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彥華
在我國民族文化發展中,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十分重要的瑰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有利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成長和發展。新時期,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比較低,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因此應當深入探索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本文選擇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幅名揚中外的畫》作為研究對象,對我國古代的藝術成就進行分析,并由此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學生終身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開放性和兼容性特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指導學生了解并學習傳統文化,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比如,指導學生欣賞教材中的詩歌,深入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和歷史環境,可幫助學生拓寬視野,培養審美能力。
(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在人類社會發展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十分重要,可分為口頭交流和書面交流兩種方式。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注意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對我國傳統文化進行分析,歷代文人在作品中均巧妙應用多種語言表達技巧,為人們展示出其所處的環境,并表達出其內心感受。教師通過指導學生了解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文學作品,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豐富的語言表達技巧。
(三)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
現如今,小學生的學習壓力比較大,很多教師容易忽略學生的心理健康。通過對新課改內容進行分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求為學生傳授豐富的語文知識,同時還應培養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很多文人墨客命途多舛,通過為學生介紹名家的作品,并對其創作背景以及相關歷史事件進行分析,能夠引導學生意識到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應當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1]。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
(一)關注單元主題,確定實踐目標
本文選擇《一幅名揚中外的畫》作為研究對象,詳細闡述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策略。通過對《一幅名揚中外的畫》進行分析,作者描繪了北宋都城汴梁繁榮的街市場景,展示出古都獨特的風貌以及清明時節人們的生活場景。課文對街道以及人物均進行了詳細描述,生動形象地展示出《清明上河圖》中的場景。語言表達風格樸素,為學生展示出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學中,要求學生能夠略讀課文,體會文章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采用已掌握的精讀方法閱讀課文內容,在此過程中,還可指導學生自主閱讀,實現教學目標。教師應當對課文的學習要求進行分析,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初步感知,然后深入了解文本內容,并根據閱讀體驗進行思考,根據文本內容介紹《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在上述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不斷加深,并內化語言,逐漸形成個性化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可要求學生根據自身體會描繪出《清明上河圖》,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感受畫面情境,創造語言環境
1.觀看視頻,走進《清明上河圖》
采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清明上河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為學生播放與《清明上河圖》相關的視頻資料以及古典音樂,營造富有傳統文化特色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觀看過程中深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視頻播放過程中,學生學習興趣高漲,隨著視頻的播放,仿佛已進入視頻畫面中,體會其中所描繪的生活場景。在欣賞視頻過程中,學生的認知狀態十分真實,學習興趣顯著提升,對感興趣的部分以及無法理解的部分會及時提出疑問。在這一教學環節,學生對《清明上河圖》畫卷的了解程度顯著提升,并且能夠在情感層面與作品產生共鳴。
教師要為學生詳細介紹《清明上河圖》。在學生觀看視頻后,教師可指導學生深入觀賞畫面內容,并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比如,教師可提問:“大家知道畫面中的人們生活在什么年代嗎?”“畫卷描繪了哪些地方?”在對學生提出問題后,鼓勵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同時,教師及時提供指導和幫助,學生即可了解到《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是宋朝東京汴梁一帶人們的生活場景,為閱讀文章奠定基礎[2]。
2.走進文本,了解文章內容
指導學生觀察畫面,并確定課題主題。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清明上河圖》視頻資料,并鼓勵學生相互交流后,教師可要求學生閱讀畫卷中的文字,引導學生描繪畫面中的場景。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閱讀《一幅名揚中外的畫》,使學生能夠自然地走入文本以及傳統文化,深刻了解到傳統文化的內涵。
初讀《一幅名揚中外的畫》,了解文本內容。教師要求學生自由閱讀《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文本,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對不認識的字詞可通過拼音進行閱讀,如果不理解部分詞匯,可根據上下文理解,而教師可發揮指導作用。比如,部分學生對“一乘轎子”并不理解,教師可提供指導,即“乘”指的是數量,四數為“一乘”,因此,“一乘轎子”指的是四個人抬的轎子。通過指導學生初讀文本內容,這樣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同時根據之前積累的學習經驗學習字詞,提高閱讀效率。
(三)品析語言文字,引導思維發展
1.再讀文本,感受《清明上河圖》的魅力
小學語文教學中,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其情感表達能力以及思維能力也可得到顯著提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對學生提問:“為什么《清明上河圖》能夠名揚中外?”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產生疑惑,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次要求學生閱讀文本內容,在閱讀過程中畫出所喜歡的語句。學生充分投入在閱讀過程中,對文本中描繪畫面的傳神之處做好標記。教師通過將圖文進行有效結合,并指導學生反復閱讀,能夠使學生深入品位語言的內涵,最后總結出《清明上河圖》能夠成為名作的原因。
2.品析文字,內化語言
在完成二次閱讀后,教師可要求學生回答《清明上河圖》名揚中外的原因,并與其他同學分享閱讀感受。學生這時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入,教師可引導學生對這一問題作出解答。另外,教師還可指導學生同步閱讀,根據視頻觀看后的感受以及自主閱讀所獲得的體驗進行同步閱讀,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充分展現出文中所描繪的生動畫面。由于《一幅名揚中外的畫》篇幅比較長,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注意避免采用精讀課文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相互交流,準確指出課文所描繪的與圖畫內容相對應的部分,并鼓勵學生勇敢表達,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四)表達審美體驗,理解傳統文化
1.展示《清明上河圖》,引導學生感受《清明上河圖》的魅力
在學生閱讀完成后,會對傳統文化深有感觸,此時,教師可為學生展示出《清明上河圖》畫卷,學生能夠深刻地感受到《清明上河圖》畫卷的長度、熱鬧非凡的畫面等。很多學生均對畫卷和作者予以贊嘆,同時感嘆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了民族自豪感[3]。
2.介紹《清明上河圖》,豐富語言實踐
在指導學生自主閱讀,并為學生展示畫卷后,學生已獲得豐富體驗,教師根據教學要求以及學生語言發展需要,為學生創設特定的語境,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鼓勵學生在小組內分享自己對《清明上河圖》的理解。學生可選擇自己認為最生動的畫面,并根據課文描述的內容以及自身理解,為其他同學介紹,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3.拓展實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經過上述課堂教學,學生對《一幅名揚中外的畫》的理解更深入了,同時,教師通過為學生創設特定語境,鼓勵學生相互交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清明上河圖》的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在上述教學活動完成后,教師可指導學生進一步探究《清明上河圖》這部作品,鼓勵學生利用課外實踐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比如,教師可為學生布置多種學習任務,包括探究《清明上河圖》的時代背景、歷史意義、畫家的創作背景等。在教學活動完成后,學生可利用網絡技術或者查閱相關書籍,深入搜集《清明上河圖》相關資料,加深對古代書畫作品文化的理解。由此可見,小學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通過為學生傳授傳統文化,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同時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三、總結
綜上所述,本文選擇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幅名揚中外的畫》作為研究對象,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策略進行詳細探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清明上河圖》,并指導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內容,進而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增強語言實踐效果,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同時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文化自信心。
參考文獻:
[1]義向陽.加強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提高學生人文素養[J].考試周刊,2018(28):1.
[2]吳玉玲.部編教材下小學語文傳統文化的教學[J].小學時代(奧妙),2018(6):58-59.
[3]馬駿.淺談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策略[J].亞太教育,2020(4):111.
[4]葛麗娜.通過融入傳統文化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