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莉
閱讀作為語文學科中的關鍵部分,是檢驗學生語文水平的有效標準。在小學語文群文閱讀中,絕大部分語文教師仍延續了傳統模式下的教學方式,刻板乏味,學生面臨巨大的學習壓力但學習效果甚微。從總體上來看,群文閱讀的任務對小學階段的兒童而言無論是從認知上還是理解上都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和挑戰。對此,小學語文教師需立足基本的學情分析,針對教學現狀,深入探究小學群文閱讀的教學方法與策略。
一、小學群文閱讀的教學現狀
(一)傳統閱讀模式理念深入人心,限制學生思維發展
閱讀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豐富性和趣味性,但中國傳統模式的教學方式,教師、家長、社會層面更多注重的是學生的成績,而非學生個人的發展。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方式上以“灌輸式”教育為主,訓練學生的答題能力,將原本群文閱讀開放性的教學理念轉化成限制性,學生尋求標準答案的教學現狀,教師成為教學的主宰者。教學過程中一味地強調教師的個人觀點,從未注重學生群文閱讀能力的培養,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二)學生的閱讀理念粗淺,對閱讀內容不夠深入
群文閱讀的本意是促使學生在多篇閱讀篇目之中對文學作品進行鑒賞、思考,從而開闊眼界,提升審美能力,豐富自身的知識閱歷,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1]。但現下的學生對于群文閱讀往往是“走馬觀花”,并未進行深入的思考。群文閱讀對于當今的小學生而言更多的是為了完成教師交代的任務,說明學生的群文閱讀理念并未深入,閱讀習慣也沒有得到養成。
(三)教師的專業性有所欠缺,閱讀教學單一化
教師對群文閱讀的教學應呈階梯狀分布,由淺入深,建立良好的閱讀結合認知[2]。首先,教師對教材的研究要深入,結合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然后再推薦相關的課外閱讀拓展學生的閱讀思維,最后需結合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讓學生學會自我突破,掌握閱讀方法與技能。據研究調查表明,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對教材的理解不夠深刻,對學生的群文閱讀的引領也只停留在教材層面,導致師生之間無法較好地感受群文閱讀帶來的效果、體會,教學方法過于單一、貧乏。
二、小學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
(一)以學生為主,激發學生的群文閱讀興趣
現代素質教育觀念下,學生的發展已成為教學的主體,學生才是課堂的主導者、踐行者。對此,教師在群文教學過程中,需要關注學生的個人需求,激發學生的群文閱讀興趣,提高學生閱讀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從兒童的角度出發,教師利用童話故事打開學生群文閱讀新世界的大門。在小學部編版三年級上冊中有專門以“童話故事”為主題的學習內容,教師可以借此作為學生群文閱讀學習的契機。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中讓學生感受到光明與希望、幸福與溫暖,懂得愛!在《那一定會很好》中讓學生明白目標、理想的重要性,人要學會實現自身的價值。在《牛肚子旅行中》學生體會到了真摯的友誼。童話體裁故事情節曲折豐富,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極易吸引兒童的注意力,教師以此為入口,教學引領過程中循序漸進,使學生更好地接受群文閱讀。
(二)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群文閱讀習慣
教學情境的優劣是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學生學習效率的關鍵性因素,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能使學生自主融入課堂。對此,教師可通過創設課堂教學情境來培養學生良好的群文閱讀習慣。
例如,在小學語文部編版《不會倒的老屋》這課中,主要是培養學生語文閱讀中的預測能力,學生的理解不同,尋找的依據不同,所預測的內容也不同。基于此,教師可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交流,有了相互之間的比較,學生對待閱讀的態度自然也就會認真許多。另外,根據每個人的分享,學生能感受到在不同角度、不同觀點的影響下閱讀所帶來的理解也不同,各種預測內容精彩紛呈,啟發了學生的靈感,使學生認識到閱讀可以從多方面著手,豐富學生的閱讀思維角度。此時,教師需趁熱打鐵,利用學生在交流實踐中學會的閱讀方法,選取幾篇合適的文章讓學生進行群文閱讀,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了良好的群文閱讀習慣,提升了群文閱讀的思維水平。
三、結語
群文閱讀所涵蓋的知識豐富,涉及范圍、方法,融合多種語文學習技能,是語文學科中的綜合性學習內容,對學生來說可謂意義非凡。小學語文教師需關注學生群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集思廣益、推陳出新,為學生的群文閱讀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講究教學方法的可行性、實效性,讓閱讀發展成為學生的學習樂趣。
參考文獻:
[1]宵小青.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現狀及策略探析[J].散文百家(下旬刊),2016(11):64.
[2]張玉梅.群文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現狀及策略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