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要:“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是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解決問題的策略”體系中的起點知識。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既要提供任務過程具體化、知識體系模塊化的學習內容,又要讓學生經歷探究性學習過程,體驗系統性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第一課時主要帶領學生熟悉解決問題的策略,第二課時則要帶領學生經歷探究性過程,體驗系統性學習,發展主動運用策略解決實踐中復雜的實際問題的意識。
關鍵詞:探究性;系統性;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
“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是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解決問題的策略”體系中的起點知識。筆者以為,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既要提供任務過程具體化、知識體系模塊化的學習內容,又要讓學生經歷探究性學習過程,體驗系統性學習。基于教材解讀和學情分析,筆者將碎片化的學習內容設計成一個網狀系統,指導學生在大框架下逐步明晰細節、完善結構,通過合作探究、比較反思,形成完備的知識體系,發展主動運用策略解決實踐中復雜的實際問題的意識。《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第一課時主要帶領學生熟悉解決問題的策略,第二課時則主要完成上述目標。第二課時具體教學過程與思考如下:
一、教學過程
(一)聯系零散條件,初步感知數量關系
師藍花有5朵;向日葵有8朵;綠花有12朵;玫瑰的朵數是向日葵的2倍;紫花比藍花多4朵;紅花比黃花多7朵。從這幾句話中,我們能知道什么信息?
生我們能從中找到數量。
生有些還告訴了我們數量之間的關系。
師把這一個個的信息作為條件,你能從中選出兩個有聯系的,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生向日葵有8朵,玫瑰的朵數是向日葵的2倍。玫瑰有多少朵?
生藍花有5朵,紫花比藍花多4朵。紫花有多少朵?
師同學們為什么不選“綠花有12朵”和“紅花比黃花多7朵”這兩個條件呢?
生這兩個條件之間沒有聯系。
生因為紅花的朵數和綠花沒有關系,只和黃花有關。
師看來,通過有聯系的兩個條件才能解決一個新的問題。我們要善于從已知條件中發現問題。今天,我們繼續研究運用從條件想起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說明:任意給出六條信息,讓學生選出兩條作為條件,提出數學問題。學生會自然而然地選擇有關聯的信息作為條件。這樣,學生再一次感受到從條件向問題推理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形成了新的學習需求。]
(二)自主提問探究,直觀呈現數量關系
師增加一個條件——黃花的朵數是綠花的2倍。現在,這三個條件之間有聯系了嗎?
生有。
師根據這三個條件,你可以提出什么問題?
生黃花有多少朵?
生紅花有多少朵?
師誰能完整地說說題目中的已知條件?
生綠花有12朵,紅花比黃花多7朵,黃花的朵數是綠花的2倍。
師怎樣才能清楚地看出三種花之間的關系呢?請先在作業紙上畫一畫,再在小組里說說你的想法。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發現學生的典型畫法:有的畫圓代表各種顏色花的朵數,有的用直條表示各種顏色花的朵數,有的畫出了如圖1所示的線段圖。)
師(指圖1)像這樣的圖在數學中叫線段圖。
(整合與完善學生的探究結果,出示圖2,引導學生說圖意。)
生根據這三個條件之間的關系,我們先畫綠花,有12朵;再根據“黃花的朵數是綠花的2倍”,畫出這樣的兩份;最后,根據“紅花比黃花多7朵”,先畫與黃花同樣多的部分,再畫多的7朵。
[說明:本環節旨在幫助學生初步學會應用線段圖整理條件和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究,然后展示有代表性的學生作品,讓學生在傾聽同伴分享中,自主梳理、逐步抽象出線段圖雛形。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帶著問題思考與探究,利用直觀的線段圖把復雜、抽象的數量關系具體、直觀地表現出來。在這樣的探究過程中,學生獲得了“從條件出發”和“畫線段圖”分析的策略,使解決問題策略的學習更加系統。]
(三)總結解題思路,形成知識結構
師剛才,我們借助線段圖找對了數量關系。(板書:找對關系)根據我們找到的關系,你能列式解答嗎?寫下來,再說一說。提示:先根據哪兩個條件求出……再根據哪兩個條件求出……
[指名學生上臺列式:12×2=24(朵),24+7=31(朵)。教師板書:列式解答。學生根據提示回答思路,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完善數量關系思路圖,如圖3。]
師(指圖3)黃花的朵數是題中的已知條件嗎?
生不是。
師那又是怎么來的?
生黃花的朵數是根據“綠花有12朵”和“黃花的朵數是綠花的2倍”這兩個條件求出來的,根據求出來的黃花的朵數,再根據“紅花比黃花多7朵”,最終算出紅花的朵數。
師是的。其實,剛才我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管是畫圖還是列式,都是根據兩個已知條件得出一個中間條件,再和第三個條件一起求出最終答案。
[說明:列式解答后,再引導學生將知識習得與方法習得做系統的梳理,將零碎的條件通過關系串成思路圖。學生腦海中有了這樣的網狀結構,就能清晰地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學習是系統的,也初步建立起有關聯的“知識鏈”。]
(四)反思解題過程,內化解題策略
師如果把題目中“紅花比黃花多7朵”這個條件改成“紅花比黃花少7朵”,線段圖又應該怎樣改?誰來指一指,哪一段表示“紅花比黃花少7朵”?要求紅花有多少朵,誰能解答,你是怎樣想的?
……
師下面讓我們來回顧反思,(板書:回顧反思)比較這兩題的解答過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想一想,再在小組里交流。
(小組交流后匯報。)
生相同點是前兩個條件和問題相同,第一步都是先算黃花的朵數。
生不同點是有一個條件不同,求紅花朵數的方法也不同。
師雖然兩題的解題方法不完全相同,但都是從條件想起,一步步解決問題的。比較教材上例1和例2的解答過程,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生都是從兩個已知的條件出發,得出一個條件,再結合另一個已知條件求出最后的答案。
生兩道例題都是從條件出發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說明:反思是策略系統性學習的重要環節,策略學習中的反思可以是問題解決后成功經驗的分享,也可以是探究過程中不足的“恍然醒悟”。第一次反思,學生發現:雖然兩道題的計算方法不同,但相同點都是從條件想起,一步步解決實際問題。第二次反思,學生深入體會到兩道題的解題策略都是從兩個已知的條件出發,得到一個中間條件,再由這個中間條件和另一個已知條件求出最后的答案。通過改變條件,讓學生通過兩個層次的反思,進一步體驗策略的形成過程,體驗第一課時與第二課時連貫的系統性學習。]
(五)聯系數學活動經驗,系統性地運用策略
1.“策略我來說”
師最后,說說你本節課的收獲。可圍繞板書來說。
生我今天學到了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以從條件想起,先找到相關聯的兩個條件,求出一個中間條件,再與另一個條件放在一起思考,求出最終的答案。
生我還學到了解決問題時我們要先讀懂題目,找對數量關系,這樣才能幫助我們正確地列出算式;解決完問題后,別忘記還需要總結反思。
生合作探究后,可以把我們的想法分享給別人;遇到不會的,可以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從別人的發言中我們可能會收獲新的想法。
師說得真好!不光有知識層面的收獲,還有學習方法的介紹,大家的收獲真不小。
2.“策略合作用”
師在老師給每組裝好的神秘信箱里,都有幾個已知條件,你能從中找出相關聯的量嗎?按如下要求操作:(1)組長給每人分發一張信息條;(2)根據所給信息,在組內找到相關聯的三個條件;(3)將找到的三個條件像黑板上這樣貼一貼,把中間條件、所求答案填一填,完成思路圖;(4)列式解答。
(學生分組交流后展示匯報。)
[說明:“策略我來說”環節,教師將發言權交給學生。學生經歷了探究性的學習過程后,將學習過程與收獲用精彩的語言進行了系統性的梳理。“策略合作用”環節,教師將4道課后練習題的條件打亂,讓學生在已有的數學知識和活動經驗基礎上,選擇相關條件完成思路圖。整個活動設計新穎有趣,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高,應用策略的意識由淺入深。這其實就是在系統性地運用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二、教學思考
“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常見數量關系,會解答比較容易的兩步計算實際問題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解決問題策略知識體系中的關鍵起點。因此,這部分內容的教學至關重要。
第二課時教學,應用從條件向問題推理的思想方法,繼續探索實際問題的解法。經過第一課時例1的教學,學生已經初步感受了從條件向問題的推理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并且初步認識了常見的數量關系。在此基礎上,首先呈現幾個條件,讓學生找到相關聯的量,提出數學問題。這樣,學生不再是簡單地分析條件與問題,列式解答,而是初步呈現思考的結構圖,生成系統性學習的雛形。然后,增加一個條件,根據三個條件再提問題,促進學生在已有系統的框架下,加強對策略的體驗。在引導學生清晰地表示出三種顏色的花之間的關系時,學生獨立探究、合作完善用線段圖整理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線段圖的雛形在學生腦海中自然生成。借助線段圖理解題意后,教師沒有讓學生直接列式解答,而是給足學生探究分析數量關系的時間、空間,讓學生充分交流探究過程,并逐步引導學生通過兩次比較,借助數量關系思路圖,系統地表達自己的思考。最后的總結環節,在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選擇與使用時,學生獲得了經驗并建構了自己的策略,演繹了問題解決能力提升中的系統性思考與推進。
策略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本節課,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通過合作探究,使學生從經歷探究性的過程走向形成解決問題的經驗;引導回顧反思,使學生從雜而不精的碎片化學習轉為真實高效的系統性學習。堅持讓學生經歷探究性過程,站在系統性學習的高度俯瞰策略,能使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成為一個整體,有機融入學生的認知結構和經驗系統。
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22年7期