在寫魚。于是對課文的解讀很自然地就迅速進入了解“意”的狀態。然而僅有“意”又是不夠的,重“意”輕“形”對于初中生解讀課文而言,并不是一個好的策略。在《北冥有魚》這篇課文的解讀中,必須讓學生基于意象的構造目的,而重視物象的解析。而這個物象就是課文中的“魚”。在解讀《北冥有魚》這篇課文的時候,也一定要防止得“意”而忘“形”,要知道后者是前者的基礎,只有豐富學生分析魚與鵬之“形”的過程,才能讓學生對“意”的理解變得更加深刻。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材分析;意;形
《莊子》進入初中語文教材,既是尊重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也是傳統文化傳承的應然之舉。在諸子百家當中,莊子作為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其所代表的自由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由概念賦予了豐富的內涵,《逍遙游》作為其代表作,對后世的影響極為深遠。《北冥有魚》就出自《逍遙游》(實際上是編者以第一句為題),絕大多數初中生解讀這篇課文時,實際上都是與《北冥有魚》初次相遇。這會讓學生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對表面意思的理解之上。甚至對很多教師而言,也會出現這樣的情形。正如有研究者指出:很多教師讀莊子,常常是徜徉在外圍,無法透過文字感受莊子散文的風采,對《莊子》的解釋,又往往是抽象的套話。這便是“言”“文”分離的弊病,誠如錢夢龍先生所指出的:“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無‘文”[1]。
《北冥有魚》給學生建構的第一印象就是“魚”,然而這個魚又不是學生日常生活經驗中的魚,因為這一“其名為鯤”的魚“之大”,居然“不知其幾千里也”,而且可以“化而為鳥”……初中生根據自己的文言文學習經驗,很容易認識到對魚的這種闡述,其實并非真的在寫魚。于是對課文的解讀,就迅速進入了解“意”的狀態。解意是必要的,但也是有“風險”的,因為如果失了對魚之“形”的認識,那對“意”之解讀,就容易失之于空,尤其是對引導初中生解讀這篇課文而言,得“意”一定莫要忘“形”!
一、文之意
《北冥有魚》是《莊子》開宗明義第一段文字,意在為《逍遙游》之旨張目。逍遙游者乃是指人類精神突破一切束縛,達到優游自在、無掛無礙、絕對自由的境界[2]。這是對《北冥有魚》最直觀的理解,也是“意”的最基本的內涵。文中“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這些都是極為夸張的描寫,也都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力。當然這種夸張與想象的背后體現的就是莊子的自由思想,只有真正的思想自由者才會真正進入“逍遙游”的境界。
在這里,“不知其幾千里也”之“魚”,“化”為“不知其幾千里也”之“鵬”,構建了一個從水中轉向空中的“(變)化”意象,這種“化”的背后,依然是作者思想天馬行空、極度自由的意象體現。這種意象對我國后來文學作品的創作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后來的詩詞當中有一類“豪放派”詩詞,都是作者不拘現實而思想自由奔放的產物。
更重要的是,當這種意象呈現在閱讀者面前的時候,能夠自然激活閱讀者的內心情感,能夠讓閱讀者不知不覺走入文中,從而讓自己成為自由的一部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意味著文化的傳承與理解。所謂傳承與理解,實際上就是對某文化或某觀點的接納與吸收。在《北冥有魚》當中讀出自由與逍遙,接受了天馬行空式的想象與變換,就是“意”的建構與延續。文章解讀所重之意,正在于此!
二、文之形
然而僅有“意”又是不夠的,重“意”輕“形”對于初中生解讀課文而言,并不是一個好的策略。盡管在很多語境當中,人們強調輕“形”而重“意”,然而這實際上是對結果的強調,卻不意味著對過程的輕視。結合初中生的認知特點,結合語文教學只有夯實基礎、夯實過程的基本規律,在《北冥有魚》這篇課文的解讀中,必須讓學生基于意象的構造目的,而重視物象的解析。而這個物象就是課文中的“魚”。
對莊子有研究的人都知道,莊子具有濃郁的動物情結,在所有動物當中,莊子本人對“魚”是厚愛的。魚(包括其他一些動物)在莊子哲學中都是與人一樣的主體,具有與人同等的價值。莊子不僅以魚自比,而且喜歡釣魚,并對以漁為業的漁父推崇備至。因此,《北冥有魚》之“魚”貌似偶然卻帶有必然的普遍意義。事實上,莊子認為魚與人具有驚人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因此莊子講魚,實際上是為了達到講人的目的。在莊子那里,“魚”是逍遙自由的象征,人只有像魚那樣相忘于江湖才能達于道而至樂[3]。所以說,引導學生分析文中的“魚”十分有必要。
文中,魚有本體及化身(鵬)兩個物象,其共同特征是“大”,然而這個大又不只是體型之大,也包括力氣之大,比如說魚所化成的鵬,能夠“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無論是從哪個角度來看,對這樣一只大鵬的印象都是極為深刻的。實際上這句話,在后來的很多文學創作當中,都有著不同形式的體現,毛澤東在《沁園春·長沙》中,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在《沁園春·雪》中亦有“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如果說這是一種互文解讀的話,那無疑可以強化學生對“鵬”之印象,而這個印象顯然是建立在鵬之“形”的理解之上的。
除此之外,對本文中的“形”的解析,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這個環節就是一個字——化。“化而為鳥”是從“魚”到“鵬”的變化,是“魚”的形的轉變。化是一個什么樣的過程?在教學當中應當引導學生去建立對“化”的過程性認識,從而強化學生對魚及鵬之“形象”認識。為什么是化?為什么不是變?學生都知道“變”和“化”是可以組成詞的,但卻極少有學生知道“變”和“化”之間的區別。看過《西游記》的學生都知道,孫悟空在變形的時候都會說一個“變”,然后就立即變形,這個過程時間極短,人們關注的往往只是變的前后兩個狀態;“化”與“變”不同,化是一個緩慢、漸變的過程,在甲骨文當中,“化”有“由死向生”的意思,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甚至是痛苦的過程,后來人們說“化蝶”,其實就是這個意思。
懂得了這個意思之后,再去理解“化而為鳥”,就能夠讀出“魚”在漸變為“鵬”的過程中,會經歷怎樣的艱辛與痛苦。而有了這種體驗之后,再去讀這段文字,學生的感覺就會大不相同,學生的心理體驗就會從云淡風輕式的文字閱讀,走向具有文化內涵與意義理解的文字解析,所形成的心理表象就是真正來自于對“形”的分析。事實證明也只有經歷了這種對“形”的解析,才能讓學生真正讀懂上一大點所分析的“意”。
三、形與意
無論是在中國的文學領域,還是在其他領域,實際上都非常重視“形”與“意”。在解讀《北冥有魚》這篇課文時,也一定要重視“形”與“意”,防止得“意”而忘“形”,要知道后者是前者的基礎,只有豐富學生分析魚與鵬之“形”的過程,才能讓學生對“意”的理解變得更加深刻。而在課文解讀之后,教師還需要將“形”與“意”融合起來,努力做到形意皆俱,這樣課文解讀才能達到一個比較完美的狀態。
實際上,本文之所以如此擬題,實在是因為在課文解讀的過程當中容易忘“形”。幸運的是,有研究者已經注意到這一點,而且精心研究了許多細節,從而為一線教師解讀這篇課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比如研究發現:巨鳥崇拜是世界性的,《北冥有魚》中的“魚”入水為“鯤”,出水為“鵬”,碩大無比,力大無窮,志存高遠,善借長風,是我國古代巨鳥崇拜文化現象的體現[4]。比較相關文學作品,可以發現事實確實如此,那么在課文解讀的過程當中,將這些素材引入,也可以豐富課文解讀的過程,從而拓寬課文解讀的視野,深挖其內涵。
參考文獻:
[1]汪遲.具象·感目·會心——《北冥有魚》教學追求[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0(8).
[2]魏義霞.魚在《莊子》中的象征意義——“北冥有魚”與莊子的動物情結[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6(3).
[3]劉戈.《莊子·北冥有魚》寓言新解[J].懷化師專學報,1996(4).
[4]劉婉嫻.巨鳥崇拜對《北冥有魚》的教學啟示[J].語文教學通訊,2019(4).
編輯/李? ?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