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軍 段亞芳
摘 要: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之源,是中國共產黨砥礪前行的精神動力。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支撐,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創造了歷史偉業。在新時代,要傳承偉大建黨精神,教育時代青年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進程中貢獻青春的力量。
關鍵詞:偉大建黨精神;精神動力;時代傳承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2)07-0057-03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開創性地概括和提煉了偉大建黨精神,指出中國共產黨在建黨實踐中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1]偉大建黨精神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又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同時,還有鮮明的現實作用。偉大建黨精神凝聚著中國共產黨先驅建黨的精神品質,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之源,揭示了中國共產黨內在的、獨特的政黨品質。新時代傳承偉大建黨精神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偉大建黨精神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優秀品質
堅持真理、堅守理想,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品質。在理論上,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真理,是對客觀世界一般規律的正確揭示。在政治上,為廣大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提供了對現實世界的革命性改造、實現了人類解放的理論指南。十月革命后,早期的中國共產黨人接受馬克思主義,認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真諦,選擇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武器,因此,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將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在以后的征程中無論順流還是逆流都堅定如初,在百年的奮斗歷程中始終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動搖。馬克思主義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為最高目標。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真理,就要以實現共產主義崇高理想為奮斗目標。馬克思主義真理指引的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目標成為中國共產黨孜孜以求的精神動力。
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擔當品質。中國共產黨誕生于中華民族處于危難之際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所遭受的苦難世所罕見。面對民族危機,中國共產黨秉持著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的初心,自覺擔負起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僅是內心的秉持與堅守,更應體現在具體奮斗實踐之中。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是砥礪初心、踐行使命的歷史,深刻地改變著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命運,從改天換地的新中國的成立,到改革開放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驚天動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每一次重大成就的取得,都是中國共產黨人踐行初心和使命的最好例證。
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意志品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近代中國,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任務的艱巨性可想而知。我們必須付出更大努力,歷經更多艱辛,做出更多犧牲。敢于斗爭、敢于取得勝利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堅定意志品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百年來,在應對各種困難挑戰中,我們黨錘煉了不畏強敵、不懼風險、敢于斗爭、勇于勝利的風骨和品質。這是我們黨最鮮明的特質和特點。”[2]在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以英勇頑強的奮斗精神帶領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在這個過程中許多優秀的共產黨員為之付出寶貴的生命,如彭湃、陳喬年、陳延年、方志敏等革命烈士的動人事跡和斗爭精神至今仍令人感動,榜樣的力量是激勵共產黨員前進的動力。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秉持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優秀品質,如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就是中國共產黨斗爭品質的鮮明體現。
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品質。政黨的首要屬性是階級性,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是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首要的政治品質。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盡職、為民造福是中國共產黨人根本的政治擔當和鮮明的政治本色。中國共產黨的一切奮斗都是以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而不是為了個別集團或個人的利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黨忠誠,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3]黨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黨性和人民性是統一的,為人民的利益而奮斗就是對黨忠誠的現實體現。中國共產黨將人民置于心中至高位置,在為人民利益的奮斗中體現黨性。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的精辟論斷,說明了黨和人民之間的關系,人民是中國共產黨所有成績的最高“裁定者”。
二、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砥礪前行的精神動力
建黨精神歷經百年沉淀,已經深深熔鑄于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之中。偉大建黨精神的引領功能在黨的百年奮斗實踐中得到充分彰顯,并在實踐中得到深化、實現發展,“在長期奮斗中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4]。如在龍江大地上革命時期產生的東北抗聯精神,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產生的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等,都是偉大建黨精神不同歷史時期在龍江的傳承與發展,這些優秀精神都是完全地貫穿著其內在的精神內核,是一脈相承的。歷史沉淀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歷史。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以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戰勝民族復興之路上的艱難險阻,以頑強奮斗的進取狀態取得令世人矚目的偉大成就,完成了一系列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新中國;到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探索;再到改革開放的實施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大踏步地趕上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民族復興大業在共產黨人的接續奮斗中展現出蓬勃的趨勢,東方的古老民族展現出時代的活力,中華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獲得極大提升,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最恢宏的史詩,偉大建黨精神在其中發揮著持續的激勵作用。唯物辯證法強調精神對物質的反作用,偉大建黨精神以精神力量支撐中國共產黨戰勝前進征程上的各種艱難險阻,“斗罷艱險又出發”,不斷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實現。
回顧黨的百年歷史,中國共產黨始終秉持初心使命,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砥礪探索,在探索中雖經歷挫折但依然前行,在成功中獲取經驗,在挫折中吸取教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偉大精神和光榮傳統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4]作為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之源的偉大建黨精神當然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對于新時代推進黨的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我們離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目標越近,我們遇到的可預測的或不可預測的挑戰也就愈來愈多,挑戰可能是來自國內的或國際的,也有可能是來自自然的或社會的。越是面對挑戰,就越是要繼承偉大建黨精神,發揚在建黨時期的進取精神來爭取更大的榮光,一定能走好新時代的“趕考之路”。
為鞏固黨史學習教育成果,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的意見》,黨史學習教育是做好偉大建黨精神傳承的有效途徑。黨帶領人民創造了百年輝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還需要一代代青年的加入。青年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要從黨和國家事業后繼有人的高度加強偉大建黨精神的傳承,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教育系統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的通知》中指出在教育系統要更好地把偉大建黨精神繼承好、發揚好,以偉大建黨精神育人育才。偉大建黨精神是新時代加強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做好偉大建黨精神傳承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任務。要采取可行的措施在思政課授課過程中融入偉大建黨精神,以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青年學生與祖國同步、與時代同行,增強對黨的認同,提升政治自覺,凝聚奮進的青春力量。
三、后繼有人的時代要求與偉大建黨精神的傳承
發揮思政課的主渠道作用傳承好偉大建黨精神,有助于增強新時代大學生對黨的領導的政治認同,培育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引領青年人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首先要深刻把握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政課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永遠把偉大建黨精神繼承下去、發揚光大!”[4]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人在民族危難之際,以尋求民族復興為己任,創立了中國共產黨,這一開天辟地的壯舉,使黨成為處于迷茫狀態的下人民的領導力量,讓人民在黑暗中看到曙光,在建黨實踐中形成了偉大的建黨精神。偉大建黨精神是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通過教育可以使大學生了解黨的精神品質。高校開展以黨史為核心的“四史”教育,要理解對高校青年學生進行“四史”教育的重要性。大學生是國家的寶貴財富,是民族復興大業的希望。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正處于形成時期,這一階段思想最為活躍、易變,“大學生思想政治觀念和道德行為意愿易受社會現實、虛擬網絡、社會思潮等因素影響。”[5]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各種思潮紛紛涌入,各類媒體紛紛發聲,意識形態領域呈現紛繁復雜的局面。由于青年學生容易受到錯誤思潮和多種網絡思想觀點的影響,大學生對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憲政民主和民主社會主義等不同社會思潮的認知存在偏差。因此,要幫助大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引導和幫助學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第一粒扣子”形象生動地說明了在青少年時期對大學生正確引導的重要性。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6]。
提升傳承的實效性,要深刻把握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政課的有機性。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政課要體現有機性,否則就是僵硬的,破壞原有的理論體系和邏輯框架,也會影響到思政課教學的效果。要實現有機性,需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思政課教師深刻理解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是有機融入的前提。理論上不清楚必然不會實現有機融入,因此,在學理上必須清楚其內涵。偉大建黨精神共32個字,包含著四個層面的內容。要理解偉大建黨精神以實現人民群眾利益為價值目標,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教師在理解偉大建黨精神的基礎上將其內涵準確地傳授給學生。二是以原有課程體系為基礎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其中。不可否認的是,原有的教材體系具有邏輯的嚴密性,所謂有機性就是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課程體系之中符合體系要求,不破壞原有體系的嚴密性。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中,要突出講授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中體現出來的“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和“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精神,讓大學生通過英勇斗爭的感人事例感受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建黨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講好中國故事,給我們做出了表率,如在回顧長征中每300米路程就有一名紅軍戰士犧牲,正是這種“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精神,才戰勝了一切自然險阻和敵人圍追堵截而取得勝利,學生聽過這樣的感人故事后會受到震撼,心靈得到啟迪。習近平總書記還講過“半條被子”的故事,通過故事大學生可以知道中國共產黨員就是只有一條被子也可以分給老百姓一半的人,體現了黨的性質宗旨,以自己的行動獲得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三是善于有機利用地方特色紅色資源和先進精神。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中始終秉持偉大建黨精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形成的展現建黨精神風貌的先進精神,是建黨精神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黑龍江時特別強調了激勵了幾代人的東北抗聯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北大荒精神。至今我們仍然要用這些精神來教育黨員干部。“四大精神”是在不同時代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偉大革命和開展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所形成的。如鐵人精神中就有“為祖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這些精神就是偉大建黨精神的真實寫照。講好思政課和有機融入建黨精神要利用這些紅色資源和先進精神,通過對紅色資源和先進精神誕生歷史背景的分析和內涵講解,幫助大學生深入理解偉大建黨精神。
提升傳承的實效性,需切實提升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政課的實效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6]思政課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思政課教師是提升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政課實效性的關鍵環節。思政課教師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六個要”的要求不斷提升政治素養和業務素質,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首先,思政課教師要有正確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認同。思政課不同于其他課程的顯著標志,就是既具有學理性的一面,還具有鮮明的政治性,政治性是原則問題、立場問題。做到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思政課教師要以自己正確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認同去引導學生,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觀。思政課教師提升自我政治素養的同時,還要強化外部約束,做到“研究無禁區,講課有紀律”,劃出紅線不可逾越,思政課必須堅持正確政治導向,堅持以正確的政治方向引導學生成人成才。其次,思政課教師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思政課是具有理論深度、邏輯嚴密的課程,講好思政課要求思政課教師要著力提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修養和理論水平,這是對思政課教師的基本要求。要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原理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深悟透,領會其要義和精髓,準確把握并傳授給學生,讓思政課堂有深厚知識底蘊、有豐富教學內容。偉大建黨精神蘊含著深刻的理論意蘊,在教學中要善于進行深刻的學理分析和透徹的學理闡釋,引導青年學生正確認識其內涵和價值,做到以理服人。以理論的深透理解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最大化發揮思政課的育人功能。再次,思政課教師要具有高超的教學藝術。好的思政課不僅僅要有理論高度,還要有情感溫度,要講好中國故事,理論講授不是簡單、僵硬的說教,要將理論講授融入案例和故事中,如在思政課教學中充分挖掘百年黨史中的各種生動翔實的史料,以感人至深的生動史實為思政課教學提供充分的史料支撐,以黨的百年奮斗中感人故事和生動情節有效提升教學的可信度和親和度,達到釋疑解惑的目的,以情感認同提升對黨的政治認同。要真正讓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就要在重視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注意創新教育教學形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教師需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特點,用大學生常見常用的語言和接受方式來開展教學,有效增強思政課教學的親和力和吸引力,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一種精神因其偉大而被傳承,在傳承的基礎上加以弘揚,就能發揮精神偉力,激勵人們為事業而奮斗。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為黨百年奮斗提供了持久的精神動力,新時代新任務需要我們繼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做好對大學生群體的傳承教育。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1(14).
[2]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1 (7).
[3]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27.
[4]習近平.黨的偉大精神永遠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J].求是2021(17).
[5]沈壯海,肖洋.2016年度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調查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
[6]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責任編輯: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