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凡凡 王立科
摘要:跳繩是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的重要內容。做好一年級學生跳繩的普及與提高,合理有效的分層教學是有力的助推劑。實施分層教學的過程中,做到分層建組,分層定標,分層設卡,分層練習,分層評價,有利于實現學生的異軌進步、共同發展。
關鍵詞:體育與健康;一年級跳繩;分層教學
跳繩是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的重要內容。一年級體育教學的目標之一,是做好一年級學生跳繩的普及與提高。合理有效的分層教學是有力的助推劑。我們實施的分層教學,主要指根據學生的實際運動能力來確定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進而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教學指導,組織不同層次的練習與評價,實現學生的異軌進步、共同發展。
一、分層建組,尊重差異
由于遺傳、環境等原因,學生會呈現出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的差異。若缺乏針對性教學,容易導致學生對跳繩失去興趣,進步緩慢。作為教師,首先要做到尊重、分析、把握差異,再因人而異、有的放矢、循序漸進地進行分層教學。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學生分為“優秀”“中等”“后進”三類組別,摸清學生的差異,分層建組。我們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把班級學生分為以下三層:
1.“后進層”。這類學生中,一部分沒有系統、完整地接受過跳繩動作的教學;另一部分在學前階段系統地學過跳繩,但是身心暫時發展緩慢,還不能完成跳繩動作。對這層學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不斷從頭開始、手把手地教,放大學生的進步點,期待他們的逐步成長。
2.“中等層”。這類學生通過觀察模仿學習,能夠作出跳繩的動作,但是動作尚未定型,總是出現斷繩、搖一次繩踮兩次腳和一緊張就容易失誤的情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著重強調技術動作的精準性,持續且耐心地糾正學生的錯誤動作,并幫助他們改進、優化已有動作。
3.“優秀層”。這類學生的跳繩動作已經達到了技能形成的自動化階段,可在無意識的條件下熟練、協調地完成。對他們,需要提高要求,并激勵他們當“助教”,讓他們前往其他兩個層次稍低的組別提供幫助和指導。
二、分層定標,逐級而上
以往的課堂組織形式主要是在規定時間內進行跳繩測試,教師根據測試結果對學生進一步提高要求。此方式體現了規范性和標準性,更關注數量多少的目標,無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跳繩興趣和內在潛能,也可能會導致學生出現“吃不飽、吃不好”的情況。
技能教學為主是體育教學必須遵循的一項重要原則,也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一個標志性特征,因此,技能目標的分層設定至關重要。教師要對教學目標進行精細化和結構化分解,為學生設置難度不同、逐級而上的任務等級。我們為三個層次的學生分別設置了不同的目標:
“后進層”:找對跳繩的節奏,學會跳繩動作,身體協調發力,能夠做到搖一次繩便跳過去,形成對跳繩的興趣。
“中等層”:領會跳繩的動作要點,增加連續跳的個數,尋找跳繩的成就感。
“優秀層”:熟練做到連續跳不斷繩,能擔任教師的小助手。
學習目標的分層制訂能有效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激勵其找到付出努力便可以實現的學習目標,也能具體落實因材施教這一理念。為學生設定“跳一跳夠得著”的技能目標,爭取做到“后進層”打好基石、“中等層”逐步提高、“優秀層”各自拓寬,讓三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各自充分獲得提高和發展。
三、分層設卡,異步達標
分層教學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機械分層,一分到底。這樣無法關注到學生在練習過程中自我定位和自我感覺的動態上升,容易忽視學生的動態發展,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學生練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我們在分層建組的基礎上,設計學練“闖關游戲”,讓學生進行“闖關升級”。根據層次分為三個巨型關卡,每一巨型關卡下設定站內關卡。學生在現關卡達標之后自動升級挑戰下一更高層次的關卡,站內挑戰登頂之后可進入下一個巨型關卡。同時,根據學生闖關完成的數量和質量累計得分。我們將學生在某一階段的所得分數在本組進行排序,對各學習小組的前列者、練習進步者和跨組提高者進行表揚和肯定。
“后進層”學生的節奏和協調性都不是特別好,他們會在手往上舉時起跳,而正確動作應是手往下搖的時候再起跳。因此首先要強化他們的協調性。以下是對“后進層”學生的闖關關卡設計:
第一關:手下搖的時候輕踮腳尖。(教師可以在學生身后握住他們的手一起搖,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動作感覺。)
第二關:手往下搖到最低點時再輕跳。(用以上兩個步驟幫學生找到正確的節奏,以及糾正之前不協調的動作。)
第三關:拿繩子,一手拿兩個手柄,在身體的一側搖繩,保證繩子是前后方向搖動,不能偏向一側。熟練搖繩動作之后,在繩子落地時嘗試踮腳尖,保證搖繩的節奏與踮腳尖的節奏一致。掌握這一步之后,需要做到搖繩的同時起跳。(練到這一步,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跳繩的動作。)
第四關:嘗試先跳一個動作,把繩子從后往前搖起來,快到腳邊的時候跳過去一次,并將繩子順利地搖到腳前。
對于“中等層”學生,闖關過程重在規范其跳繩的動作,使其做到連續跳,逐步熟練動作,不受干擾地連貫跳繩。
對于“優秀層”學生,因為該類學生跳繩動作熟練、穩定,但耐力不夠,因此在闖關過程中需要著重強調并讓學生意識到耐力的重要性,爭取做到全程勻速、快速跳繩。
由此,學生的自我感覺和自我定位便有了具體的量化標準。將教學設計落實到具體可操作的平臺上,讓每一個層次的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練習目標和練習方法,能夠真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分層練習,呈現梯度
練習的目的是讓所有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盡可能得到提高,而不是統一練習達到一致水平。因此在方法上,對于“后進層”學生,要循循善誘、激發興趣,使其夯實基礎、增強信心;對于“中等層”學生,要多加反饋、及時啟發,使其強化思考;對于“優秀層”學生,要使其嘗試探討、綜合提升。因人而異、設置梯度,提高練習的實效性。
“后進層”學生,主要練習跳一個完整動作,具體分解為:手臂搖繩,并腳跳過繩,再將繩搖到腳前。還要練習上臂貼近身體,用手腕搖繩,做到手腳協調。“中等層”學生,主要練習徒手搖繩跳以規范動作,并增加連續跳個數。“優秀層”學生,主要進行耐力練習。
五、分層評價,發展提高
分層評價是分層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針對全體學生,我們設置了優、良、合格、待合格四個層次的評價標準:
優:連續跳繩個數達到117,身體自然放松,上下肢協調配合,全程勻速、快速。良:連續跳繩個數達到87,身體自然放松,上下肢協調發力,后半程耐力不夠。合格:連續跳繩個數達到17,身體不夠協調,斷繩多。待合格:連續跳繩個數在17以下,手腕搖繩僵硬,肢體不協調。
除此之外,教師在各組內也設置分層評價標準,按照不同小組的水平,適當提高或降低總體標準,還鼓勵學生跨組競爭。由此,各層次小組的學生只要通過努力練習,都有可能成為優勝者。組內PK者旗鼓相當,優勝者不斷變化,良性競爭氛圍更加濃厚。各個層次的學生既有跨組的競爭動力,又有不愿輸的競爭壓力。
這種分層評價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斗志、挖掘了學生的潛力。同時,應遵循學生分層的動態原則以及自主選擇原則,隨著學生的進退變化、練習情況、內心愿望以及目標達成隨時調整分層。這樣,既給學生設置了充滿挑戰的學習目標,又保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1] 劉艷.小學一年級跳繩入門小妙招[J].才智,2018(9).
[2] 邵輝.簡論小學一年級跳繩學習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運動,2015(14).
[3] 曲藝.小學一年級跳繩教學策略[J].中國學校體育,2012(增刊1).
[4] 高苓瀚.分層教學法在小學體育籃球教學中的落實路徑[J].體育視野,2020(8).
[5] 吳賢俊.淺析分層教學法在籃球教學中的應用[J].高考,2020(10).
[6] 孟祥文.分層教學法在小學田徑項目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教育觀察,2019(41).
[7] 阮明,劉綠平.小學中年級足球分層教學模式探討[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9(7/8).
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22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