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音樂鑒賞教學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往往流于形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受固定思維的影響,喜歡進行理論知識講解,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自主鑒賞,深化學習感知
新課程理念提倡自主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在小學音樂鑒賞教學中,自主探究學習能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以最佳的狀態投入鑒賞活動中來,探知樂曲所獨有的節奏、旋律、內容、情感,激活他們的內在認知,對歌曲有更精準的把握。
例如,欣賞江蘇民歌《姑蘇風光》時,為激發學生對江蘇民歌的喜愛之情,更好地欣賞江蘇民歌,在課堂上,筆者首先為學生呈現了江南風景的畫面,多媒體播放相關視頻資料,給學生直觀的感受,領略江南風情,初步感知姑蘇地區的民俗風情與地理文化,培養學生對家鄉的真摯感情。然后,在給出學法和方向的指引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欣賞歌曲《姑蘇風光》,感知歌曲中一字多音和附點節奏,靜靜聆聽蘇州方言獨有的意味,并在欣賞的基礎上跟著學唱,從旋律、內容、情感、曲調等角度全面感知歌曲,在自然甜美的歌聲中感知江蘇民歌的特色。
采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加深對音樂作品的情感體驗,提升思維的含金量,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學習感知自然能得到深化,也能幫助學生獲得全面的歷練。
二、課堂演繹,形成體驗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身心發展還不成熟,對動態化課堂有著濃厚興趣。在音樂鑒賞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篩選和優化音樂學習要素,加入律動教學,通過課堂演繹活動讓學生積極響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內容和感知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在動靜結合的學習氛圍中提升鑒賞教學的成效。
例如,《水草舞》是芭蕾舞劇《魚美人》的一個片段,展現的是海底世界中水草舞動的場景。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展開模仿表現的活動,更好地賞析這個作品。首先,鼓勵學生展開聯想:“大家知道水草是什么樣子的嗎?水草在水中是怎樣舒展自己的呢?假設大家要模仿水草,你會設計怎樣的舞蹈動作呢?”有學生便將手臂放在頭頂,然后通過水波狀擺動的方式展現水草的狀態。此后,鼓勵學生將舞蹈動作和音樂節奏結合在一起展開思考:“仔細聆聽樂曲的節奏,閉上眼睛想象水草的舒展,思考怎樣利用舞蹈動作將它們體現出來。”學生發現,這首樂曲用四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結合在一起,展現出交錯之感,既能體現出水草的晃動,又能展現出大海波浪涌動的場景,在演繹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立的感受和見解。
課堂演繹是適合小學音樂開展鑒賞教法的有效手段,能夠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增加課堂教學的覆蓋面和涉及維度,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演繹中融入其他元素,以音樂來設計動作,讓音樂鑒賞變得更加靈動、有情趣、高效。
三、合作探究,提升鑒賞實效
奧爾夫曾說過: “讓孩子在合作中共同實踐、一起去創造音樂是十分有意義的。”當下,合作探究正引領著音樂課堂教學的新氣象,成為現代課堂的重要標志。在小學音樂鑒賞教學中,選擇合適的時機開展合作探究活動,使學生保持熱情,有利于激發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提高學生深層次的感知能力。
例如,在《戰臺風》這一課的學習過程中,教材中要求學生自主聆聽兩段旋律各四個小節的古箏獨奏,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說一說樂曲表達的情緒,引導學生先靜靜聆聽古箏彈奏,熟悉樂曲主題旋律,并跟著樂曲輕輕地進行吟唱。結合曲調想象臺風襲來的景象,這時,學生再唱時就會變得有感情許多。教師順勢開展打節拍的音樂活動,引導學生邊聽旋律邊打出節拍體會節奏,反復多次,再在學習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感受與體會。在此基礎上,教師詳細講解并與學生共同歸納作品的形象和情緒,讓學生進一步感知旋律的特點和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感,最后再讓學生聆聽古箏獨奏。上述教學過程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學生通過反復哼唱和利用肢體動作練習打節拍活動,參與到樂曲的表現活動中,這樣學生對音樂旋律的理解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也會有所增強,教學效果值得期待。
在音樂鑒賞教學中滲透“合作”的思想,引導學生集體鉆研、共同進步,以合作交互為主,并展開互動討論,深切感受音樂的境界;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而深入探究音樂實質,嘗試和作者進行共鳴,提升音樂鑒賞教學實效。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在不加考量的情況下否定學生,成功的快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要多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認知、自我反思、自我革新。”學習活動結束后,引導學生及時梳理學習過程,教師再適時補充,這樣的學習過程能有效加深學生的學習認知,于反思中完成知識的吸收,達成音樂鑒賞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