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啟
一、概念分析
對概念的探究是為更好地完成策略總結,基于此,本段文字側重分層教學與作業分層設計進行概念總結。第一分層教學,所謂分層教學是教師根據學生能力的差異性,進而在課堂上完成不同層次化的教學,又被稱為“分組教學”;第二作業分層設計,這是應用在分層教學過程中的具體教學方案,依據不同能力小組,對學生預留不同的課堂作業或課后作業,保證全部學生可實現進步。
二、理論依據
為保證作業分層設計更科學,保證對學生分組更具有教學價值,無論是進行分層教學,還是進行作業分層設計時,教師均應該重視教育學理論的應用。基于此,本段文字側重三點進行詳細總結。(1)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該理論應用在作業分層設計環節,教師應重視滿足小學生的心理需求,而后再滿足小學生對能力的追求,保證分層作業實施過程不造成學生的心理負擔。(2)多元智能理論。該理論應用在數學教學作業分層過程中,教師應保證全部學生的多元化發展,不能因學生分層而對學生區別對待。(3)“最近發展區”理論。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彰顯分層作業落實的意義與價值。
三、意義總結
無論是課堂作業或者課后作業,均是對課堂知識的延伸或擴展,此時為保證教師作業預留的效果,應在作業設計環節運用分層理念,以此保證小學生可通過作業實現課堂知識的串聯,為保證如下策略具有實踐意義,本段文字側重意義進行詳細總結。(1)作業分層可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小學數學教學不是對單一學生的教學,教師應統籌兼顧全體學生。教師對作業進行分層設計,為不同層面、不同能力的學生調整作業難度,根據學生課堂學習的不同表現,為不同層次或學習能力的學生,設計出對應的作業內容,確保學生互相不受到影響,共同進步。因此作業分層設計時,教師應科學化分析學生的能力區別,標準化設計作業內容,保證作業分層設計的應用價值,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2)作業分層可增強學生的數學自信,作業分層設計對學生的意義深遠,因學生接受能力不同,課堂教學環節無法保證全部學生接受課堂知識,因此,現階段教師更重視分層教學模式的應用。為保證分層教學模式可貫穿小學數學課堂始終,教師應將分層教學模式延續到作業設計與分布中,要顧及全體學生,教師科學化地將班級或授課知識點分層,將學生時刻跟進教師的授課目標,不影響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學生在教師作業設計中增強自我肯定,始終建立數學學習自信心。
四、策略探究
(一)教學觀念的轉變
教學觀念的轉變是保證學生作業分層科學化實施的首要工作,基于此,本段文字側重從兩點內容總結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方向。(1)重視課后作業對小學生的積極影響。課后作業的功能不同于預習作業與課堂作業,課后作業是為讓學生鞏固課堂所學,教師設計課后作業環節,應圍繞課程知識點進行布置作業,此時教師要重視分層設計環節,強化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利用分層課后作業模式,讓全體學生對所學有所鞏固。(2)深度落實“雙減”政策。雖然課后作業可幫助學生鞏固所學,但“雙減”政策下,教師應積極響應政策,對一二年級的學生應將減負落到實處,不對低年級學生進行分層教學設計,重點對中高年級學生完成作業的分層,既可落實“雙減”政策,又可深度踐行分層教學模式。例如,人教版五年級“商的近似數”一課學習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商的近似值的意義,并掌握四舍五入法的應用流程,結合實際問題或按照應用題的要求,學會求近似值”。為保證作業分層設計的應用效果,筆者在以往作業預留的基礎上對教學理念進行調整,筆者讓學生利用課后時間自行設計應用題,并結合所學內容完成近似值的求解。此項作業的布置是為檢驗學生是否對本節課所學內容全部掌握,而后分析學生是否具備自我約束能力或創新能力,為后續學生分層提供數據。
(二)正確完成學生分層
如何將學生科學、客觀的分層,這是作業分層設計科學落實的難點,為保證作業分層更具有實踐價值,對學生分層應做到如下兩點。(1)把握學生分層的發展性原則,這是對學生分層環節教師應關注的重點,無論是學優生或是學困生,教師在對學生分層環節,均應以學生未來發展為核心,完成科學、客觀的分層。(2)以學生課堂表現進行分層,根據學生課堂表現分析學生的性格特點,同時剖析學生是否對理論知識完成積累。將未掌握基礎知識的學生劃分為一組,已經掌握基礎知識的學生分為一組,將已經做好預習的學生劃分為一組,并對上述三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例如,人教版五年級“組合圖形的面積”一課學習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組合圖形的含義,掌握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完成基本知識的學習后,教師應重視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的提升,最終讓學生實現空間觀念的強化。完成此課授課后,筆者結合學生課堂表現對學生進行分組,此時筆者將并未進行課前預習的學生分為一組,對掌握基礎能力的學生分為一組,對初步具有空間意識的學生分為一組,并對其布置不同的作業,以此強化學生能力。
(三)科學層次化完成作業設計
科學層次化作業設計的原則是為鞏固課堂所學,教師進行作業設計時應將科學原則、層次化原則深度落實,基于此作出詳細總結。(1)圍繞課程所學進行拓展,利用作業中不同難度習題,將教材內知識點進行拓展訓練,從實際問題出發讓學生自行解決。(2)重視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相結合,杜絕出現難度系數超過學生能力的作業,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鍛煉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3)科學層次化作業的設計原則應重視作業的層次性、開放性、探究性及反思性,根據學生特點、知識難易程度以及具體教學環節,教師應融合運用,避免傳統作業設計的試題化模式,注重學生實驗能力的強化與提升,最終實現科學層次化作業的教學價值。例如,人教版“分數與小數的互化”模塊學習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學生通過自主探索交流掌握分數與小數互化的基本方法,并培養學生運用小數與分數互化的知識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為達成此目標,有效落實分層進行作業設計,筆者以預習作業、課堂作業以及課后作業的方式進行布置,把握作業的設計重點,提升作業內容的深度。作業設計的內容應緊密聯系課程內容,同時與核心素養、化學素養培養有所關聯。筆者根據課上教學容量、學生學業壓力以及學生的課后時間安排,細致地為學生布置知識涵蓋更全面的作業。
(四)建立合理的作業評價機制
既然對學生進行分層,并預留不同難度的作業,教師就要檢查作業,并建立不同的作業評價機制。基于此,下述內容對此進行詳細總結。(1)強化評價的意義。教師首先應提升評價意識,認識到作業評價對學生發展的促進作用,圍繞學生作業完成效果進行系統評價,同時結合學生的心理需求與能力差異,深度、深刻地完成評價,最終以自身評價能力的提升以此推動學生的作業完成效果。(2)改進作業評價用語。改進作業評價用語的重要意義重大,圍繞提高學生對評價的關注度進行調整,豐富評價主體的同時讓學生虛心接受教師的評價,運用多元化的評價策略讓學生虛心接受。(3)優化評價效果,提升學生作業興趣,加強學生對作業完成的動力。教師應多元化、多角度地完成作業評價,建立家校合作模式,在教師的引領下幫助家長形成科學的評價態度,鼓勵家長參與到評價環節,在評價中給予學生肯定,讓學生樹立自信心。
五、結語
作業是課堂學習的延伸,可對學生的課堂學習進行二次鞏固,因此,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課堂作業或課后作業的設計。此時,作業分層化是落實分層教學理念、學生多元化發展的重要路徑。綜上所述,教師重視學生能力的差異性,運用不同策略幫助學生學習,結合學生身心特性進行教學策略的整合,尤其是分層教學模式的運用,幫助每個學生全面發展。數學作業的分層設計有助于轉變學生學習數學的態度,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比之前更加明顯,學習興趣比以前更濃厚,能夠獨立完成作業,因此應重視作業分層設計的落實,讓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
參考文獻:
[1]李仁文.設計“獨具匠心”,效果“立竿見影”:例談小學數學作業分層設計的優勢作用及實施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24):66-67.
[2]展宗瑤.基于在線平臺下小學高段數學作業分層設計策略探析[J].讀寫算,2021(24):143-144.
[3]呂一鳴.核心素養下小學中高年級數學練習、作業分層設計策略初探[J].讀寫算,2021(10):153-154.
[4]王引.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作業分層設計研究:以“多邊形的面積”為例[J].新課程,2021(5):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