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芳
新課程改革后更為強調探究性學習,號召教師應努力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之中,要努力引導學生實現從被動學習到在“做中學”的轉變。表面上看,這些要求指向的均是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而事實上這無一不彰顯著課堂中師生有效對話的重要性。因此,基于新政策要求,教師必須從有效對話的角度探尋放權學生思考、放位學生成長的可行策略。本文將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為例,從學習增值與深度學習兩個方面出發,簡述幾種師生有效對話的教學模式。
一、學習增值視域下的低年級有效對話教學
在實際教學中,常常會有教師困惑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需不需要上?”這一問題,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很多內容在日常教學、班會活動、德育活動中均會有所涉及。那么,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應通過專門教學實現學生的何種變化呢?《深化新時代帶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這樣指出:各教師應努力探索增值教學,實現學生的學習增值[1]。因此,教師可從“凈增長”的層面上,借有效對話實現學生成長,發揮課堂效益,增強教學價值。
(一)利用角色對話增加學習動力值
小學低年級段學生群體常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興趣不濃厚、學習意愿不強烈等問題,且此階段更易受新鮮事物的吸引,相比于熱鬧的室外、湛藍的天空和不時飛過的蝴蝶來說,枯燥、單一、呆板地講述自然很難讓其產生聽課的欲望。因此,在實際課堂中,教師便可借助角色對話的方法,用有效的學習體驗觸動學生的感官和心靈,滿足學生的學習好奇心,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
如在“小水滴的訴說”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先設計“小水滴的一天”角色游戲,讓學生扮演小水滴和浪費水的小明,以小明的行為及小水滴的訴說突出水的重要性。在體驗活動結束后,教師可詢問扮演“小水滴”的學生:“在小明這一天中的一次次浪費里,你有什么想法?”再詢問扮演“小明”的同學:“你認為自己的行為對小水滴來說正確嗎?你以后會怎么做?”……以此通過對話交流、問題澄清,使學生真切明白“節約用水是每一個人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最后,教師還可結合角色體驗活動,依據教材內容,通過對生活中節水、浪費水行為的問詢與引導,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節水意識,提升學生護水的自覺性。相比于以往的要求、規則而言,此種基于有效對話的角色扮演活動顯然更易吸引小學生注意力,提升小學生學習動力。
(二)利用引導對話增加學習方法值
學習貴在掌握方法,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其道理正在于此。但是,相比于記憶知識點而言,理解方法顯然難度更大。對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往往需要更多的反復操練與遷移運用才能完全掌握某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又可能因為不理解、臨時遺忘、基礎經驗不足等而出現方法學習障礙。因此,為增加學生的學習方法值,教師還應重視引導對話的運用。
在“小水滴的訴說”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初步培養學生統計、整理數據的方法。為達成此目標,在課堂中,教師可先與學生就本課內容擇定采訪主題,并依據采訪主題分析采訪方法,明確采訪中的注意事項與統計策略。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可利用諸如“如果你是被采訪對象,那么你最不喜歡被問到什么問題?你希望采訪者的態度如何?我們在這次采訪中想要達成哪些目的?為達成這些目的,我們需要知道哪些數據?”等引導性問題,激發學生回答與思考;隨后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帶領各小組依據引導問答中的各項內容,撰寫采訪提綱,進行小組分工。此環節中,基于小學低段學生易出現的分工不明確的問題,教師可通過“你們誰更擅長對外交流?誰更擅長記錄數據?誰更擅長分析回答?”等引導性問題,結合學生實際情況,以對話的方式幫助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工。最后教師可要求學生依據采訪提綱在校園中進行實踐活動[2]。當然,在之后的課程學習里,教師還應繼續運用這一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采訪、統計與分析,在這樣的反復多次實踐中,學生在此方面的學習方法必然能得到有效增值。
(三)利用小組對話增加學習意義值
小學低段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很多內容均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是在以往教學中,不少教師并未將其與學生生活形成有效銜接,這種讓課堂游離于生活之外的教學模式很容易使學生出現“課上學得好,課下做得糟”等問題。為切實發揮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意義,實現教材的“接地氣”式引導價值,在實際教學中,各教師可利用情境辨析與小組對話的方式,讓學生在分析、思考的有效對話過程中,在互動、交流的課堂學習前提下,明確道德與法治課內容的內在要求,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踐行所學知識,修正錯誤行為,獲得品德成長。
仍以“小水滴的訴說”一課的教學為例,在實際課堂中,教師可先為學生塑造如下三個“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情境:(1)今天天氣特別好,我們一起在院子里打水仗吧!(2)鄰居阿姨竟然用洗臉的水澆花,真小氣!(3)這瓶水喝了一半,我不想喝了,直接扔了吧!隨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情境辨析式討論,并在學生小組討論中以“疑問者”的身份進行對話引導。如對于情境二,教師可提出“阿姨為了用洗臉的水澆花,還需要刻意把水存下來,這不是浪費時間嗎?另外接水澆花也不是什么麻煩的事,分明就是她太小氣了!”等疑惑點,引起學生反駁式分析,以此收獲“反向”的主動學習。在學生的想法出現偏頗時,教師還可通過“水資源一天天減少,如果有一天沒有水了,我們應該怎么樣洗臉、做飯呢?這樣看來,阿姨的做法又有點像‘地球衛士了呢!”等語言將學生的思想引入正軌。在這樣“有來有往”的對話交流中,學生對節約用水的認識自然會更加深入,同時,在這種生活情境的互動辨析下,學生也能更好地明確日常行為的對錯,并能將所學知識真正用在日常生活之中,由此一來,學生的學習意義值自然就能隨之增強。
二、深度學習視域下的低年級有效對話教學
當前不少學生在學習時仍傾向于死記硬背,這種基于“背”而獲得的知識屬于惰性知識,這種“死”的學習方法也只能讓學生收獲淺層學習。針對這一問題,有專家提出了“深度學習”的概念,所謂深度學習即要求學生能在教師引導、自身思考與小組合作中體驗知識、獲得發展[3]。那么,在有效對話視域下的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應如何實現學生的深度學習呢?
(一)利用生活對話凝聚學生感悟
深度學習之“深”應該深入學生心靈,要實現學生學習真實發生,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內心情感的自覺生長。其中,在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教學道德與法治的目的并非是讓學生將各種要求、條文、規則爛熟于心,而是注重學生的生活應用與學科觀念。因此,教師應跳出教材,搭建起教材與生活之間的銜接橋梁,通過生活對話的方法凝聚學生知識感悟,形成學生獨特體驗,加深學生學習深度。
例如,在教學“挑戰第一次”一課時,教師可通過創設真實情境的方法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首先,用“你曾經挑戰過哪些事情?你挑戰的結果如何?在挑戰開始前你是如何想的?在挑戰結束后你又是如何想的?在挑戰里發生了哪些愉快或者不愉快的事情?”等語言,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挑戰的經歷以及挑戰前后的感想;其次,用“在挑戰中你有哪些經驗和想法可以與我們一同分享?你認為致使你挑戰失敗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針對這些原因,為讓自己能爬得更高、飛得更遠,你會如何去做?”等語言,引導學生總結挑戰失敗的經驗與挑戰成功的原因,并分析自己在今后挑戰中應有的態度、做法;最后,用“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為了戰勝自己,成為自己的英雄,我們不妨設置一些‘小目標,那么你的‘小目標是什么呢?為達成這個‘小目標,你準備如何去做?”等語言,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提出一次挑戰目標,并根據目標設計自己的挑戰計劃。這一系列有效的生活對話,能使學生主動將已有經驗與本課所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并能促使學生深度理解“沒有挑戰就沒有成功”的道理,讓學生能夠由內而外地產生挑戰的信心、興趣與勇氣。這時,學生在此課中所獲得的知識就成為“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態度、情感、意志與素養,這樣的學習也就是教育所渴求的“深度學習”。
(二)利用拓展對話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深度學習之“深”還應深在學生的精神層面之上,要落實到學生的實際發展之中[4]。基于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教師應將教材中的靜態化材料與學生的思想、認識、個體體驗結合起來,并積極引導學生在實踐、探究、調查、分析中深入教材知識點。在這一方面,教師可通過有效對話中的拓展對話教學模式,以教材內容、資源的拓展,助力學生體驗知識內涵,深化知識理解,收獲綜合成長。
如在“家鄉新變化”一課教學中,教師便可首先要求學生在課前通過調查、走訪等方法詢問家鄉20年前的樣子,并以繪畫、照片、文字等各種形式將所尋得的資料整理出來,以此用于課下的拓展對話,在拉近學生知識熟悉感的同時,提升學生的交流能力、表達能力、探究能力與歸納能力;再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資料的展示與交流,以此用于生生對話,凝聚集體智慧,奠定學習基礎;最后,教師便可結合學生分享成果與教材具體要求,開展以互動為指向的教學活動,以此用對話與教材的銜接,實現學生的深度學習與深度理解。
三、結語
總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如同發明家一般,用敏銳的觀察與耐心的探索,借有效對話為學生帶來學習的“別樣體驗”,以此實現學生學習質量與學習效率的提升,為學生的后續學習與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冬梅.對話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運用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4):186.
[2]俞衛紅.基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對話教育范式的評價研究[J].南北橋,2019(9):163.
[3]朱正平.注重“三個對話”,奠定《道德與法治》教育基礎[J].福建茶葉,2020,220(4):407.
[4]鄭術焱.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生活化”實踐:評《小學道德與法治可以這樣教》[J].食品科技,2020,346(8):31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