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從業者應該順應時代潮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和古板、守舊的教學方法,把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對于小學美術而言,這門學科不僅是學生學習生活中的調味劑,還是開發和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徑,所以更應該有創新精神,將新穎且富有趣味的教學方式運用到日常教學中,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到動手的樂趣,在良性的互動中去拓展思維,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教學目的。
一、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意義
(一)有助于發散思維
小學階段,美術是一門必修課,作為藝術教育課程,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啟迪智慧和陶冶情操上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是美術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點燃學生的動手熱情是十分必要的。
(二)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美術作為一種特別的藝術形式,具有獨特的魅力,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審美觀,同時也有助于學生了解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動手實踐的同時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動手能力對學生智力的開發和邏輯思維的鍛煉也是非常有幫助的。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智力發育和興趣養成的重要階段,加強對動手能力的培養可以促進其各項技能的全面發展。
二、現階段小學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美術教育長期被忽略,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不重視
受傳統觀念和固有認知的影響,美術一直被定義為“副課”。由于重視度不夠,導致學校安排的教學課時少,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動手習慣,從思想上沒有充分認識到動手實踐的重要意義,沒有看到對未來全面發展的積極作用,因此,大部分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動手實踐能力較弱。
(二)任教老師的教學方法傳統、古板,學生的學習熱情較低
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墨守成規的教學方法顯然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腳步,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觀點使得老師在課堂上缺乏與學生的互動,長此以往,會給學生帶來一種枯燥感。沉悶的課堂氛圍無法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一直處于萌芽狀態,沒有被很好地激發出來,自主動手的意愿較低。
三、如何將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融入小學美術教學中
(一)深挖學生的興趣方向,激發他們的創作靈感
美術老師應該改變讓學生以“模仿”為主的授課方式。以剪紙為例,要從多角度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而不是一味地去學習老師的思路,告訴學生,一張紙可以剪成蜻蜓的樣子,自然也能剪成蝴蝶的形狀,閉上眼睛,如果腦海里浮現的是動物園,那手中的剪紙就可以剪成各種動物的形狀。利用發散思維去打開學生的想象空間,讓他們在自由創作中找到感興趣的方向,從而對剪紙這項手工制作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豐富教學形式,增強課堂活力
以剪紙教學為例,老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先利用多媒體工具播放一個跟海底世界相關的動畫片,讓學生在課前對豐富多樣的海洋生物有更加直觀的認識,同時這種教學方式會給學生帶來新鮮感和輕松感,可以快速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接下來再讓學生進行魚類的剪紙創作時,他們將會有更多的參考資料,也能通過視頻畫面產生更多的聯想。這種方式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更好地培養了他們的思維方式,讓學生明白仔細觀察生活中萬事萬物的重要性,養成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為實踐和手工創作積累素材和靈感。
(三)鼓勵學生積極動手、敢于動手
在實際的實踐中,每個人的動手能力都是不同的,難免會有一些動手能力稍差的學生,他們最終呈現出來的作品可能不美觀,甚至會出現制作失敗的情況。這部分學生很容易出現自卑感,繼而嚴重打擊他們動手參與的積極性。這時候,教師首先要引導其他學生不要嘲笑,然后通過溫和的語言和態度對他們進行鼓勵,積極肯定他們的作品和態度,對他們的作品給予不同的點評方式,讓學生明白最后的完成結果不是最重要的,參與過程才是最值得享受的。
四、結論
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是小學美術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部分,授課教師首先應該在思想上重視起來,并且積極去探索和研究有創意的教學手段,為學生未來的多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燕.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J].文理導航,2015(24):95.
[2]馬麗.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J].中華少年,2017(18).
作者簡介:魏小勇(1993—),男,甘肅禮縣人,畢業于江西上饒師范學院美術教育專業,學士學位,江西省書法協會會員,現為甘肅省隴南市禮縣江口鎮九年制學校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