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宇
新時代素質教育的推廣與普及旨在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人才的培養是我國提高國際地位以及競爭力的關鍵條件,而創造力的培養是人才培養的關鍵內容。因此,要積極將創新意識教育落實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提高創新能力,為今后的創造力奠定堅實的基礎,進一步促進國家興盛,保障國家的國際地位。
一、學會質疑,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給予學生正確引導,在課文內容講解前要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在探索中找出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促進學生探究能力、思維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愛因斯坦曾強調與解決問題相比提出問題更加重要。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引導學生產生質疑,培養質疑能力,通過不斷發現問題引發學生思考,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在此基礎上實現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在接觸新知識的過程中,提問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在開展思維活動過程中,語文教師要注意教學方法的合理化與科學化,借助技術力量促進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例如,教師在講解《拉薩的天空》這一文章時,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全文,在閱讀的過程中勾畫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其次,在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推動學生思考,提出質疑。最后,在學生提問的同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幫助學生答解疑惑、科學點評,并從中挑選幾個有價值的問題與學生進行交流。如“掬是什么意思?”“人類與天空親密的地方主要體現在哪里?親近的原因是什么呢?”等,通過共同探討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問題雖然不難,但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不同思維,而且相互討論的過程中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提高。
二、個性化引導,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更偏向于相同的教學方式,追求一致的教學效果。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要改善這一問題,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且具有較強的個性,教學方法也是如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個性化發展,通過正確引導,幫助學生形成獨特的學習體系,產生學習感知,一致的教學不僅不符合目前素質教育的要求,同時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還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分享自己的見解與看法,無論對與錯學生都可以大膽發言,避免隨大流現象的出現。另外,在個性化引導的過程中還應重視創新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求異思維的培養并不是說故意搞特殊、唱反調,而是形成獨特的感知能力,通過個性化思維學習相關知識,強化創新理解。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對學生陳述的個性觀點給予肯定與支持,不可一味否定,雖然可能并不是全部正確,但教師也要給予學生鼓勵,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推動學生更好地發展。另外,教師要幫助學生突破難點,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提升。例如,教師在講解《北大荒的秋天》這一文章時,首先,引導學生閱讀文章,體會語言的魅力,“流云就像魅力的仙女在空中抖動著五彩斑斕的錦緞”對于這一句學生可以發揮想象,形成個性化理解,我們印象中的云是一朵一朵的,與錦緞的形態有一定差距,所以學生可以盡情發揮,通過自己的理解進行“流云”的描寫,可以改寫為“就好像一群可愛的小白兔隨風奔跑”等。在學生闡述自己的描寫時教師要給予鼓勵,對于寫得較好的學生可以獎勵小紅花等,在教師的鼓勵與肯定下,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被激發,積極主動性也會得到提升,保障了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三、激發想象,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雖然他們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等相對較弱,但想象力卻十分豐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開展語文教學活動。在保護學生想象力的基礎上,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在想象的過程中實現創新思維的培養與提升。在組織學生進行教學活動前,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的探索欲、意志力等心理特征,在此基礎上制訂不同的教學計劃,采取合適的引導方式,使每個學生在學習中發揮想象力,思維得到發展。在想象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不同的思維活動如分類、分辨、篩選等,幫助學生形成語文認知。另外,在發散想象力的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思維有充分了解,找準關鍵點進行創新思維的啟發。例如,教師在講解《花鐘》這一文章時,首先,要引導學生分析蒲公英的特性。其次,在蒲公英特性的基礎上激發學生想象。最后,可以根據蒲公英的生長特性,引導學生探究生長能力。通過想象力的激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進一步促進學生語文思維的形成,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四、更新教學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往往被忽視,大部分教師也更加關注教學進度以及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而有效的教學活動不僅需要教師的講解、引導,還需要學生作為接受者對教師的教學做出相應反應,并主動地接受知識。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方式,轉變教學觀念,明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只有學生感受到被重視,才能積極主動地學習語文,保障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率,進而實現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例如,在《坐井觀天》這一文章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小組討論的方式展開教學。在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構建相關問題引發學生討論:(1)讀完這篇課文同學們有怎樣的感受?(2)文章主要講述了小鳥與青蛙兩種形象,它們各自有怎樣的特點?等。通過問題的構建可以強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使學生更深入地體會文章想要傳達的思想感情。另外,針對小學生的發展特點,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繪制井、小鳥、青蛙的圖案,或者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動態圖形,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課堂活躍度,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所學知識,提高學習能力。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參與其中,與學生一起溝通、交流,推動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能會出現偏離內容的問題,異想天開,但教師也不要一味否定,要正確引導,保護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五、創設開放式教學課堂
“一言堂”的教學方式仍存在于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中,大部分時間學生都在被動地接受語文知識,發言機會少之又少,創新意識的培養更無從談起。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教學目標創設開放式教學課堂,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并與學生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盡可能和學生打成一片。在這樣和諧、舒適的教學環境中,學生更容易進入學習狀態,在不受約束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創新思維會得到有效發展,學生會更愿意表達自己的創新觀點,同時創新能力也會逐漸得到提升。對于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要進行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結合課本內容進行開放式問題的設計,給學生創造更多自我學習、自我思考的時間,留足創造空間。例如,在《精衛填海》這一課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在了解學生性格特點后,可以采取講故事的教學方式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對本節課內容有基本的了解,這一方式對接下來精衛填海知識的講解會更加有效。在故事結束后,教師要給學生留下改編故事的時間,引導學生基于課文運用創造性思維進行故事編寫。隨后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編寫的故事,在點評時首先給予學生肯定,使學生的自豪感、成就感得到滿足。其次,對學生的錯誤用法或不恰當的思維進行糾正,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促進教學效率的最大化。通過開放式教學課堂的構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六、結語
綜上所述,創新意識的培養已成為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對學生的發展以及國家的發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重視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通過開放式教學課堂、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想象力等方式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引導學生思考、提問,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楊道才.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8(3).
[2]王靜怡.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