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星
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語文教學目標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閱讀能力也能進一步反映出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雖然重點部分放在識字教學上,但以課文學習為主的閱讀教學也是語文學科固本強基的關鍵,特別是在倡導全民閱讀的新時代,抓好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也順應了語文課程標準的新要求。下面筆者以小學閱讀教學的實踐經驗為例,就閱讀教學對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積極作用作如下簡要分析。
一、按照課文題材類型指導學生進行分類閱讀,培養(yǎng)學生語文歸納能力
開展閱讀教學之前,首先要讓學生明確閱讀素材的類型,特別是小學語文閱讀課文中,記事性體裁較多,當然也不乏一些科普小知識、人物傳記等類型的文章,在安排學生預習和自讀之后,要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明確閱讀的文章材料屬于哪一類型。只有把具體的閱讀類型弄清楚,學生才能按照有關類型閱讀需要注重的要素開展閱讀,進而明確閱讀的目標和閱讀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達到有的放矢的閱讀效果,從而培養(yǎng)自身的閱讀和語文實踐綜合能力。如部編新教材當中每個單元的課文安排,基本都屬于同一類型,這就更便于學生和教師開展閱讀教學,而近年來興起的群文閱讀教學恰恰滿足了教師分類指導且學生按照同一類型開展閱讀的需要,這更有利于學生按照同一類型閱讀文章,得出具體的閱讀結論,也有效實現了閱讀教學中類型板塊分類和議題歸納辨別的融合統(tǒng)一。
二、依據閱讀教學的具體目標開展閱讀,培養(yǎng)學生語文閱讀實踐能力
課文教學要解決的問題其實就是閱讀的導向,按照這個問題導向開展具體的閱讀實踐,就會較容易地實現閱讀教學的目標。《蘆花鞋》這篇課文,不僅篇幅較長,而且沒有呈現具體的閱讀要求和目標,只是較模糊地提出“標小標題”“讀完之后交流最深的印象”,看似模糊的閱讀目標卻蘊含著豐富的閱讀教學目標任務,這樣長篇幅的描寫,也對學生的閱讀實踐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為給每個段落標注小標題,需要學生在閱讀時抓住每一段的關鍵點,同時概括性地總結出這一段的主題,才能標注合適的小標題,這種主要語言問題的提煉過程本身就是語文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更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過程。
三、圍繞閱讀課文中情感元素的滲透,培養(yǎng)學生語文情感素養(yǎng)
小學語文課文教學中的情感目標占據的比例較大,特別是描寫壯麗山河的閱讀材料,其閱讀教學目標不外乎是掌握語句描寫的特點,學習夸張、比喻等修辭手法的應用,體會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魅力,最后回歸到贊美和熱愛、自豪與喜悅的情感教育目標,教學中一定要抓住情感元素的特點,及時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情感素養(yǎng)。部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安排的全部是寫景類的課文,開展這一單元的教學,其核心就是圍繞寫景來滲透情感,進而通過學習這類文章來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素養(yǎng),有來自海上日出的神奇,有雙龍洞的娟秀與震撼,有北京頤和園的美景,更有七月天山的無限生機,這種對自然與人文景觀的贊美,均富含贊美與自豪的情感,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感悟美景時提煉出情感元素,進而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才能有效實現小學生語文情感素養(yǎng)的培育。
四、跳出課內閱讀的限制,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和能力
閱讀教學的開展不應僅僅局限于課內,課內閱讀一般而言都有既定的閱讀教學目標,而課外閱讀則比較靈活,閱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跳出課內閱讀這個局限,大膽嘗試課外閱讀教學,通過新穎的閱讀材料和圖文并茂的閱讀素材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愛好,提高學生的閱讀實踐應用能力。如給學生事先保留一定的懸念,讓學生首先對閱讀內容產生好奇,通過一些故事陳述讓學生思考問題,接著展現閱讀內容,讓學生按照教師保留的懸念和設置的問題進入閱讀,同時還可以呈現出與閱讀材料相關的圖片,按照學生對圖片中文字敘述的理解引入閱讀主題,這些都能讓學生在閱讀之前就產生一定的興趣愛好,最后通過學生的自讀,教師帶有啟發(fā)性和提示性的點撥,學生就能輕松完成問題的解答,達到閱讀教學的具體目標,促進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提升。
五、借助網絡媒體和大數據軟件豐富閱讀形式,提高學生文化藝術素養(yǎng)
隨著網絡媒體和大數據軟件日益用于教學,學生閱讀的方式也發(fā)生了變化,這也為教師在課堂上通過電子白板、App閱讀軟件等多媒體教學設備開展閱讀教學提供了便利。為豐富學生的閱讀量,完全可以從互聯(lián)網上找尋一些閱讀材料,現場現時開展閱讀教學,特別是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完全可以安排一些文化藝術體裁的閱讀內容,讓學生通過閱讀訓練,提高對文化藝術的理解能力,進而樹立文化藝術風尚,點亮時代璀璨光芒。
參考文獻:
[1]李彩琴,新課程改革下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對策研究[J].學周刊,2021(4).
[2]何香云,重視小學閱讀教學,提高小學生綜合素養(yǎng)[J].中國校外教育,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