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蘭
對于學生來說,語文最能夠培養其綜合能力,包括語言表達、文本表達、理解能力、想象力和創造思維等。尤其是對語文核心素養的掌握,在教學當中已經被提上日程,所以教師應該提出更高的要求,對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不斷革新,注入新的活力,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啟發和成果進展,讓學生對語文綜合能力的學習從傳統的被動接受向主動探索轉化。
一、傳統語文課堂存在的局限
傳統語文課堂當中很多的教學方案因循守舊,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教材之中很多內容具有封閉性,若是只對教材內容進行輸出,則會忽略更多知識的來源。學生在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當中會產生割裂感,不能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作能力,而這些恰恰是培養核心素養需要具備的重要條件。過于單一的課本知識,過于重復、乏味的作業內容,都會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下降,甚至產生煩躁、焦慮等負面情緒,不利于“雙減”政策的落實。久而久之,學生不但得不到很好的能力拓展,還會對學習產生排斥和抵觸,對語文這門科目的學習出現消極情緒。教師無法利用符合時代發展的新型教學資源,也無法做到合理地綜合性滲透,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無法打開視野,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量,對語文的創作和文本表達方面就沒有更多的靈感來源。這樣學生的發展空間亦會受到阻礙,學習質量下降,熱情度、期待度也會隨之降低……這些都是教師需要注意的問題。
二、核心素養對于語文發展的重要性
結合時代的發展,學生不能為了應試而敷衍性地學習,應該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之中形成完善的、系統的學習方式,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也因此,核心素養對學生的發展來說地位逐漸凸顯。教師采取新型的教學方式對待語文課堂,學生能夠提高自己的積極性和參與度。課堂內容越新穎有趣,學生就越能夠通過學習更加完善。學生擁有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空間,就能夠更好地通過語文實現多學科的共同發展。把語文知識充分應用到生活實際當中,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能夠促使學生更加熱愛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生活與社會當中。另一方面,注重核心素養還能夠讓學生以語文為切入點,積極展開更加深遠的探索,改變原有的單調、乏味的學習方式,做到對學習的提質增效,在減輕負擔的基礎之上輕松學習、快樂成長,這對于學生自身的身心健康發展也能夠起到很好的幫助作用。
三、如何基于核心素養設計語文教學方案
首先,教師應該利用多種教育資源,可以結合互聯網,利用多媒體播放新鮮、有趣的故事內容,可以通過影音、圖片等方式,讓學生足不出戶就了解古今中外天下大事,讓學生更加淵博、更加好學,擁有更多的靈感來源和知識儲備。其次,教師應該豐富課堂形式,多創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通過“沉浸式體驗”的方式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溝通配合能力、協同合作能力等,讓整個班集體朝著更加積極的方向發展。課堂活動也有助于幫助學生減輕負擔,進行更加趣味性的學習,為學生的綜合發展更好地助力。教師應該采取“線上+線下”“室內+室外”相結合的方式,把更多的目光轉到室外探索上,這也是傳統教學所不具備的。教師可以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帶領學生去附近的博物館、科技館、文化館等,讓學生在實地考察中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以此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不能僅靠語文這門科目本身的學習,還需要幫助學生形成以語文為切入點,多學科聯合促進綜合發展的“一體化”學習模式,讓學生在聽、說、讀、寫能力提高的過程當中激發對學習的熱情,充分將所書本內容聯合生活實際,做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讓知識被量化,被理解,被吸收,讓傳統的抽象化知識具象化。教師也應該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從傳統的教學領導者轉變為引領者和參與者,讓師生之間的距離更加密切,學生遇到問題也會及時向老師提出,方便老師隨時幫助解答,教師也能夠通過這種方式更好地掌握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情況,以便于隨時進行教學方案的革新,做到對課堂教學的提質增效,為學生更長遠的發展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黃偉,陳尚達.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與教學設計[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
[2]靳彤.語文綜合性學習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3]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